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雨師是誰

  雨師,道教俗神,亦稱萍翳、玄冥等。傳說掌管雨的神,源於中國古代神話,認為是畢星,即西方白虎七宿的第五宿,共有8顆星,屬金牛座。後有雨師為商羊或赤松子二說。

  由來

  中國古代的雨神起源甚早。《周禮》的《大宗伯》篇稱,「以燎祀司中、司命、風師、雨師」。鄭玄注:「雨師,畢也」,意思是「月離於畢,俾滂沱矣。是雨師畢也」。東漢蔡邕《獨斷》則稱,「雨師神,畢星也。其象在天,能興雨」。畢星是二十八宿中西方七宿之一。此當是以星宿為雨神也。另外,亦有以人物為雨神者。屈原《天問》雲「蓱號起雨」。漢代王逸注稱:「蓱,萍翳,雨師名也」。《風俗通義》稱「春秋左氏傳說,共工之子,為玄冥師」,「鄭大夫子產禳於玄冥」。玄冥,雨師也。晉《搜神記》稱,「赤松子者,神農時雨師也」。《三教源流搜神大全》更以神鳥為雨師,稱「雨師者,商羊是也。商羊,神鳥,一足,能大能小,吸則溟渤可枯,雨師之神也」。唐宋以後,從佛教中脫胎出來的龍王崇拜逐漸取代了雨師的位置。

  不同形象

  民間對雨師亦有自己的看法,漢人以玄冥為雨師。《風惜通義·祀典》《春秋·左氏傳》說:共工之子,為玄冥師。鄭大夫子產禳於玄冥。雨師也。因玄冥是古代五行官中的水官,水與雨相通,故被稱為雨師。

  又有以萍翳為雨師的。《楚辭·天問》蔣號起雨。王逸注曰:“蔣,萍翳,雨師名也。”《廣雅·釋天》雨師謂之蔣翳。萍翳又稱屏翳。司馬相如《大人賦》召屏翳,誅風伯,刑雨師。曹植《洛神賦》屏翳收風,川后靜波。

  唐朝時還以李靖為雨師。《山西通志》風雨神廟,在翌城縣四望村。其神唐衛公李靖。這大概源於《唐逸史》中李靖行雨的故事。相傳李靖曾經遠行於山中,夜晚寄宿於民夫家中。半夜,一婦人將一個水瓶遞給他說:天命行雨,煩汝代勞。一傭人牽一青驄馬至,對李靖說:汝以水自馬鬃下,三滴乃止,慎勿多滴。李靖上馬後,正準備滴水,不料馬驚,咆哮躍空,瓶中水一連數滴,次日當地一場大雨,解決了旱情,民感其恩,立廟祀之。

  另外《事物異名錄》還說雨師為馮修,號樹德,又名陳華夫。《集說詮真》中還描繪了他的形象:烏髯狀漢,左手執盂,內盛一龍,右手若灑水狀,稱之日雨師陳天君。

  歷史傳說

  在傳說中常常和風伯一起出現。曾是黃帝的屬臣,《韓非子·十過》稱:“昔者黃帝合鬼神於西泰山之上……蚩尤居前,風伯進掃,雨師灑道。”但之後則隨同蚩尤與黃帝作戰,《山海經·大荒北經》“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蓄水。蚩尤請風伯、雨師,從大風雨。”

  蚩尤敗退之後,雨師是司雨之神,但不能確認其究竟為誰。《楚辭》中稱雨師名“玄冥”、“萍翳”、“屏翳”,《抱朴子》則說“山中辰日有自稱雨師者,龍也。”而《搜神記》說“赤松子者,神農時雨師也……至高辛時,復為雨師,遊人間。今之雨師本是焉。”世間流傳種種說法繁多,甚至有稱衛公李靖為雨師者,雖然顯得荒謬,但足以看出作為一個農業大國,民間對於作物生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降水的重視。值得一提的是地支之中“醜”之神為雨師,所以民間往往在己丑日祭祀雨師

  應龍和雨師

  應龍是黃帝收的一個小弟。據說,“應”是雁鳴的聲音。當時大雁常在黃土高坡上低低的飛行,領隊的老雁在空中鳴叫,後繼的雁鳥一隻接一隻應和,以免有誰掉隊。這便是答應、應對、應唱、響應等詞的來歷。應龍有雁的特徵,身體輕盈,輕易爬臨山頂,在陽光閃閃中靜止不動,大家向上仰望,看見的是一隻有翼的雁形飛龍——所以叫應龍,即是雁龍。

  據說應龍只能駕馭地面的流水,黃帝戰蚩尤的時候,他擷取靈山河水,祕密蓄積水位,妄圖一舉淹沒蚩尤的營地,結果被雨師的大雨澆了一個亂七八糟,害人反害己。

  也有版本說應龍會飛上天往下吐水,這似乎也不算會下雨,只是“飛”和“吐水”兩項技能的簡單疊加而已。最遜的是他會放不會收,結果吐出來那麼多口水都被雨師收了去,造成反撲,害得黃軍都被他的口水淹了。到了大禹治水的時候,他就只能幫著人家用尾巴掃掃地、劃劃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