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遷市城市規劃條例

  宿遷是江蘇省最年輕的地級市,位列中國地級以上城市百強。城市的發展是與城市規劃分不開的,那麼你知道是什麼嗎?下面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有關資訊,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一、城市定位與規模

  ***一***城市定位

  國家生態經濟示範區,長三角生態休閒旅遊目的地,幸福田園城市。

  ***二***城市規模

  1、人口規模

  規劃期末市域常住人口約610萬人,其中城鎮人口約427萬人,城鎮化水平約70%。中心城區常住人口約135萬人,其中城鎮人口約130萬人。

  2、用地規模

  ***1***市域城鄉建設用地規模控制

  2020年市域城鄉建設用地總規模控制在1040平方公里以內;2030年城鄉建設用地不得超出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有條件建設區和允許建設區範圍,強化全域範圍內的土地集約利用,劃定城鎮建設用地增長邊界,加強城市建設用地管理,逐步降低人均建設用地規模。

  ***2***中心城區城市建設用地規模

  規劃期末中心城區城鄉建設用地規模控制在198平方公里左右,其中城市建設用地控制在156平方公里左右,人均城市建設用地控制在120平方米左右。

  二、區域交通設施協調

  強化“四海”意識,主動融入長三角城市群和“一帶一路”、江蘇沿海開發戰略,構建“通江達海”新格局。

  1、打通東向出海通道,對接“一帶一路”與沿海開發戰略

  與連雲港的銜接:包括宿連鐵路、宿連高速公路、S245、S324、S326、S344以及宿連航道;

  與淮安、鹽城的銜接:包括徐宿淮鹽鐵路、新長鐵路、宿淮鐵路、京滬高速公路、淮徐高速公路、G205、S303、S330、S346、S347、京杭大運河以及淮沭新河。

  2、構建西向貨運通道,加強與西部地區的聯絡

  與徐州的銜接:包括徐宿淮鹽鐵路、淮徐高速公路、S250、S324、S347、京杭大運河以及徐洪河。

  與安徽地區的銜接:包括合宿新鐵路、宿淮鐵路、泗宿高速公路、S303、S330、洪澤湖西南線以及淮洪新河。

  3、完善南北向客運通道,加強與長江經濟帶、膠州灣地區聯絡

  與蘇南地區的聯絡:包括寧宿城際、徐宿淮鹽鐵路-沿海高速鐵路、新揚高速公路、京滬高速公路、京杭大運河。

  與膠州灣地區的聯絡:包括合宿新鐵路、宿連鐵路、沿海高速鐵路、新揚高速、京滬高速、宿連航道等。

  4、融入區域複合通道,打造區域性交通節點城市

  通過軌道交通、航道以及高等級公路與徐州、淮安、連雲港等重要交通樞紐快速化銜接,使宿遷成為區域交通網路上的結點城市,實現與北京、上海、廣州、西安、鄭州、武漢、成都等全國重點城市與重要經濟發展區域的便捷聯絡。

  三、市域城鄉格局優化

  ***一***城鄉統籌策略

  1、政策分割槽,引導市域城鎮差別化、特色化集聚發展

  針對市域城鎮發展均質化、中心城市輻射帶動能力弱等問題,以鎮為基本單元,通過生態重要性、環境敏感度、自然災害危險性、水資源環境、交通可達性、人口集聚程度、非農經濟發展水平、農業發展水平等多因子進行市域城鎮發展潛力評估,制定市域城鎮發展政策分割槽。通過明確不同政策區內城鎮的功能定位、發展特色、管制原則,實施分類管理的區域政策和績效評價機制,規範空間開發秩序,形成集約的城鎮用地形態,進而實現產業、財政、資源的優化配置和空間整合,提升本地生產要素的發展效率,促進區域之間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2、多規融合,保護生態基底、提高資源環境承載能力。

  融合主體功能區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等規劃中關於功能定位、基本農田保護、生態紅線等相關內容,劃分市域空間管制分割槽,制定管控措施,以強化生態基底保護,優化生態安全格局,提高環境承載能力。

  ***二***城鎮發展戰略

  1、全力強化區域核心

  優先促進市域資源向中心城區集聚,全面提升中心城區在區域發展中的核心地位,發揮中心城區的輻射帶動作用,帶動市域城鄉協調發展。

  2、著力培育區域增長極

  著力培育沭陽、泗陽、泗洪三個縣城和洋河鎮,作為宿遷市域的增長極。

  3、促進城鎮與鄉村地區優化發展

  促進城鎮的“減量提質”。適度縮減城鎮數量,擇優、重點培育位於重點開發區和資源條件較好的城鎮,提升城鎮發展質量,促進城鄉一體發展。

  推進鄉村地區的“提質保特”。對村莊佈局進行有序調整,根據鄉村特點引導產業發展,提高農村、農民的生產和生活水平,優化城鄉空間發展質量。

  ***三***市域城鄉空間結構

  根據政策分割槽,結合區域交通廊道和不同區域發展特點,形成“一主三副、三軸多點”的市域城鎮空間發展格局。

  1、一主

  中心城區、洋河組成市域發展主中心,應充分發揮“兩湖”資源優勢,抓住高鐵建設機遇,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實力,引領市域集聚發展。

  2、三副

  以沭陽、泗洪、泗陽縣城為市域城鄉空間發展副中心,主動承接沿海地區、長三角地區的產業轉移,積極參與沿海地區的產業分工和協作。沭陽打造中國重要的花木之都,泗陽打造運河之畔最美縣城,泗洪打造蘇皖邊界最美濱湖水韻之城,形成市域發展的三個次中心城市,輻射帶動縣域範圍內的城鎮發展。

  3、三軸

  宿淮城鎮發展軸——發揮徐淮城際、徐淮高速、京杭大運河等交通區位優勢和生態環境、歷史文化等資源優勢,加強與運河產業帶、淮河下游經濟帶、黃河經濟帶、長江經濟帶以及沿海開發、“一帶一路”建設等戰略的銜接,重點強調城鎮綜合功能的提升和集聚發展;強化“兩湖兩河”生態廊道建設,保護大運河歷史文化遺產,充分挖掘楚漢文化、酒文化等歷史文化特色,吸引現代服務業、休閒旅遊產業集聚,是市域最具特色的空間發展主軸。

  宿連城鎮發展軸——通過宿連鐵路、宿連航道、宿連高速公路等交通設施的建設,重點加強與連雲港的聯絡,積極融入沿海開發和“一帶一路”建設,加強產業協作,重點發展現代製造業、現代物流等產業,併發揮沭陽花卉苗木等特色產業優勢,打造現代產業發展軸。同時,加強與皖北等中西部城市的聯絡和合作,使宿遷成為江蘇沿海開發向中西部輻射的重要門戶。

  宿寧城鎮發展軸——向南加強與沿運河城鎮軸、長江經濟帶、淮河下游經濟帶以及長三角核心區的聯絡,向北構建“宿遷-沭陽-新沂”城市組群,融入“一帶一路”、東隴海產業帶建設。重點發揮洪澤湖、駱馬湖生態資源優勢,通過京杭大運河、古黃河串聯,構築生態經濟發展軸。並通過寧宿新鐵路的建設,加強與山東臨沂、青島等膠東半島地區的聯絡,打造區域性鐵路交通節點城市。

  4、多點

  指位於市域三條發展軸線以外的重點鎮和特色鎮,通過發揮自身特色資源或產業優勢,增強城鎮服務功能,起到輻射周邊鄉鎮和村莊的作用。

  ***四***市域城鎮等級規模控制

  規劃形成“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重點鎮--一般鎮”四級城鎮規模等級結構體系。

  表2:市域城鎮等級規模規劃一覽表***2030年***

城鎮等級

規模等級

城鎮名稱

城鎮人口規模(萬人)

城鎮個數

(個)

中心城市

>100萬人

宿遷中心城市

130

1

次中心

城市

50-100萬人

沭陽縣城

90

1

40-50萬人

泗陽縣城、泗洪縣城

100

2

重點鎮

10-40萬人

洋河*

18

1

5-10萬人

來龍*、龍河、賢官、韓山、馬廠、王集、新袁、雙溝、界集

45

9

一般鎮

5萬人

皁河*、黃墩*、中揚、洋北*、曉店、大興*、新莊*、陳集、歸仁、華衝、桑墟、高墟、李恆、愛園、穿城、李口、盧集*、魏營 、胡集、潼陽、隴集*、顏集、新河*、錢集*、沂濤、裴圩、臨河*、梅花*、龍集、臨淮*、四河*

44

---

合計

427

---

  注:表中帶“*”為特色鎮,包括生態經濟示範鎮。

  四、市域綜合交通體系規劃

  ***一***規劃目標

  構建區域協調、城鄉統籌發展的市域綜合交通體系;整合各項設施規劃,建設“快速、便捷”的客運交通系統以及“專業化、多式聯運”的貨運系統。

  表3:宿遷市交通出行時間目標一覽表

範圍

交通方式

聯絡目標

區域

客運

公路方式

和上海市中心區300分鐘通達;

和南京中心區150分鐘通達;

與省內市縣城市4小時內通達。

區域軌道方式

和上海鐵路樞紐180分鐘通達;

和南京鐵路樞紐100分鐘通達;

和北京鐵路樞紐200分鐘通達;

和合肥鐵路樞紐100分鐘通達

省內設區市鐵路樞紐150分鐘通達。

貨運

公路方式

通過宿連高速公路和連雲港港70分鐘通達。

區域軌道方式

和連雲港港80分鐘通達;

和徐州鐵路貨運站50分鐘通達。

市域

客運

公路交通

中心城區40分鐘通達最遠縣城區;

市域各縣城30分鐘通達縣內主要鄉鎮;

市域各鎮20分鐘上高速。

公共交通

中心城區60分鐘通過城鄉公交通達最遠縣城;

市域各縣城通過城鄉公交50分鐘通達主要鄉鎮。

  ***二***交通發展策略

  1、交通引導城鄉發展

  構建多方式綜合交通體系,通過交通的差別化發展引導市域政策分割槽的形成。

  2、城鄉交通一體化發展

  ***1***城鄉交通網路一體化。完善城鄉道路交通網路,形成各市縣城區之間、各市縣城區與主要鄉鎮之間、各鄉鎮之間等的多層次差異化道路交通系統。

  ***2***城鄉交通執行一體化。合理佈局轉換樞紐,實現城鄉公交與城市公交的換乘;結合城鎮空間佈局,合理確定城鄉公交發展模式。

  ***三***公路交通

  1、高速公路

  規劃形成“三橫兩縱”的高速公路網布局。“三橫”為宿***宿遷***連***連雲港***高速公路、淮徐高速公路以及泗***泗陽***宿***宿州***高速公路;“兩縱”為新揚高速公路、京滬高速公路。

  2、幹線公路

  規劃主要幹線公路呈“六縱八橫兩聯”的佈局。“六縱”為G205、G235、S505、S268、S245、S267,“八橫”為S344-S324、S250-S324-S326、S346、S325、S347、S303、S330、S329,“兩聯”為通港大道、發展大道。

  3、其他公路

  完善公路網結構,提高公路等級。中心城區至縣城之間實現一級公路聯絡;縣城至鄉鎮之間實現二級公路及以上標準聯絡;根據村莊布點規劃,優化鄉村公路佈局。

  ***四***鐵路交通

  1、徐宿淮鹽鐵路:客運專線,聯絡徐州鐵路樞紐與淮安、鹽城鐵路樞紐,宿遷境內設定宿遷經濟開發區、洋河、泗陽3處站點。

  2、合宿新鐵路:客運專線,連通合肥與新沂,繼續向北可達青島,宿遷境內設宿遷站以及泗洪站。

  3、寧宿城際鐵路:客運專線,自徐宿淮鹽鐵路宿遷站引出,沿新揚高速公路南行至泗洪,向南接軌寧連城際鐵路,南達南京,宿遷境內設宿遷站以及泗洪站。

  4、宿連鐵路:聯絡連雲港與安徽方向,是宿遷以及皖北地區貨運出海以及客運東向聯絡的重要通道,宿遷境內設沭陽站、宿遷站以及泗洪站。

  5、新長鐵路:進行復線電氣化改造,提高通行能力。

  6、宿淮鐵路:以貨運為主,宿遷境內設定泗洪、洋河以及泗陽3處站點。

  ***五***水運交通

  1、航道

  規劃形成“三縱三橫一聯”的高等級航道網。“三縱”為京杭大運河***二級***、徐洪河***三級***、淮沭新河***三級/四級/五級***;“三橫”為宿連航道***三級***、洪澤湖西南線***含洪澤湖西線湖區段,三級***、泗灌線***四級***;“一聯”為洪澤湖北線***三級***。

  2、內河港口

  以中心城市宿豫區和宿城區的港口作業區組成運河宿遷港,以沭陽港區、泗陽港區、泗洪港區三個縣城港區為輔助港區。

  ***六***航空交通

  在大興鎮東側選址基地型通用機場1處,在沭陽、泗陽以及泗洪選址3處小型通用機場。同時,開通與徐州觀音機場、連雲港白塔埠機場以及淮安漣水機場聯絡的公路客運專線,線路由徐宿淮鹽鐵路宿遷站樞紐出發通過高速公路直達機場。於各市縣省級醫院、重點學校***操場***、城市核心商務區、體育場等設立直升機臨時起降點;對重要建築物和100米及以上高層建築,視需要設立直升機臨時起降點。

  ***七***客運樞紐

  在中心城區、沭陽縣城、泗陽縣城和泗洪縣城分別設定1處主要的綜合型客運樞紐,重點考慮公路客運樞紐和鐵路客運樞紐之間的銜接。

  ***八***慢行交通

  規劃在市域構建“三環一軸”的綠道網路。

  1、三環

  為環駱馬湖綠道系統、環洪澤湖綠道系統、市域環形綠道***沿245省道-303省道-235國道-宿連航道***,服務於以休閒、娛樂、健身、遊憩、人際交往為目的的散步、跑步、騎自行車等慢行活動,串聯沿湖主要景觀節點以及遊樂場所,注重慢行空間的景觀休閒性,加強親水空間的營造。

  2、一軸

  為古黃河、京杭大運河慢行軸線,串聯三條慢行環線,與全省運河風景路相銜接,在注重道路景觀建設的同時,加強沿河服務設施的設定,為長距離慢行出行提供必要的驛館、驛站等休憩設施。

  ***九***管道運輸

  嚴格保護蘇北成品油管道***揚子-淮安-宿遷-新沂幹線***,管道沿線防護距離應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石油天然氣管道保護法》的要求。

  五、中心城區用地佈局

  ***一***城市發展方向

  中提升:中優主城,提升城市能級和首位度

  北跨越:北跨運河,彰顯城市魅力和特色職能

  ***二***城市空間結構

  規劃中心城區形成“主副雙城”的雙組團城市形態,採用“大集聚、小分散”的片區街坊式佈局結構。

  1、主城組團

  主城組團是城市綜合發展主體。包括老城區、市府新區、宿城新區、宿豫新區、電商產業園、城南片區以及城西、城西南、城東南工業組團。

  2、湖濱新區組團

  湖濱新區以新站路為界劃分為兩個片區,以發展休閒旅遊、科研教育和商務辦公等功能為主。

  ***三***城市中心體系

  規劃形成“1個組合型市級中心、1個城市副中心和3個片區級中心”的公共服務中心體系。

  1、市級中心

  加快以金鷹、寶龍、水韻城為主的第一商圈建設,推動從霸王舉鼎廣場、鳳凰街區、新盛街到原河濱新村地塊的第二商圈發展,形成人氣、商氣的集聚中心。

  2、城市副中心

  在湖濱新區新站路月曉路之間、發展大道西側佈置湖濱新區中心,承擔商務辦公、旅遊休閒、文體娛樂、教育科研等職能。

  3、片區級中心

  在宿城新區、宿豫新區和城南片區規劃片區級中心各1處,為片區提供相應的商業、文化、醫療、體育、娛樂、辦公等服務。

  六、綠地與廣場用地規劃

  ***一***綠地系統結構

  與綜合防災要求和疏散場地設定相結合,構建“一環繞城、兩廊入城、三帶串城、綠網織城、多園嵌城”的防災綠地系統。

  1、一環繞城:指城區外圍的生態綠地、風景名勝用地以及山體、林地等,形成環繞整個城區的環狀生態空間。

  2、兩廊入城:指兩條東西向的大型生態廊道,分別位於湖濱新區、主城、洋河鎮之間,綜合城市組團劃分、城市景觀及防災等功能於一體。

  3、三帶串城:指中心城區內依託古黃河、京杭大運河、民便河形成的三條貫穿主城的綠化景觀廊道。

  4、綠網織城:是指沿城市主要交通廊道、河道形成的帶狀綠地,以及結合安全防災街區設定的防災綠化環,形成網路化的綠化隔離帶,起到防護隔離和串聯各級公園、廣場的作用。

  5、多園嵌城:主要指規劃設定的各級城市公園,如氽園、古黃河水景公園,河濱公園、宿豫文化公園等。

  ***二***綠地與廣場佈局

  1、公園:分別按3000米、1000米服務半徑佈置市級、片區級公園綠地。

  2、街頭綠地:舊城區在保留現有綠地的基礎上,主要利用閒置、改造用地進行增、擴建;新建區域按300~500米服務半徑均衡佈置街頭綠地,每處佔地不小於0.2公頃。

  3、廣場:結合綜合防災避難場所、各級公園和商業中心統籌佈局。

  七、中心城區歷史文化保護規劃

  ***一***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1、重要歷史文化環境保護

  ***1***重要的歷史水系:主要包括大運河、古黃河等水系,應形成完整的保護系統,並分類制定保護措施。

  ***2***駱馬湖--三臺山風景名勝區:嚴格保護自然景觀、文物古蹟和生態環境,除必要的保護和附屬設施外,禁止其他建設;禁止毀林採石,制定汙染防治和水土保持有效措施,保護各類自然資源和地形地貌。

  2、文物保護單位保護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江蘇省文物保護條例》的要求保護各級、各類文物保護單位,劃定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編制保護規劃。

  3、歷史建築保護

  加強歷史建築的勘查、認定和建檔工作,發掘和保護不同時期的優秀代表性建築,採取分割槽保護制度。參照文物保護單位標準組織劃定歷史建築保護範圍,並制定相關保護措施,統一掛牌設立標誌。

  4、地下文物埋藏區保護

  有序開展地下文物的考古發掘,劃定並公佈地下文物埋藏區範圍。

  任何基本建設工程自發現地下文物至考古發掘結束前,不得繼續施工;未經文物勘探和處理的,任何單位不得擅自破土施工;其他措施參照《宿遷市文物保護管理辦法》及相關法律法規執行。

  5、名木古樹保護

  建立古樹名木檔案,確定距樹冠垂直投影5米的範圍內為古樹名木保護範圍。可結合綠線統一設定保護範圍,注重樹群周邊環境的保護;保護範圍內嚴禁堆放物料、挖坑取土、興建臨時設施建築、傾倒有害汙水、汙物垃圾,動用明火或者排放煙氣;其他措施參照《宿遷市古樹名木保護管理辦法》及相關法律法規執行。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1、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開展全面普查,建立保護名錄,制定保護目標。

  2、組織傳統文化交流和特色民間節慶活動,傳承優秀傳統文化。

  3、鼓勵、支援和保障傳承人開展傳習活動,培訓當地居民繼承延續傳統手工技藝,樹立保護宣傳意識,鼓勵建立私人博物館和家庭作坊式的傳統工藝店、飲食店等文化場所。

  4、嚴格保護傳統地名、老字號,不得隨意更改。

  5、積極探索數字化與網路化的保護方式。

  6、其他措施參照《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及相關法律法規執行。

  ***三***歷史文化資源的利用

  以物質文化遺產為載體,結合非物質文化遺產共同保護利用,加強宣傳,增加文化內涵,豐富文化活動內容;積極與旅遊專案開發相結合,將歷史文化旅遊融入旅遊產品組織,合理發展旅遊產業、文化產業和傳統手工業。

  八、中心城區綜合交通規劃

  ***一***規劃目標

  1、總體目標

  構建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與生態環境相協調,安全、綠色、高效的綜合交通體系,提高宿遷市城市綜合競爭力。

  2、效率目標

  表4:中心城區交通聯絡效率目標一覽表

交通方式

聯絡目標

公共交通

以公交為主的出行95%的單程時間耗費在30分鐘以內,高峰小時不超過40分鐘,乘客平均候車時間控制在5分鐘以內。

道路交通

主城快速路內環以內地區路網平均車速達到25~30公里/小時,其他區域達到30公里/小時以上。

靜態交通

公共停車設施週轉率停車限制供應區達到7~9/日,平衡供應區達到5~7/日,擴大供應區達到3~5/日。

  3、結構目標

  表5:中心城區客運出行方式結構一覽表

交通方式

公共交通

個體機動

步行

非機動車

中運量公交

常規公交

計程車

小汽車

摩托車

出行比例

7%

23%

1%

18%

---

21%

30%

  ***二***規劃策略

  加強城市對外交通系統以及客運換乘樞紐建設,便捷內外交通聯絡;優化城市客運交通方式結構,制定合理的交通發展政策,促進公共交通優先發展,慢行交通友好發展,小汽車交通安寧發展;劃定城市交通分割槽,制定區域差別化的路網、公交、停車發展策略;完善城市道路網路功能結構,優化主次幹路系統,加強支路網建設;建設城市中運量公交系統,增強公共交通吸引力,提高公交出行比例;重視停車設施的建設,發揮停車設施的調控作用,實行差別化的停車規劃、建設、管理策略;營造良好的慢行交通環境,提高居民生活品質。

  ***三***道路交通系統規劃

  規劃中心城區道路網呈片區式方格網布局,分為快速路、主幹路、次幹路和支路4個等級。

  1、快速路

  規劃快速路呈“兩橫兩縱一連”格局。“兩橫”為宿支路以及北京路,“兩縱”為迎賓大道以及宿新路--西楚大道,“一連”為開發區大道***連線新揚高速公路宿遷南出******。規劃快速路長78公里,密度為0.55公里/平方公里。

  2、主幹路

  規劃主幹路呈方格網狀佈局,分為交通性主幹路和生活性主幹路。規劃主幹路間距800~1800米,密度1.8公里/平方公里。

  交通性主幹路:呈“四橫兩縱”的格局,“四橫”為學成路、洪澤湖路、古城路--陽澄湖路--項王路以及南京路,“兩縱”為通湖大道以及發展大道。

  生活性主幹路:呈“八橫八縱”格局。“八橫”為青墩路、玉蘭路、新站路、青海湖路--西湖路--韶山路、隆錦路、廈門路--黃山路、蘇州路--華山路、上海路。“八縱”為莫干山大道--科創路、陽明大道--科興路、振興大道、世紀大道、三臺山大道--黃河路、長江路、江山大道、張家港大道。

  3、次幹路

  次幹路承擔快速路與主幹路交通的集散功能,以各片區為單元自成網路。規劃次幹路間距400~700米,密度2.4公里/平方公里。

  4、支路

  舊城區支路網系統以完善為主,重點改善支路道路條件,提高道路連通度;工業區的支路網規劃不易過密,提倡彈性控制,保留土地使用的靈活性;其它區域支路網密度應適中,須高標準控制,以緩解幹路系統壓力。

  ***四***公共交通系統規劃

  1、發展目標

  中心城區居民公交出行比例不低於30%,公交車萬人擁有率不小於20標臺;公交線網平均密度達到3~4公里/平方公里;公交站點300米半徑覆蓋率平均達到70%以上,500米半徑覆蓋率達到90%以上。

  2、中運量公交

  規劃在中心城區佈設3條中運量公交線路,串聯城市各片區中心和主要對外交通樞紐。

  1號線:主要沿發展大道設定,預留向南延伸至洋河鎮通道,線路長約24公里。

  2號線:沿徐淮路--陽澄湖路--項王路--宿豫大道--洪澤湖路佈局,線路長約20公里。

  3號線:沿振興大道--洪澤湖路--江山大道佈局,線路長約19公里。

  3、常規公交

  在中運量公交形成公交主骨架的基礎上,構建常規公交幹線、支線兩個層次的系統,進一步完善公交線網。幹線是城市公交線網的主體組成部分,支線是公交快線及幹線的輔助,承擔接駁作用。

  4、客運樞紐

  規劃設定3個城市A類樞紐***城市對外交通樞紐***以及6個B類一級樞紐***城市內部交通樞紐***。

  ***五***靜態交通系統規劃

  1、規劃目標

  建設以配建停車設施為主、路外公共停車設施為輔,路內停車設施為補充的等級合理的停車設施供應體系。規劃城市停車泊位總數不小於城市汽車擁有量的120%,其中建築物配建泊位供應為主體,占城市停車總泊位的80%;路外公共停車場為輔助性設施,占城市停車總泊位數的15%;路內停車控制在城市停車總泊位的5%以內。

  2、停車設施規劃

  規劃公共停車設施按照人均0.8~1平方米的總需求進行設定,其中機動車停車設施用地佔80%~90%,自行車停車設施用地佔10%~20%。

  ***六***慢行交通系統規劃

  規劃構建“六核九帶”的慢行交通系統。

  1、六核

  分別為舊城區商業區、市府新區商業區、宿城新區商業區、宿豫新區商業區、湖濱新區生態旅遊休閒區、宿遷鐵路樞紐商貿區等地段的慢行核。

  2、九帶

  包括四條休閒觀光帶和五條通勤帶。其中,休閒觀光帶有民便河濱河休閒帶、古黃河濱河休閒帶、大運河濱河觀光帶、湖濱新區濱湖觀光帶;通勤帶包括髮展大道、三臺山大道--黃河路、洪澤湖路、青海湖路--西湖路--韶山路、蘇州路--創業路--華山路。

  九、城市綜合防災規劃

  ***一***總體防護要求

  按照以人為本、巨集觀控制、平災結合、因地制宜、突出重點、統籌規劃的原則,基本形成宿遷市綜合防災防禦體系和城市應急救援體系框架,使城市抗禦災害的綜合能力明顯增強。

  1、當遭受相當於工程抗災設防水準的突發災害影響時,中心城區防災救災功能正常,城鎮生命線系統和重要設施基本正常,防災工程設施有效發揮保護作用,一般建設工程可能發生破壞但基本不影響宿遷中心城區整體功能,重要企業能很快恢復生產或運營。

  2、當遭受相當於預定抗災設防水準突發災害影響時,中心城區功能基本不癱瘓,要害系統、生命線系統和重要工程設施不遭受嚴重破壞,防災工程設施不垮塌,應急保障基礎設施和應急服務設施可有效運轉,救災功能正常或可快速恢復;不發生嚴重的次生災害,潛在危險因素可以在災後條件下得到有效控制;無重大人員傷亡,受災人員可有效疏散、避難並滿足基本生活需求。

  3、承擔應急救援和疏散避難的應急保障基礎設施和應急服務設施應保證在預定設防水準下不發生危及重要救災功能的破壞。

  ***二***防洪排澇

  1、防洪標準

  外圍防洪屏障達100年一遇;內部骨幹河道堤防達20年一遇。

  2、河道排澇標準

  一般為10年一遇、重點城區河道和低窪易澇地區抽排標準採用20年一遇。

  ***三***消防

  1、消防重點區域

  湖濱新區龍王廟行宮***含御碼頭***、陳家大院、合善堂;宿城區極樂律院、項王故里、孔廟大成殿、三皇廟碑亭、大王廟、耶穌堂、道生鹼店、灶君廟等文物建築;市府新區、宿城新區等行政集中區;舊城區、發展大道兩側公共服務設施集中區;經濟開發區易燃易爆危險品倉儲區。

  2、消防站佈局

  構建三級消防指揮體系,建設消防指揮中心2座;按照接警後5分鐘內到達轄區邊沿的原則,規劃設定22座公安消防站***含現狀保留消防站6座***。

  ***四***抗震

  1、設防標準及工程抗震

  宿遷市抗震設防烈度為8度。建設工程按照《中國地震動引數區劃圖》***GB18306-2015***確定的抗震設防要求進行抗震設防。相關道路、綠地建設應滿足震時避難、疏散、消防、救護的要求。

  2、選址定點要求

  進行用地規劃、工程建設、加固改造時,應制定相關防災對策和採取相應的抗震措施,並符合本規劃中有關用地功能佈局、綠地設定和道路控制等要求,不得亂建。

  3、疏散場所規劃

  嚴格按照《城市抗震防災規劃標準》***GB50413-2007***以及《城市應急避難場所建設技術標準》***J11842-2011***的有關規定進行疏散場所的選址和建設。中心城區共劃分為5個一級避難疏散分割槽,20個二級避難疏散分割槽。各疏散分割槽應均勻佈置疏散場所,並與綠地系統、生態空間相協調,形成避難網路。

  ***五***人防

  1、建設目標

  集約利用城市土地資源,充分利用城市地下空間,綜合佈置地下各項設施,提高城市綜合防災能力。規劃人防工程人均建築面積為1.5~1.8平方米。

  2、指揮工程

  保留現狀四等指揮所;建設1座市人防基本指揮所,按三等指揮工程建設;1座區級指揮所,按四等指揮工程建設。

  3、醫療救護工程

  逐步建立中心醫院、急救醫院、救護站三級醫療保障體系。中心醫院結合地面綜合醫院建設,急救醫院結合各級醫院或專科醫院建設,救護站結合社群衛生院或居住區醫療配套設施建設。中心城區配建1座中心醫院、4座急救醫院和14座救護站。

  4、人員掩蔽工程設定

  一等人員掩蔽工程主要建在公共建築和高層住宅的防空地下室內,一部分建在平戰結合工程內;二等人員掩蔽工程則主要利用多層住宅的6級防空地下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