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黃道婆有感

  讀了《黃道婆》這篇文章,都會被文章中黃道婆勇於革新、無私奉獻的精神所感動。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閱!

  篇1

  這一週我們學完了第十一課《黃道婆》這篇課文,我深有感觸,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黃道婆》這篇文章主要計了:黃道婆小時做童養媳,受到公婆、丈夫的百般虐待,後來,她終於忍受不住了,逃了出來,到了崖州。她在崖州衣食無憂,學會了當地簡便的織布、紡紗、植棉等技巧。在晚年時,她毅然回到了家鄉,無私地教會了她家鄉的鄉親們植棉等技術,令他們的家鄉有了“衣被天下”的名譽。

  為了表示對黃道婆的敬意,在她去世之後,人們湊錢公葬了她,併為她建了墓碑,還在鎮上為她建了一座祠堂,名叫“先棉祠”。改革開放之後,江蘇省文物包管管理局修了黃道婆的墓,並幫她種了樹,還建了墓園。後來,北京博物館還陳列了她的塑像和松江布,當做了文物,供後人瞻仰。

  讀完這篇課文後,我明白了我們的衣服是怎樣來的,這可多虧了黃道婆啊!黃道婆不愧為***寫作技巧***“棉神”,雖然公婆丈夫這樣虐待她,而她卻沒有記恨,也沒有放棄,仍努力地學習知識,為家鄉奉獻。

  如果沒有黃道婆,那麼會怎麼樣呢?那我們只會穿著那些顏色單一,沒有圖案、花紋的布衣上街,比起現在五彩斑斕的顏色,真是天差地別。即使人們知道怎樣鏽上圖案,但是會有黃道婆發明得那麼輕便、簡單嗎?是的,黃道婆這位巾幗是不可缺少的,否則就不會有現在這麼五彩的世界。

  黃道婆不愧為棉神,她真是我們的好榜樣,她這種不畏強權,堅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我代表全體少先隊員向她致敬。

  篇2

  今天我讀了黃道婆這個故事,它把我感動了,內容是:黃道婆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紡織技術專家,她家裡出身貧苦,生活貧寒,食不果腹,從小就給人家當童養媳,打她,罵她,不讓她吃飽,一天晚上,黃道婆忍不住從家裡逃了出來,鑽進了一條小船,船上的人是個好人,他把黃道婆寄託給了一家善良的婦人,黃道婆跟她學了紡線織布,織的很好,她白天學,晚上練,終於把紡織的技術學到手,在這37年裡,她吃苦耐勞,心地善良,熱情助人,無論誰有困難她都慷慨解囊,所以人們稱她為“黃道婆”,黃道婆想念家鄉了,所以她把紡線的工具帶到了她的家鄉--松江烏泥涇,開辦了一個學校,全松江烏泥涇的人都在這裡學習織布技術,松江烏泥涇很快就繁榮起來,黃道婆成了有名的紡織專家。

  讀了這個故事以後我明白了吃苦才能成功,黃道婆就是一個吃苦的人,我要學她的精神,努力學習。

  篇3

  讀了《黃道婆》這篇文章,我經不住被文章中黃道婆勇於革新、無私奉獻的精神所感動。

  黃道婆是宋末元初時的人,他的家在松江烏泥徑。她從小做童養媳,受到公婆和丈夫的百般虐待。於是,她設法逃出家門,到了海南島南端的崖州。在那裡,他靠著自己勤勞的雙手向黎族人學習他們的植棉方法和紡織技術,並無私地傳授給家鄉的父老鄉親們,使當地的棉花產量逐漸提高。後來,為了進一步提高工作效率。他又潛心研究並創造出更先進的紡織工具,設計出一套軋籽、彈花、紡紗、織布的操作方法。她還把只紡一根紗的手搖車改為能紡三根紗的腳踏車。後來,在汙泥涇從事紡織業的人日益增多,黃道婆棉紡技術和她改進的裝置傳遍了江浙一帶,並贏得了“衣被天下”的美稱。

  她憑藉著自己的勤勞的雙手、聰慧天資、虛心好學和吃苦耐勞精神,在與海南黎族人民的共同勞動生活中,熟練掌握了各道棉紡和織布技術,成為當地技術精湛的紡織能手,讓人敬佩。黃道婆的豐功偉績令人不能忘卻,她在中國人民的發展下立下了程碑。我不禁想起了謝覺哉說過的一句話“善於想,善於問,善於做的人,其收效則常大而且快。”

  黃道婆是一位紡織技術的傑出人才,她在古代紡織業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也在紡織的歷史上翻開了新的一頁。

  點選下頁檢視更多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