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認識和科學對待太極拳

  目前,關於太極拳的書籍和論著數不勝數,大小圖書市場裡令人眼花繚亂,真可謂百花齊放,萬家爭鳴,作者寫《》這篇文章時時提筆,又隨機放下,因為這個題目實在太普通、太常見。但長期以來,人們對太極拳有著一種神祕的模糊認識:說起太極拳,就是氣沉丹田、修身養性、以柔克剛、隔山打牛、仙風道骨等等,不管是誰,一旦練習就太極拳就可以氣沉丹田、修身養性,立刻就可以身體康健,沒有了煩惱和憂愁,這種認識過於神乎其神、玄乎其玄,缺乏相應的科學依據。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歡迎閱讀!

  

  在當今的時代裡,這種畸形認識是由於人們急功近利的浮躁思想和亞健康狀態所導致的。針對這種錯誤認識,今天,作者終於定下心來,操筆論拙,談談從師、悟道研習太極拳的切身體會,引領太極拳愛好者和尚未接觸太極拳的同仁們來正確認識太極拳,採用科學的態度對待太極拳,因此,要想練好太極拳,應從以下四個方面來。

  一、明師引領是關鍵

  俗話說:“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這句話也可以這樣理解,沒有師父領進門這個前提,就沒有所謂的修行。太極拳作為一種內家拳,更是如此,沒有明師,根本談不上什麼練習,否則,也是瞎練,淨是無用功。明師指點是根本,也是關鍵,明師雖不是什麼“名師”,也不是什麼“名家”、“大師”,但是他真正懂得太極拳,能夠引導你走向太極拳的康莊大道。我的太極拳恩師有三位,分別是崔玉潔、職汝壘等兩位老師,雖然名氣不大,但都是當今太極拳界十分難得的明師,他們都是陳氏太極拳一代宗師陳金鰲真正的衣缽傳人,跟隨師祖幾十年如一日。師祖陳金鰲是河南溫縣陳家溝一代宗師陳垚嫡孫,師祖師承祖父,祖父陳垚去世後,繼續跟隨三祖父陳鑫深造,十七歲成名,文武兼備,拳理明瞭,晚年功夫已臻化境。因此,我的恩師們都是拳理通透,功夫深厚,對八卦、形意等其他內家拳拳理也有涉獵,我們徒弟們從恩師那裡可以,能夠真正明白拳理。

  師父不明白拳理,講解起來含糊不清,徒弟們自然沒有正確的認識,練起拳來稀裡糊塗,既浪費了時間,還有可能練壞了身體。

  我的恩師經常邊教拳邊給我啟示,試問如果對太極拳的基本要領都沒掌握,身體內還沒有產生內氣,哪來的氣沉丹田呢?身體的各種生理毛病還沒有來得及修復和修正,哪裡來的養性呢?如果真的一旦練習太極拳,就可以氣沉丹田、修身養性,那還要那麼多醫院幹什麼呢?

  由此,我們師兄弟們都領悟到了一點,那就是,將太極拳拳理理解到什麼程度,掌握到什麼程度,練到身上什麼程度,就有什麼樣的健身效果和功夫結果。

  任何事物都有一個發展過程,太極拳健身效果的出現也是一個過程,有著它獨特的階段性,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反應和現象,不能用一成不變的眼光來看待太極拳。

  二、掌握身法要領是核心

  任何一門功夫都必須由明師引領入門,太極拳更不例外,但怎樣入門?入門的東西是什麼呢?是身法要領!明師引領之所以關鍵,就關鍵在怎樣教徒弟掌握身法要領。一旦將身法要領嫻熟地練到了身上,太極拳就算是真正的入了門。

  身功的練習需要正確的身法,恩師經常講,太極拳的身功表現在技擊和健身兩個方面,技擊和健身相輔相成,不能技擊的拳種也不會有任何健身效果,而不能健身的拳種也不會具備多大的技擊威力。應該這樣理解這句話,技擊以身體的健康程度為基礎,強健的體魄是技擊的資本,拳術不能健身,根本談不上技擊;反過來,在練習過程中,細膩地摸索一招一式的技擊作用,技擊是靠太極勁來實現,研究技擊就是研究一招一式的太極勁,研究一招一式的陰陽執行,研究透了一招一式的陰陽執行就等於將身體各個部位的陰陽達到了平衡。

  在研究技擊過程中,平衡了陰陽,氣血流動通暢、供應充足,精、氣、神、意和合為一,肌肉骨骼得到良好發育,身體自然越來越強健,也就印證了中醫所說:“陰陽平衡就是最大的健康”。

  從技擊和健身相輔相成的關係來看,身法在身功的練習中起著關鍵作用,只有正確的身法才能練出健康的體魄來,也只有正確的身法才能保證在技擊中得機得勢、立於不敗之地,身是第一主宰就是說的這個道理。

  陳氏小架太極拳保留了河南溫縣陳家溝最為隱祕和保守的無圈練習方法,在技擊上,挨身就打,接手就發,沒有粘黏連隨那麼多中間環節,實現了真正的化打合一,這大大不同於其他門派的太極拳。一般的太極拳練習都是從大圈開始練習,慢慢練習中圈,在逐漸過渡到小圈,隨著圈越來越小,逐步達到無圈的地步,而陳氏小架太極拳則是直接從無圈開始練習。

  無圈練習方法順應了人體的自然彎曲,通過虛靈頂勁、含胸拔背、立身中正和泛臀開襠,使脊柱的生理彎曲更合乎自然而沒有改變這種先天彎曲,從而強化了太極拳的保健作用。

  掌握身法要領的前提就是正確理解身法要領的含義,但許多人不得明師講解,對身法要領還真是隻知其一不知其二,甚至連其一都不知道,這是當今太極拳領域急需明師的根本原因。例如含胸拔背,什麼是含胸?含胸含在身體的哪個部位?拔背應該怎麼拔?很多人錯誤地認為,含胸就是含在以膻中穴為中心的周圍輻射區域的部位,結果將身體練得氣喘胸悶,肺功能急劇下降;例如沉肩墜肘,沉肩怎麼沉?沉在哪個部位?墜肘應該怎麼墜?為什麼不是沉肘?有些人認為沉肩就是沉肩關節,用後天拙力刻意往下壓肩關節,結果練起拳來要麼神經緊張,要麼周身肌肉僵硬。

  練太極拳講三修,即修身、修氣、修神,掌握身法要領其實就是修身的方法,也是正確練習太極拳的第一步。將身體修正到適合練太極拳的狀態,即將身弓***從大椎到尾骨***、手臂兩張弓***從手梢到肩根***、足腿兩張弓***從足指到胯根***練成一張大弓,就可以做到一身具備五弓,以腰脊***命門***為弓把,作為回收內勁、發放內勁的樞紐,才能符合“蓄勁如開弓,發勁如放箭”的道理,這是太極身法的完美體現。

  缺少明師的講解和正確的練習方式,很難將身法要領練到身上去,這種情況下,入門太極拳根本無從談起。因此,要想達到以柔克剛、強身健體的目的,明師引領和掌握身法要領就顯得十分重要。

  三、仙風道骨在於氣質、氣質在於養氣

  有了明師引領入門和正確掌握身法要領後,太極拳的健身效果不再侷限於生理上的健康,可以晉升到精神狀態健康的層次上。所以,太極拳的練習有著它的階段性和層次性,就可以側重練習修氣階段,其實,在掌握身法要領過程中,已經在修氣了,只是側重點不在修氣罷了。

  一身具備五弓後,身體內部已經有了一定的內氣,適當的調節後,內氣的氣機在身體內部執行通暢,逐步凝聚為內勁,但這個時候仍然需要明師的指導。拳譜上講:“氣以直養而無害,勁以曲蓄而有餘”,通過中正完整的身法,將全身之氣集中於丹田,即氣沉丹田,然後通過丹田內轉,可週身迴圈內氣,氣順則色和,時間稍長就可以改變氣質,有了良好的氣質就有了良好的精神面貌,仙風道骨的味道逐漸在身上得以體現。

  四、心境神明可以使心態淡泊

  氣沉丹田後,丹田可以內轉後,太極拳的層次就逐步進入了“拿住丹田練內功,哼哈二氣妙無窮”的境地。內氣聚集充足,可以學會斂氣,即丹田開始積蓄能量,逐漸打通督脈,現出元神,南懷瑾先生稱之為“由生機以靈機”,接著就可以做到斂氣入骨,內氣強勁,洗刷骨髓,汗毛直豎,也就是達到了佛家講的洗髓、道家講的伐毛境界。

  在洗髓伐毛階段,內氣沖洗神經,可以梳理由於人們日常忙亂而引起的神經紊亂,提高神經敏高度,改善精神意識上的反應遲鈍,也就是太極拳專業術語所說的神明階段。

  因此,要想真正練好太極拳,必須學會以神馭氣,用大腦裡面的“神”指揮丹田中積蓄的內氣,使乾坤***乾為頭、坤為腹***合而為一,道家稱之為性命雙修。乾又可稱之為上丹田,坤可稱之為下丹田,師祖陳金鰲經常講:“上丹田和下丹田之間的氣機打通就可以稱作內呼吸”,上丹田和下丹田之間怎樣才能打通氣機呢?具體方法如下:

  下丹田積蓄能量並進行內轉後,給內氣提供了強勁的執行動力。內氣從下丹田開始執行,達到會陰穴處通過提肛聚氣,再由尾閭關達到夾脊,上升到頭頂,也就是到上丹田,印堂穴處會產生往內緊收的感覺,這時候,再凝神入腦使大腦空靜;大腦空靜後,再凝神於中宮穴***即胃口***處,由點到面,鬆開這個中竅;這個穴位位於上丹田與下丹田的中間,是上、下丹田之間通路的關口,這個關口打通,身內的上部內氣與下部內氣可以通暢交流,不再僅僅依靠小週天交流,即中醫上所說的心腎相交、水火相濟的階段,這時候陰陽二氣互相轉化,陰陽和合、太極運轉,所以心境神明、心態淡泊。

  這時候的健身效果不再僅僅是強身健體了,更有祛病延年的效果。內呼吸得越好,丹田氣就越充實,陰陽越是平衡,身體越能鬆空,隨著境界的提升,鬆空有著三個境界層次,即身空、心空、太極空。所謂身空是指將太極拳練到了身體沒有重量的境界,即佛家所講的初步消滅色身,道家所講初步斬殺三尸神;心空是指練到了在有意無意之間、勿忘勿助的狀態中練習太極拳,可用意念打拳,外在的形體動作已經不能被看到;太極空是指將陰陽和合到了無極狀態,不再有陰陽之分,隨處隨時可發太極勁,達到了孔子所說的隨心所欲而不逾矩的狀態。

  太極空的境界層次等於是將生命迴歸到了宇宙最原始的狀態,將人身小天地與宇宙大天地合二為一,這時能真正感到“人人與我同體、萬物與我同根”的真切感受,這個境界層次已經很難用修身養性和強身健體這些詞語來描述太極拳的效果了。

  總之,我們弟子們跟隨恩師學習太極拳二十餘載,可謂是活到老學到老,沒有最高境界,只有更高境界,太極拳修身養性、以柔克剛、仙風道骨、淡泊心態這些外在的體現都是通過內在的一步步練習獲得的,不是裝出來的,也不是想當然就有的。讓我感觸最深,也讓我終身難忘的一點是:明師難得,只有明師才可能出高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