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名相裴休生平簡介

  裴休,唐朝一代名相。字公美,漢族。官至吏部尚書,封河東縣子,贈太尉。善文章,工書,以歐、柳為宗。寺剎多請其題額,河南魯山亦多題銘。為晚唐著名書家,然存世書跡僅一件。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裴休簡介

  在裴休簡介中提到裴休出生於河東聞喜,也就是現在的河南濟源。他是唐代的一位名相,曾經官至吏部尚書,被皇帝封為河東縣子,贈予太尉的稱號。

  裴休擅長寫文章並且他的字寫得很好看,他將歐陽修、柳宗元作為自己的榜樣。裴休所在地的寺廟都喜歡請他為寺廟題寫匾額。裴休因為字寫得好看,他所撰寫的《定慧禪師碑》至今還被儲存在陝西的戶縣草堂寺中,為世人所瞻仰。據《金山寺至》等資料的記載,《白蛇傳》中的法海就是裴休的兒子,俗名裴頭陀,裴休在其年少的時候將他送入佛門,因此有了法海的法號。裴休晚年的時候被貶到荊南擔任節度史,在這期間,他專心研究佛家經學,曾經路過益陽,在那兒小住了幾天,還在江邊朗誦經文。後來,當地的百姓專門為他在青山雲樹中修了一座亭子,取名為裴公亭。於是裴休經常到亭子裡朗誦經文,有人說曾經看到過白鹿被他的經文所吸引,駐足聆聽不願離開的場景。

  裴休早年的奇遇也是很多的,他由進士出身,官拜宰相,說明他的官運很好。他對佛教的信仰相當虔誠,與禪宗有著不可分割的因緣,在當時的禪宗史上,他跟龐蘊、白樂天、李翱、陸亙大夫等人,居於同等重要的地位,他曾經與溈山靈佑同門,可見他的佛緣是很好的。裴休精通《華嚴》教旨與禪宗心要,他因為編寫《傳心法要序》與黃檗希運結下了不解之緣。

  裴休的故事

  裴休作為唐朝的丞相,是在科舉中成為一名進士被推薦到朝廷從而做到丞相的位置,裴休一生非常信仰佛教,所以在佛教有著很好的因緣。不過關於裴休的故事最為出名的就是裴休撕衣成書的故事。

  在裴休外出考察的期間,馬車隊經過了自己的故鄉,由於早年對於佛教的信仰,他便獨自前往廟中拜訪當地的方丈。方丈見到裴休的到來也是非常的高興,裴休在寺廟中住了兩日,也是非常的開心。在裴休快要走的時候,方丈非要裴休親自給這個寺廟提名,裴休無奈只能硬著頭皮答應了。

  在寺廟走了很久發現了一面牆,潔白乾淨,就讓方丈拿來墨水,在方丈拿來筆墨紙硯之後,裴休發現筆實在是太小了,後來他想到了一個辦法就是把自己的衣服脫下來揉成團沾著墨水去寫。寫出的字飽蘸墨筆,蒼勁有力。這也就是裴休撕衣成書的故事。裴休的一生對書法有著很深的造詣,曾經他也親自為唐朝的牌匾提名,不過奈何之後的兵荒馬亂導致了很多明朝作家的書法作品遺失,裴休的親筆也只剩一個存於世間,很是可惜。裴休的一生是充滿傳奇色彩的,很多的歷代名家對裴休的作品都有著很高的評價。

  裴休送子出家

  法海禪師之父裴休,是唐朝一代名相,字公美,唐代河內***河南濟源***人。進士出身,官至宰相,虔信佛法,尤好參禪。裴休在禪宗史上,與當時的龐蘊、白樂天、李翱、陸亙大夫等居士齊名,均為著名的大居士。他與溈山靈祐同門,精通《華嚴》教旨與禪宗心要。

  裴休在宰相任上,操守嚴正,著述頗豐,被宣宗稱譽為“真儒者”。裴休在任“寬惠仁厚、屏息貪慾,更不貪戀錢財、不弄權術、不食葷腥”,常散私財用於施捨、興學、修寺等善行。武宗滅佛時,裴休以重臣之職,盡拋功名利祿,赤心一片,衛護聖教,使佛教在短短几年內復興。

  裴休送子出家的因緣是由於皇子重病,看盡天下名醫均不奏效,有高僧點撥:遠離紅塵,可得性命。裴休聞知,便決定讓自己的兒子代皇子出家,一來解皇上之憂,盡臣子之忠;二來可使自己的孩子解脫紅塵之苦;三來也了卻自身入佛門修行之願。對此舉動,皇上大為感動,以重禮相待。裴休親自送子入住溈山密印寺。住持靈祐聞訊大喜,曰:“宰相之子代皇子出家,功德無量,出家敝寺,為山門大壯顏色。”遂賜號“法海”。

  裴休的兒子裴文德年紀輕輕就中了狀元,皇帝封他為翰林學士。但裴休不希望兒子少年得志,便利用代皇子出家的機緣送子出家,並作了《警策箴》,勸勉其精勤向道,莫荒廢出家修道的大好機緣。

  汝及出家須立志,求師學道莫容易。

  燒香換水要殷勒,佛殿僧堂勤掃拭。

  莫閒遊,莫嬉戲,出入分明說處去。

  三朝五日不歸家,妙法何曾聞一句。

  敬師兄,訓師弟,莫在空門爭閒氣。

  上恭下敬要謙和,莫輕他人自逞勢。

  衣食難,非容易,何必千般求細膩。

  清齋薄粥但尋常,粗布麻衣隨分際。

  榮華止在紫羅袍,有道何須黃金貴。

  解三空,明四智,要超初果至十地。

  禮觀音,持勢至,別人睡時你休睡。

  三更宿盡五更初,好向釋迦金殿內。

  點明燈,換淨水,禮拜如來求智慧。

  報答爹孃養育恩,天龍八部生歡喜。

  細讀這首《警策箴》,我們彷彿可以看到一個年邁的父親在孩子出家前略顯絮叨的叮囑:在寺院中要勤快,燒香換水、掃灑殿堂、修學誦經,不要偷懶。舉止要從容文雅,不要頑皮嬉戲。出門辦事,應當向寺院執事說明去處。與人相處,要尊老愛幼,謙恭禮讓,不要因為自己出身顯貴而自大逞強。其中,“莫在空門爭閒氣”一句說得真是既親切又智慧。

  考慮到兒子過慣了好日子,一入佛門肯定會有所不適應。裴休告誡兒子在佛門中過的是粗茶淡飯、粗布麻衣日子,應該隨緣隨分,不可貪求衣食的享受,要看破“紫羅袍”與“黃金貴”這些世間榮華的虛浮,應該真正用心修道,精勤用功,禮拜如來,求得智慧,以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若能如此,則天龍八部都會歡喜讚歎。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