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鎮有哪些傳說故事

  烏鎮作為江南水鄉古鎮的代表之一,具有典型的鄉土風貌與鮮明的地方特色。那你知道烏鎮傳說故事有哪些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烏鎮傳說故事,歡迎大家閱讀。

  烏鎮傳說故事:烏與古銀杏

  烏鎮市河西岸,有棵古老銀杏樹,樹又高又大,要三人手拉手才能合抱,古樸蒼勁,十里外就可望見樹頂,古銀杏從唐代傳到現在,已有一千年的歷史。

  這棵銀杏,與唐代一位英雄有關。唐憲宗元和年間,有個英勇的,姓烏名贊,人稱烏。烏愛國愛民,武藝高強,英勇善戰。唐代自安史之亂以後,中央實力漸弱,地方官吏飛揚跋扈, 紛紛割據稱王。

  當時,浙江刺史李琦也要稱霸,就舉兵叛亂,致使這一帶兵荒馬亂,百姓無法生活。皇帝就命烏贊同副吳起,率兵討伐,他們窮追猛打,直打得叛軍望風而逃。當官兵追趕到烏鎮的車溪河畔時,李琦突然掛出免死戰牌,要求休戰。

  烏就地紮營,待機再戰。誰知就在當天深夜,叛軍卻偷襲營地,烏奮起迎戰。李琦向後退到車溪河邊,從一座石橋上飛快逃過。烏越馬上橋,被一陣亂箭把烏及他的青龍駒射死。 原來李琦在橋堍下設下陷阱,暗害了烏。

  吳起趕來,殺退了叛軍,把烏埋葬在烏鎮車溪河西,為他堆墳立碑。說也怪,就在當天夜裡,人們看到烏在新墳上,射出點點閃光的紅光, 還傳出陣陣的戰馬嘶鳴。第二天,墳上冒出一株綠葉銀杏,很快就長成參天大樹,奇怪的是這棵銀杏從來不結果實。大家說,這銀杏是烏化身。

  由於平定了李琦的叛亂,百姓免遭戰亂之苦。人們為了紀念這位熱愛國家的,在烏鎮建造了一座烏廟, 並在廟中懸掛一塊匾額,上面寫著“大樹屬”五個字。 烏也從此成為保佑當地百姓的地方神。

  烏鎮傳說故事:烏鎮水閣的由來

  和許多江南水鄉小鎮一樣,街道、民居皆沿溪、河而造,正所謂“人家盡枕河”。

  烏鎮與眾不同的是沿河的民居有一部分延伸至河面,下面用木樁或石柱打在河床中,上架橫樑,擱上木板,人稱“水閣”,這是烏鎮所特有的風貌,烏鎮居民就這樣世代伴水而生,枕水而眠。早先,這裡是沒有水閣的。事情還得從一場官司談起。

  烏鎮南柵浮讕橋附近靠下岸河邊,有一家豆腐店。只有一間門面,開間又小,一副磨豆腐的石磨子和一隻浸黃豆的七石缸一擺,店裡就轉不過身子。豆腐店倌準備將店面擴大一點。他想,前面是大街,伸展不出去,左右是別家的店堂,擴張不開來。想來想去,還是向後邊河面上發展合適,於是,他就在店背後河床上打了幾根木樁,架上橫樑,樑上釘幾塊板,蓋起一個小閣樓,把一隻浸黃豆的七石缸和一些零碎東西移放到那裡。這樣,店堂間就寬舒多了。

  小鎮上訊息傳得特別快。豆腐店倌的閣樓剛搭好,鎮上的巡檢官就派差人來查問了。他警告說:“這是官河!官府早已通告, 不準私佔河面,限你三天之內拆除,不然就送官查辦!”

  一聽說送官查辦,豆腐店倌慌了神,這可怎麼辦呢?他想到本街有個窮秀才,常來店裡買豆腐,平時有點交情,就去找他商量。這秀才姓張,雖然家道貧寒,為人倒很耿直。張秀才聽了訴說後,心中憤憤不平。他吩咐豆腐店倌說:“ 你不要怕,去跟官府說理。我替你寫張紙條,官府如來傳你過堂,你就說你沒有罪,並將這張紙條遞給他看。”

  三天後,差人見豆腐店倌的水閣還沒有拆掉,就傳他去見巡檢老爺。巡檢老爺驚堂木一拍,喊道:“ 你私佔官河,阻礙交通,船隻難行,該當何罪?”豆腐店倌答道:“小人沒有罪,不信請老爺檢視。”說著,就將張秀才寫好的那張紙頭呈了上去。

  巡檢老爺接過指頭一看,頓時眉頭打結,啞口無言。最後只好判豆腐店倌無罪,放他回去。為啥巡檢老爺見了那張紙頭以後,就放了豆腐店倌呢?原來當時烏鎮那條市河比較狹窄,只能通過兩隻船。為此,縣衙曾出過通告,禁止佔用官河。但豆腐店倌所在的烏鎮南柵浮讕橋附近的市河,比其他地方要寬闊,五六隻船也可並行,即使搭出一些水閣,並不礙事。而在北花橋附近,本來河面就窄,巡檢老爺為了停靠官船,築起了很寬的石幫岸,使河面窄得連兩隻船也難以通過。張秀才在紙上寫的是:“民佔官河,五船並行;官佔官河,兩船難行。誰礙交通?老爺自明。”巡檢老爺一看,自知理虧, 心想如果硬給豆腐倌治罪, 鬧到縣衙裡去,自己也沒好處,所以只好判豆腐倌無罪。

  從此,河面上的“水閣”慢慢多起來了,成為獨特的烏鎮美景。碧水蜿蜒,小橋流影,櫓聲欸乃中看水閣畫卷般在眼前徐徐展開,看水鄉人在水閣中起居住行,聽古鎮人鄉音叫喚此起彼伏,烏鎮的水閣正以它獨特的韻味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喜愛。

  烏鎮傳說故事:訪盧閣

  據說在很早以前,有一個叫盧同的人, 夫妻倆開一爿茶館,勉強餬口度日。一天盧同聽人說,太湖邊山崗上有茶葉樹,可以任人採摘,於是對妻子說:“我們是小本經營,沒錢買進很多茶葉,我想抽身到太湖邊山上採點茶葉回來,省點開銷。”

  盧同不太懂採茶,他來到太湖邊的山崗上,順著崎嶇的山路走去,想找人請教請教。走著走著,突然在山間小路旁邊,發現一個白髮銀鬚的老人暈倒在地,身上還背一隻簍子。他急忙走上前去,伸手一試鼻息,還微微有氣。他趕忙扶起老人,手掐人中,大聲喊道:“大伯,大伯,快醒醒!”過了一會兒,老人才能微睜雙眼,有氣無力地將手伸向那隻竹簍,做了一個抓的手勢,又向嘴裡指指。

  盧同領會他的意思,連忙從竹簍裡抓起了一把葉子,一張一張地塞進老人的嘴裡。老人慢慢地咬嚼著,沒過一袋煙工夫,老人便清醒過來。原來老人姓陸名羽,也是來採茶的。他去過不少茶山,能識別很多中茶葉,什麼清心茶,舒氣茶,解毒茶,都是他親口品嚐之後取出來的名字。今天,他是誤嘗一種有毒的茶葉,才昏倒在這裡的。幸虧碰到盧同,吃了解毒的茶葉,才脫離危險。

  陸羽得知盧同家中開設茶館,這次是來採茶的,便教了盧同不少關於茶葉的知識,並帶領他到附近山崗上採摘茶葉,成了知交。半年之後,陸羽為了報答盧同的救命之恩,帶了不少親手採摘的好茶葉,來拜訪盧同。他走了很多地方,問了不少茶店,才訪到了盧同。二人相見,倍覺親切。最後,陸羽將帶來的清心茶,全部送給了盧同。

  陸羽走後,盧同用清心茶泡茶待客。茶客們吃了這種茶,感到心裡特別舒暢。喝醉酒的人一吃這種茶,馬上酒醒腦清;胸中鬱悶的人一吃這種茶,頓時舒氣開懷。一傳十,十傳百。大家都知道盧同茶館裡有奇茶,紛紛慕名而來,品嚐奇茶。這樣,這爿茶館的生意就特別鬧猛起來,茶館也愈開愈大。

  盧同為了紀念陸羽的來訪, 就將自己的茶館取名“訪盧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