杜甫草堂是杜甫的避亂之地嗎

  杜甫,字子美,唐代著名詩人,那麼?下面是小編為你收集整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杜甫草堂的來歷

  杜甫為唐代著名詩人,草堂是他在經歷“安史之亂”後顛沛流離的暫居之地,地方位於成都西郊,環境優美,位於浣花溪畔,因此深得杜甫心意。當時杜甫所建的茅草屋早已隨風雨刮打被毀壞了,如今後人為了紀念這段杜甫便在此地修建草堂。

  且說杜甫草堂的來歷,它本是一間破草屋,颳風下雨之時便會屋漏溼床,難以入眠。當時逢“安史之亂”,唐肅宗得以回長安,杜甫為朝內大臣排擠誣陷,引得唐肅宗怒將其外調,於是杜甫深感抱負實現無望,百姓深受戰役苦難,也遭受這官吏的剝削,遂對從仕失望至極,憤而離職。

  杜甫與家人便四處漂泊,生活極其困苦,後至成都,幸得友人幫助,生活方過得算是安穩,不再流離失所。而且成都景色迷人,長期在戰亂中度日的杜甫深感此為世外桃源,遂便決定在此定居,只是家境貧窮,幸得親友幫助能夠建起一座茅草屋。於是杜甫選擇在了浣花溪邊,依水而居,還向當地社會名流要來眾多花草樹木,悉心栽培,雖屋簡卻別有雅緻。

  一間茅草屋絲毫掩蓋不了杜甫的才氣,在這裡的幾年時光,杜甫創作詩歌有兩三百首,廣為流傳,其中有《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等著名詩歌。

  而後人為了紀念杜甫便在此建立了一座美麗的園林,也成為了杜甫草堂博物館,介紹杜甫生平和成就。

  杜甫簡介

  杜甫,字子美,河南鞏縣人,自稱少陵野老,被後人尊稱為詩聖,其詩被稱作詩史,對我國古代詩歌的影響深遠,是唐代傑出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並稱“李杜”,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出生於北方的名門大士族,家族為京兆杜氏分支的襄陽杜氏,自祖父杜審言起舉家自襄陽遷至鞏縣。杜甫小時候家境優厚,生活寬裕,年幼好學,七歲能成詩文,不過杜甫小時候也十分頑皮,院子裡棗樹熟了的季節,一天可以上樹不知幾回。

  杜甫十幾二十歲時好遊歷,四處出遊,24歲時考試落榜,至744年,杜甫遇到李白,兩人一見如故,談詩作文甚是交好,秋末時節二人告別,杜甫結束遊玩回到長安。

  杜甫所生活的年代恰逢唐朝由盛至衰的轉折,由於杜甫家學淵博,其早年的作品一方面主要表達了他理想中的生活與抱負,另一方面顯露了他關懷民生與駁斥政治醜惡的思想,逐漸走上了憂國憂民的創作道路。隨著唐玄宗的政治日益腐化,其生活也逐漸陷入困境。

  此時杜甫仕途也不順,遭遇科考鬧劇,士子全數落選,無奈之下轉投權貴之門依然無果,困居長安十年,鬱郁不得志。

  後來遭遇戰亂,杜甫顛沛流離也始終不忘牽掛國家與百姓憂患。此後,杜甫在官場流離,遭遇了世態炎涼,在此期間他創作了不少佳作。759年,杜甫開始在外漂泊,社會動盪,杜甫對混沌的政治痛心疾首,生活艱苦,此時作品的產量也極大。

  此後,杜甫在船上飄蕩,思鄉心切卻因生活艱苦而不能北上,最終於大曆五年冬,死於一艘小船上,享年59歲。

  杜甫代表作

  杜甫為現實主義詩人,其所寫之詩最大的特點便是能夠很好的將現實社會和個人生活密切結合,使其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得到高度統一,他早年的詩歌多為偉大抱負,在他漫遊時期,詩歌多表現放蕩不羈狂傲的一面,有內心巨集偉之志也有山河雄偉之象。

  在杜甫客居長安期間和經歷“安史之亂”時期,詩歌多為表現仕途不順、動盪年代的社會全貌,深刻的反映了現實的同時也通過獨特的方式表達出了詩人的情感變化。

  杜甫的代表作也在這期間產生,不僅使用獨特的創作風格,而且很好的表達情感,使人產生共鳴,在文學造詣上達到一個新高度。

  其中“三吏”、“三別”是杜甫看到人民不僅要忍受戰爭的殘酷還要受到統治者的壓迫,其中感受他們所受的苦難所寫的,分別是《新安吏》、《潼關吏》、《石壕吏》、《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成為著名的詩集。

  在“安史之亂”爆發的時候,杜甫心繫國家興亡,滿腔憤怒之情通過《悲陳陶》、《悲青阪》、《春望》、《哀江頭》等詩爆發悲憤之情。

  在杜甫回鄉探望,心繫家人也有幾篇很具代表的著作《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北征》這都表現了杜甫在旅途所經歷的悲苦之事還有見家庭貧困的現狀以此表達對當時局勢的見解和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