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內功心法

  太極拳是我國傳統武術的瑰寶,練習太極拳具有強身健體的功效。太極拳的好處是增強體質,但是練習太極拳一定要掌握太極內功心法。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太極拳內功是檢查一個拳手的考驗,是衡量太極技擊家功夫的重要標誌。一個太極拳手必須要精通一門太極拳,並且要融合多家拳術精華。

  任何一位卓有成就的太極拳家不只熟悉一門拳術,他觸類旁通,把其他拳術都溶合在自己的拳技中了。所以我們不能簡單地、機械地把他劃歸為哪一類太極拳。

  在練習太極拳時各自會形成一個獨特風格,這樣就產生出陳、楊、吳、武、孫等多式太極拳,還包括現在整理的趙堡太極及武當太極。太極拳的演變絕不是孤立的存在的,它們互相溶合滲透,吸收變通以至改造創新。

  正是如此,太極拳的發明是歷史文化的精髓,它集合了古代中醫治病原理及古代文明。

  太極拳內勁在內不在外,它是在長期通過意識統率下,使呼吸與動作相結合鍛鍊,在精神意念貫注之中,體內形成的一種既沉重又輕靈,既剛硬又柔軟的勁力。

  也就是說,太極拳的內勁是通過技擊性專項訓練,即在技擊攻防意識的指揮下,配合呼吸,全身做各種調和有序動作,動作曲伸有一定方向和作用點、線,在不同情況下,能快能慢,空間路線可長可短***通常是走圓弧形***。

  動作幅度可大可小體位或正或斜,均可整勁驟發。這種可剛可柔的太極內勁,練時運勁柔和,而發落到點則剛強。

  練太極拳要求剛柔相濟,而太極內勁則是剛的一面,太極拳內勁質量是剛,不是僵硬、蠻、呆的拙力。

  正如《拳經》曰:“看似至柔,其實至剛,看似至剛,其實至柔。”此“剛”是隨機隨勢迅速地將隱蓄於體內的全身之力聚於一點,在剎那間迅如奔雷地爆發出來,這種力不是發後斷勁的,而是變柔和之力繼續運動。

  太極拳的這種內勁是在內力鬆柔的基礎上,經過有規律的長期訓練獲得。當具有了一定的剛力基礎,再把內勁功力過渡到動作自然、輕鬆的技巧之中。

  長時間的習練柔化運動,久而久之便練得棚勁彈力隨心用,胸腰疊化隨氣行。我們再看看武術的一般勁力。它也是通過肢體的運動表現出來的一種力。這種力量也是在意識支配下,通過氣息吐納和肌肉舒縮有序化的配合而產生的。

  意識支配是指神經呼吸和肌肉的控制,有序化的配合是指對氣息吐納和肌肉舒縮按照武術技擊動作的一定順序和規格,同時起動同步執行,同時到達一定部位。

  太極拳的內勁,正是按照這一勁力原理,通過由內及外的訓練培養出來的,它不同於外家拳由剛硬、直出、快猛、吐氣開聲等訓練方式而獲得的勁力。

  太極拳是由緩慢、輕鬆、柔和、曲旋,並通過走螺旋、劃圓疑難、腕纏絲、胸腰伸長疊化而由內到外產生勁力。

  太極內勁特別注重內中意識的鍛鍊,主張“用意不用力”,意念神經的指導又有獨特的執行路線,再配以肢體的圓運動,練就一種混圓一體的圓勻力場。活動在這個圓勻力場內的身體就是一個不凹不凸的太極體,且是應付一切外來侵入的變化無端的圓形體。

  時時慢練心悟,突出以柔化、借力、粘走化發的攻防意識,形成以棚、履、擠、按、採、挒、肘、靠、進、退、顧、盼、定為主要特色的勁路,加以靈活多變的和、眼、身勁、步的同步習練,從而顯示出太極拳獨到的攻防技擊特色。

  太極拳內勁中的剛發,是在得機得勢時,即“中實”之後的突發,這時內勁的來源是靠後足蹬地的反作用力推動整體,在後足蹬地發內力的瞬間,後胯往下坐,前腿臏骨向前指,前腳猛然往下一沉,壓縮橫膈臘膜。

  使腹腔突然膨脹,肚皮繃緊,好像一在塊石頭落入水中,一下子把水濺物很高。要求小腹突然一震,腰部用力,這時是力由腳起,集中於腰腎,意念經脊骨、膻中,再經肩井佈於兩膊,達於手指。

  這樣發力,實際上是在瞬間調動和集中全身各處潛在的強大的內功力量,恰好對準其被引化落空的不平衡處,如鐳射衝射出去,這種高壓式的內勁功力,是無堅不摧的。

  發勁時必須做到沉著鬆淨,專注一方,腰脊用力,前腿弓,後腿蹬,腳趾抓地,上下相隨,完整而富有彈性,即將全身所蓄之戲一呼即出,由腳而腿而腰至於肩、肘、手,疾似電掣,三節齊到力增加。

  在懂得原理後,我們在平日的行功走架以及推手鍛鍊時,就必須遵照上述原理,反反覆覆多次練習,由運勁、發勁,節節貫串地把剛勁練熟,有意識地整體行動。學發勁也由慢到快,由快到熟,由熟到隨必所欲。

  太極拳除適時的剛發外,更多的是以小力勝大力,以慢勝快。它的柔化原理,即以柔克剛過程也就是一種靈活、輕便、敏捷而力整的內勁的體用。

  固然這種內勁力度不一定要強大於對方之力,甚至比對方力小,但運用太極原理和技巧,可以擊倒對方而達到制勝之目的。太極拳手與對方接手時,總是先用比對方弱小的力去棚住,然後順著對方力的方向粘化。

  這樣既不引起太大的反作用力,又能借對方之力,運用合力來打擊對方。通常用手、腕、小臂去搭接對方。通過極為靈敏的反應,用手纏絲,臂腕轉動、滾卷,粘隨上對方拳腳,順其力進身。

  一般是塌腰、收腰、坐胯、轉腳,在對方剛猛、短驟之力將盡時,我迅速發力反擊。反擊時,我迅速發力反擊。

  反擊時的特點是大接觸對方身體後開始伸臂發勁,而發勁則是在與對方相接觸時刻制敵,力不是瞬間快發快收,而是要使對方身體產生傾斜換重,這種柔運驟發隨即柔運的特殊勁力能使對方陷入我的控制之中。

  與此同時自身是以分清虛實和重心偏移不來產生偏心力矩作為力量源泉。也就是說,太極拳的虛實一定要掌握分寸,虛實變化產生重心移動這是產生動力的基礎。

  上面所述的前弓後蹬發勁要快,始終注意自身重心下降和平衡,這樣就是靠兩腳的移動,隨時地變換虛實,並協調身、手等各部位,以保證身體平衡和偏心力矩打擊對方。

  培養太極拳內勁是平時日積月累不斷地鍛鍊而逐步提高的,具體訓練方法是中各自師傳基礎上,廣泛吸收現代成功經驗,明白和掌握其中的力學原理,先從盤架子入手,掌握呼吸、意念與吶勁的直接關係,認識它們三者缺一不可的重要性。

  再花時間下氣力,按照上述體會,遵循太極拳法則,選擇個別動作,逐個逐個認真練習,練出功力來,切莫囫圇吞棗。

  現流傳陳發科先生所傳的纏絲抖勁就有三千多個動作,相傳張三丰之徒“武當七子”之一的宋遠橋之後人所承襲的太極拳法是一個架式一個架式地單獨練好,不像現在的一套流水線套路,世稱“三世七”。

  這都有助於我們提高太極拳的訓練水平。同時,加強推手練習,多做發力訓練,把太極拳技藝提高到一個新層次。 內功心法-打坐,就是坐樁。對於調理內氣,更加深刻的理解陳氏太極拳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陳瑜先生傳授給我的打坐內功共有六個動作,每個至少要做五分鐘,我從今年正月初三開始練習,目前一週多的時間裡,感到手掌發漲,好象手掌過敏似的,非常漲,師父講這是剛練的正常現象。

  太極拳內功修煉七層功法

  第一層功法逆腹式呼吸法

  在盤架子時配合動作吸氣時收小腹、微提肛,呼氣時小腹自然放鬆。

  動作與呼吸匹配的原則是:起吸、落呼,合吸、分呼,退吸、進呼,屈吸、伸呼,仰吸、俯呼。

  也就是吸合虛蓄,屆退起,仰來入收化,引柔陰;呼分實發.伸進落,俯往出放打,擊剛陽。呼吸配合動作非常自然以後.就可進入下一層功法。

  第二層功法意守丹田法

  在盤架子時意念放在肚臍下1釐米丹田處保持逆腹武呼吸。直至丹田有發熱的感覺後.進入下一層功法。

  第三層功法意守重樓法

  意守的位置在喉頭下、天突穴上內裡1釐米的地方。隨著盤架子,逆腹式呼吸照常進行。呼吸要慢勻直到聽不到呼吸出入,方可進入下一層功法。

  第四層功法意守命門法

  在盤架子時將意念放在肚臍後.對著命門穴,直至意守處發熱,然後再進行下一層功法。

  第五層功法丹田內轉法

  此功法分三步練習。

  第一步,在練拳的過程中繼續採用逆腹式呼吸.當動作向左時吸氣,用意念引導腹內內氣由下邊恥骨處,先向左再向右走陰陽魚的路線至臍下,吸氣結束。

  此時,收小腹,橫膈膜自然下降,肛門微縮,如忍糞狀,氣聚于丹田上部。

  隨即緩緩以鼻呼氣,用意念使腹內輕輕向左順弧形走一個半圓下沉至恥骨處,肛門隨即鬆開,氣沉于丹田下部。

  當動作向右時則反之。這一步做熟練以後,再做第二步。

  第二步,不分動作左右,吸氣時,意念由會陰向前再向後走陰陽魚路線,升到肚臍與命門中間停止。

  呼氣時,由此位向前走弧形,經丹田前到會陰。再吸氣時,氣向後走陰陽魚到肚臍與命門中間,呼氣時向後走弧形到會陰。這步熟練以後再進行第三步。

  第三步,隨著呼吸像第一步那樣,使氣從恥骨向左再向右走陰陽魚後,隨呼吸向左走半圓至恥骨,然後不分動作左右,再吸氣時向右走陰陽魚,呼氣向右走半圓下至恥骨,左右連續不斷做下去,直至練完拳。

  第六層功法丹田呼吸法

  此呼吸法為上逆下順,是以心行氣,以氣運身,神意內斂,外示安逸。吸氣時氣走手三陰、足三陰,再在內視的配合下,手三陰經過天突、任脈,足三陰經會陰、氣海內聚於臍下丹田。

  吸氣後,氣向後射命門,提肛,呼吸微停。呼氣時氣上經督脈、大椎走手三陽到指端,下經環跳走足三陽到末梢。熟練後進入第七層。

  第七層功法經絡周天法

  隨著逆腹式呼吸,吸氣時氣由湧泉穴經足三陰至會陰,繞前陰至長強、命門,沿督脈上行百會,過天目***上丹田***、玄關,下重樓、天突,分手三陰至勞官,經少商、商陽走手三陽,到重樓、天突走任脈。

  下中丹田、下丹田,繞前陰至會陰,分至環跳走足三陽,繞至腳背、腳趾至湧泉。

  太極內功練法

  定式

  初學太極拳要先學練定式。定式顧名思義,是在原地不動練拳式。這樣學練姿勢準確,功底紮實,樁功牢固。每個式子分解成若干小動作,一動一動的教,而每一動停留三口氣至六口氣,再練第二動。

  一年下來學習十幾、二十幾個式子.這樣練功功底紮實,從不返工。如果圖快,跟著老師劃道,一個月練一個套路,學得快忘得也快,根本談不上功夫,像煮夾生飯。基礎打不好,改拳之難難以想象,甚至一輩子也改不好一套拳。

  原地式

  在學好前面的基礎上,要不斷的練習。這樣才能得到很好的鍛鍊效果。

  原地可以練習一個拳式,也可以練兩個或多個拳式。現在工作繁忙生活節奏快,一天到晚沒有大塊時間、也沒有較大空間練拳。

  原地式就能解決這種困難。正所謂“拳打臥牛之地”,練拳不拘時間、地點隨時可練。如“攬雀尾”和“單鞭”,在原地練,東西南北四正方向,十幾分鍾可練l2個攬雀尾,13個單鞭,單鞭和攬雀尾是最吃工夫的拳式,這樣練功底也紮實。

  聯式***動式***

  從字面上看,聯式就是將學到的拳式聯起來練,這就需要場地,第一段二十五式有2米寬6米長一塊長方形空地就足夠用了。

  如果能在短時間內,並且在固定的地方就打完一套拳法,說明你已經很好的掌握了太極拳的一些步驟。但是還是要不斷的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