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傳統文化黑板報

  中國傳統文化中蘊含了豐富的生命哲學思想,儒家思想的積極 入世 、道家思想的勇退 出世 、釋家思想 行出世之道,懷入世之心 以及中國 和 文化的生命關係思想,對現代生命教育有重大啟示,讓我們來做黑板報來宣傳傳統文化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的圖片和資料,希望對大家有用。

  資料推薦一、典故

  典故即典制和掌故。

  掌故原指舊制、舊例,後多指關於歷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實或傳說。典故中的“典”是典籍的意思,典故也可解釋成典籍中的故事和詞語。典故一詞,出現在《後漢書?東平憲王蒼傳》中,如“親屈至尊,降禮下臣,每賜宴見,輒興席改容,中宮親拜,事過典故”。[2]

  《齊民要術》《山海經載》:“天地渾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闢。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於天,聖於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後乃有三皇。數起於一,立於三,成於五,盛於七,處於九,故天去地九萬里。”從這則盤古開天闢地的傳說開始,至今幾千年來,到底發生過多少故事,沒人能夠說得明白。《尚書序》:“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由是文籍生焉。伏羲、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三墳》,言大道也。少昊、顓頊、高辛、唐虞之書,謂之《五典》,言常道也。至於夏、商、周之書,雖設教不倫,雅誥奧義,其歸一揆。是故歷代寶之,以為大訓。八卦之說,謂之《八索》,求其義也。九州之志,謂之《九丘》。丘,聚也。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風氣所宜,皆聚此書也。《春秋左氏傳》曰:‘楚左史倚相,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即謂上世帝王遺書也。先君孔子,生於週末,睹史籍之煩文,懼覽之者不一,遂乃定禮樂、明舊章,刪《詩》為三百篇,約史籍而修《春秋》。”“昔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主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確實是“俱往矣”。

  大部分典故隨著歲月的流逝而煙消雲散了。《韓非子》中有“心不在馬”的典故,是說:趙襄主向王於期學馭術,不久與於期比賽,換了三次馬都落在於期之後。襄主說:“先生教我馭術,沒有教盡吧?”於期答:“馭術已盡,使用有錯而已。凡馭駕,貴在馬體安於車,人心調於馬,才可以加速致遠。您落後則欲追上臣,領先則恐被臣追上。賽車非先則後,而您領先落後心都在臣身上,又何以調於馬?此君為何落後也。”本來也是個好典故,無奈《禮記》中的一句“心不在焉”就使得極富哲理的“心不在馬”湮沒於書海之中了。即便是“心不在焉”本身也變得與本義完全不同了。《禮記?大學》原文曰:“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本義是說:修身在於正心,身有忿恨、恐懼、好樂、憂患則不能正心。只有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不知味,這樣修身才能正其心。如此看來,現在的“心不在焉”已與原始本義南轅北轍了。

  歷代畫家以繪畫的形式反映典故,但由於畫家對歷史事件的理解不同,美學修養不同……所以同一典故,即使用同一的繪畫形式表達,也會有不同的體現方式,因而出現主題相同的不同畫作。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一些文人出仕後,仍以繪畫作為雅趣,創作了一批內容與形式相統一的畫作,被稱為文人畫。有人認為文人畫是題材繪畫中造詣最高的。眾多畫匠不識字,或者識字不多,往往靠耳濡目染、道聽途說,憑理解用炭條在宣紙上形成草圖,經定稿再用毛筆勾畫。好畫一經脫稿又引得許多後人臨摹、修改……於是產生了一個典故有眾多派生故事的現象。

  圖片展示:

  圖(一)

  圖(二)

  圖(三)

  資料推薦二、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海納百川、地承萬物的氣魄,因兼收幷蓄而博大精深,因求同存異而源遠流長,因歷史悠久而底蘊深厚,因推陳出新而獨領風騷,是中華民族的血脈、靈魂和根基,是中華民族區別於其他民族的根本標誌,也是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堅強後盾。

  在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歷程中,融匯了眾多民族的文化、思想和智慧,形成了儒、道、法、墨等諸子百家思想體系,概括出由基本理念、核心價值、行為規範、理想信念等構成的文化經典,形成中華民族特有的信仰追求、價值取向、高尚品質、文明準則、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經過千百年的錘鍊,世代相傳,彙集成博大精深、底蘊深厚的中華文化傳統,構成中華民族的脊樑、血脈和靈魂。同時,這些核心思想又通過語言、文字以及各種具體的文化活動滲透到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維繫中華民族繁衍生息、不斷強盛的精神家園,展示了中華民族的性格、氣節和氣魄。

  天人合一的和諧精神。和諧,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最高境界。中國傳統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核心就是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表現在自然觀上,強調人的行為與自然的協調,道德理性與自然理性的一致,人不能違背自然規律,不能超越自然界的承受力去征服自然和破壞自然,而只能在遵循自然規律的條件下去利用自然、調整自然。在政治觀上,追求一個多民族統一大家庭的“大一統”觀念,注重“協和萬邦”,強調親仁善鄰,在對外關係中始終秉承“強不執弱”、“富不侮貧”的精神,主張吸納百家優長、兼集八方精義,注重各民族團結統一,強調獨立自主精神,具有“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懷,彙集成為中華民族萬眾一心、自立自強的民族精神,使中華民族具有歷經挫折而不屈,屢遭坎坷而不餒的百折不饒精神,成為民族復興的強大動力。

  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中國傳統文化主張自強不息、剛健有為精神,既包含積極入世、主動進取的有為精神,也包含擔當道義、不屈不撓的社會責任,還包含有正直獨立人格和主動創造精神等。早在《周易》中,就有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孔子主張“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孟子提倡捨生取義,推崇大丈夫精神。這些都成為中華民族的普遍心理認同,塑造了無數仁人志士的高尚人格,磨礪了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自強精神。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在五千年的歷史程序中飽經滄桑而自強不息,靠的就是這樣一種奮發圖強、堅韌不拔的精神。

  民惟邦本的民本思想。中國傳統文化注重人的價值,強調以民為本。在長期的政治實踐中,古人逐漸明確了君主的權力來源和政治責任,在執政中注意順民心、重民意,認識到人心的向背決定著一個朝代的強弱、興衰和存亡,先後提出“敬德保民”、“重民輕神”、“恤民為德”、“天地之間,莫貴於人”、“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等民本思想,主張治國須利民、裕民、養民、惠民,對於緩和社會矛盾、維繫社會相對穩定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止於至善的崇高追求。中國傳統文化在個人理想追求上,主張“修齊治平”。《禮記·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修身,修身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儒家認為,自天子以至於庶人,當以修身為本。古人把正心誠意的修養,道德修養的至善,看成是治家、治國、穩固天下的根本。這麼一種積極向上的個人理想追求,影響著中國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不斷地克己復禮,修身養性,不惜為之奮鬥一生。而在社會理想上,追求大同理想,追求“大道行也,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達到“大道既隱,天下為家”的理想社會。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塑造了中華民族醇厚中和、剛健有為的人文品格和道德風範,不僅對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發揮了巨大影響,為中國人的文化性格和行為方式的形成奠定了深厚的歷史基礎,而且對人類文明的發展產生重要而深遠影響。

  看過也看了以下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