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怕冷是怎麼回事

  孩子體質的不同,對寒冷的抵抗能力自然也不同,有的孩子不怕冷,但有的孩子天氣一涼,就容易手腳冰涼,家長應該及時瞭解孩子的體溫資訊,及時為孩子增減衣物,避免受涼感冒。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孩子怕冷的原因。

  孩子怕冷的原因

  環境影響

  夏季人們常開空調解暑以躲避酷暑,有時溫度定的太低,小孩和大人的承受能力不同,所以會感到很冷,而大人則沒有此類反應,另外如果小孩體質較為虛寒,則也會產生冷的感受,由於大人的耐受力更強,所以要以小孩的體溫和感受來調節室內溫度,通常適宜的室溫是21-25度,太低就會讓人感到冷,太高則沒有多少降溫作用。

  虛汗反應

  如果孩子出現虛汗畏冷反應,那麼有可能是缺鈣反應,或者吃了太多含有激素的食品,或者體溫高、穿的厚、蓋得多導致了出汗,如果孩子體虛也會出現出虛汗的反應,平時可以為孩子補補身體,睡前讓孩子喝些牛奶,平時可以給孩子弄些大棗、桂圓、核桃、芝麻、黑豆之類保健食品吃,平時讓孩子多吃點水果蔬菜,不要盲目給孩子喂藥,小孩腸胃比較弱,用藥不如食療。

  體質問題

  因為新生兒的體態姿勢非常的特殊,裸露的面積也特別大,這樣就會令散熱量增加。但是,如果環境的溫度太高的時候,寶寶就會因為增加水分蒸發而起到散熱的效果。一旦水分蒸發太多,人體內有效的血液迴圈不足的時候,寶寶就會出現高燒的現象,這也是新生兒患上脫水熱的主要原因。所以,民間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以為新生兒總是怕冷並不怕熱,是不科學的。

  怎樣判斷孩子冷熱

  手腳涼不代表寶寶冷

  寶寶不能準確表達自己的身體狀況,很多時候我們會摸摸寶寶的掌心和腳心來判斷他是熱還是冷。當摸到寶寶小手涼涼、小腳冰冰的時候,趕緊套上厚外套、裹上棉被藉以保暖,卻往往把寶寶悶出滿身汗,甚至發生捂熱綜合徵的情況。

  這是因為幼兒的末梢血液迴圈較不佳,有時候手冷腳冷,只是因為空氣對流或低溫,使得末梢溫度較低,其實只要中央體溫處於正常範圍即可。

  不過,每個人的體質不同,有些寶寶隨著年齡成長,手心溫度就會逐步“升溫”;有些寶寶則一直都處於較低的溫度。家長要多留意寶寶的生理變化,要感知其“核心溫度”,可以把手掌平放在寶寶後背或胸口的面板上。

  滿頭大汗不代表寶寶熱

  看到寶寶滿頭大汗,我們便急於幫他脫下外套,不料一陣寒風吹來,寶寶不小心就著涼了……即便寶寶汗如雨下,也並非代表寶寶感覺太熱,具體情況需具體分析,斟酌參考。

  還是建議爸爸媽媽將手伸進寶寶衣服裡面,感覺肚子、背後或是脖子的溫度。若寶寶滿頭大汗,身體溫度摸起來較高,同時身上也出汗了,那應該就真的熱了!

  有時候,寶寶處於病後復原的過程中,頭部就很容易出現虛汗。還有,寶寶的新陳代謝速度較快,如剛大哭完一場或是在短時活動量較大的情況下,都很容易大量冒汗,此時只要將汗擦乾,不要再吹到風即可。

  其實總的來說,只要瞭解寶寶的行為模式,就能夠判斷出寶寶任何行為上的改變,能感覺到寶寶是不是狀態良好。

  摸手

  首先要摸一下寶寶的手,進行初步判斷,記住,這僅僅是初步判斷,因為寶寶的手是漏在外面的,由屬於人體的末端,溫度反應比較遲緩。如果你感覺他的手過於涼或者過於熱,就進行第二步吧。

  摸後脖子

  如果你摸到後脖子比較熱甚至有汗,那麼你的寶寶現在太熱了,請適當的減少衣物;如果後脖子比較涼,那麼你的寶寶現在是出於比較冷的狀態,請抓緊時間給他新增衣物,或者把他/她抱到懷裡,用你的體溫讓寶寶迅速暖起來。記住:後脖子能比較準確的反應寶寶當前的冷熱狀態。

  是否有熱疹

  如果你的寶寶臉上或者頭上都起來一些小小熱疹,那就是已經過熱很久了,需要你及時的進行護理,並在以後的日子裡特別要注意他/她的冷暖。

  體溫測量

  如果小孩明顯有不適症狀,每隔十五分鐘到半小時給孩子測量一下體溫,如果體溫異常,可以先與小孩溝通一下,看症狀的嚴重度,給孩子多喝水,給他蓋上既能保溫、又能透氣的被子,如果額頭開始發燙,可以用毛巾浸水,扭成半乾敷在小孩額頭上為大腦降溫,做好去醫院的準備,至少要查明孩子是哪種型別的發燒,弄清是風寒導致還是風熱導致,這樣才好買藥治療。

  孩子怕冷怎麼辦

  1.在冬天或寒冷的環境,為寶寶戴上一頂帽子可以有效保暖。

  2.寶寶的保暖能力會隨著體重增加而增強,對於胖一點的寶寶要酌情增減衣物。

  3.給寶寶穿衣服的時候,先看看自己穿多少,不要總怕寶寶著涼而給寶寶穿上過多的衣物。

  4.用手感知寶寶胸口、後頸部和背部溫度,最簡單的方式是摸摸其頸背看會不會太涼或者熱出汗。

  5.毯子也屬於一層“衣物”,所以要記得撤掉毯子後給寶寶穿上衣服。

  6.直到寶寶開始走路以後才需要穿鞋,所以給不會走路的寶寶穿上柔軟的襪套就可以,避免不合適的鞋子影響到腳部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