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上的故事詳細

  《史記》這部書是一部偉大的歷史著作和文學著作。那你知道有哪些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歡迎大家閱讀。

  :末代國君

  宋君偃是宋國的最後一位國君,他和他的哥哥剔成都是宋闢公的兒子。宋闢公臨終的時候把王位傳給了剔成。由於偃一心想當國君,因此心中一直憤憤不平,於是便找了一個機會去襲擊剔成,結果剔成被擊敗,被迫逃到了齊國。

  公元前318年,宋君偃自號為王。他這個人野心很大,而且剛愎自用、好大喜功,所以即位後不久就大肆對外擴張。時間不長,他就打敗了齊國、楚國和魏國,攻佔了它們的很多土地。君偃經常做一些血腥殘忍的遊戲,他曾經用牛皮袋盛滿血,懸掛起來用箭射它,稱之為“射天”。君偃沉湎於酒色之中,對老百姓的疾苦不聞不問,最後許多大臣實在看不下去了,就勸諫他要進行德政,治理國家,他對這些大臣的話不但聽不進去,還用箭把他們全部射死了。諸侯們見君偃如此的昏庸、殘忍,就賜給了他一個外號叫“桀宋”,把他比為夏朝的暴君桀。他們都說:“宋君偃又步紂王的後塵,為所欲為,這樣的暴君,不被殺掉才怪呢。”最後,諸侯們對宋君偃的暴政實在看不下去了,便都紛紛要求齊國去攻打宋國。公元前282年,在偃即位四十七年後,齊湣王順應民心,與宋國的兩個冤家魏、楚聯合起來一起攻打宋國,殺死王偃,滅亡了宋國,瓜分了宋國土地。

  :祭仲專權

  公元前706年,北戎攻打齊國,齊國無力抵抗,就向鄭國求援。鄭國派太子忽領軍救援齊國,解了齊國的危難。齊國的君主釐公看出太子忽是個有出息的人,而且也是為了報答鄭國的援助之恩,便想把自己的女兒嫁給太子忽。沒想到忽卻辭謝說:“我國是個小國,怎麼能和你們這些大國相匹配呢?恕我不能答應大王您的好意。”後來,一次大臣祭仲與太子在一起聊天談到此事,祭仲覺得太子不應該拒絕,便規勸太子答應娶親,還語重心長地說:“我們鄭國國君有很多寵愛的姬妾,而且也生了許多兒子,其中你們三位公子都有可能成為國君,如果太子您得不到大國的援助就很難即位啊。”祭仲所說的三位公子,是太子忽和他的二弟突、小弟子亹。

  鄭莊公去世後,在祭仲的幫助下,太子忽被立為國君,他就是昭公。昭公的二弟公子突是宋國雍氏女子的兒子。鄭莊公當年對雍氏女子十分寵愛,宋莊公聽說祭仲擁立忽當了國君,大發雷霆,就派人把祭仲騙來,威脅他說:“如果你不立突為國君,我就處死你。”後來,宋國的國君還假裝逮捕了突,以此來要挾晉國。祭仲見形勢對自己十分不利,就只得答應了宋君的要求。接著,他就開始準備帶著突回國,擁立突為國君。昭公忽聽說祭仲要擁立自己的弟弟突為國君,感到以自己的實力無法和他們對抗,就急急忙忙地逃到了衛國。突來到鄭都後就順利地繼承了王位,這就是厲公。

  厲公即位後,祭仲開始專權,對朝政指手畫腳,這讓厲公感到非常不悅。慢慢地厲公開始認為祭仲已經是自己的禍患,所以便打算除掉他。厲公暗中收買了祭仲的女婿雍糾,想讓他伺機殺死祭仲。雍糾的妻子,也就是祭仲的女兒知道此事後,不知道該幫助誰合適,於是就向他的母親詢問說:“母親,您說父親與丈夫哪一個更親啊?”母親回答說:“這還用問嗎?父親只有一個,丈夫卻可以有很多人選,當然是父親更親啊!”祭仲的女兒聽信了母親的話,於是就把自己的丈夫想要按厲公的計劃殺死祭仲的事告訴了父親,祭仲沒想到自己的女婿會害自己,既驚訝又氣憤。他覺得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於是乾脆一不做,二不休,找到機會就把雍糾給殺死了,並且把屍體扔在大街上,來發洩心頭的怨恨。厲公計劃失敗後,也沒想到祭仲下手這麼狠,對他無可奈何,只得對雍糾的屍體發洩。他指著雍糾的屍體說:“你這個笨蛋啊,辦這樣的事情還要和婦人商量,真是死有餘辜啊。”後來厲公很快就被祭仲趕到了邊界的櫟邑居住。然後,祭仲又迎來了昭公忽,讓他重新即位。

  :子產相鄭

  子產是鄭成公的小兒子,他為人仁慈、忠誠老實,深受人們的尊敬。鄭簡公時,國相子駟想立自己為國君,公子子孔知道後,就派人殺死了子駟,自己做了國相。子孔後來又想自立為國君。子產知道後就對他說:“你怎麼這麼糊塗啊,子駟自立是不行的,所以你殺了他,今天你又仿效他,說不定別人又會來殺你。這樣下去,內亂哪天才會平息啊?”於是子孔聽從了子產的建議,仍然做鄭簡公的國相。但是,簡公對國相子孔專攬大權很憤慨,於是他就殺死了子孔,讓子產做了上卿。

  吳國曾派延陵季子出使鄭國。延陵季子到鄭國後,與子產一見如故,他語重心長地對子產說:“你們鄭國執政的人行為放縱,災難快要降臨了,大權將來一定會落到你手中。如果你當政,希望你能夠按禮儀治國;不然的話,鄭國將會慘敗。”子產厚待了季子,並按照他的建議小心行事。後來果然像延陵季子警告的那樣,鄭國的各位公子因爭寵而互相殘殺,接著,有人又想殺死子產。有個公子說:“子產是仁愛之人,鄭國之所以能生存就是因為子產,千萬不要殺死他!”公子們這才罷手。

  子產曾經跟從鄭簡公會盟諸侯,他多次對外宣揚為政要秉從仁義道德,贏得了各國的尊重。公元前496年,子產逝世。鄭人都為他哭泣,如同失掉自己的親人一樣悲傷。孔子聽到子產死去,悲哭道:“子產仁愛的品格,真有古代遺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