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美的文章

  自然美是人類最早意識到的美。自然美是“自然的人化”的結果,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享受自然美

  風輕輕拂過,不留下一絲絲痕跡;雨緩緩落下,為天地織起一道晶瑩的珠簾;葉悄悄生長,為世界增添一份生機,享受自然美。花、草、樹木、陽光、雨露用它們獨特的美,為我們構造了世界上最純潔、不帶一絲汙濁的自然美。

  清晨,幾聲清脆的鳥叫打破了寂靜的樹林,陽光透過蔥鬱的樹木,懶洋洋的躺在曲折的小路上,萬物似乎都被驚醒了。鳥兒伸伸手,用甘甜的露珠潤了潤嘴,接著一聲聲婉轉,動聽的歌聲便迴盪在整個森林之中。

  樹木也抖擻了精神,伴著清晨揮著泥土的一絲清風,整整自己翠綠色的精神的衣裳,擺擺自己剛長出的“小飾品”,以最飽滿的精神去迎接新的一天。

  風像一位溫和的母親,輕輕地撫摸每一位“孩子”,她輕步走過,給小草帶來一絲涼爽,給小河穿上一條美麗的波紋裙,給辛勤的小蜜蜂一陣親切的鼓舞,享受自然美。風是無形的,但她給

  “她的孩子們”帶來了能真切感受到的愛。她為每一個孩子打扮地十分美麗,這種美不是人工所能雕琢,所能模仿的,這種美很樸素,很簡單,但卻能給人帶來十分純樸,像嬰兒般單純的感受。

  大自然的魅力就是在於它能給人帶來十分舒適的感覺,沐浴著自然風,聆聽著鳥兒婉轉的歌兒,似乎能夠忘記塵世間的一切煩惱,一切憂愁。稻香也唱:“不要哭,讓螢火蟲帶著你逃跑,鄉間的歌謠,永遠的依靠,回家吧,回到最初的美好。”是的,自然,鄉間那最樸素,最沒有經過人工所改造的純潔的美,能給人帶來一種享受,享受在複雜的社會上享受不到的那份最初的美好。

  整天的疲憊工作,你累了嗎?複雜的人際交往,你倦了嗎?是的,我們都累了,走進美麗的鄉間,富饒的森林,那份塵世的憂愁,片刻化作了淡淡幽靜。那自然單純的美,不帶汙濁的美,讓我心曠神怡,這真是一種享受啊!

  :自然美,永恆的美

  小時侯,聽爺爺講過這樣一則故事:從前,有座山莊,那裡森林蔥鬱,河水清澈,鳥語花香,人們活得非常快樂。後來,有一個人來到這兒,對當地人們說:“你們擁有巨大的財富。”人們高興極了,以為這兒埋有大量的金銀財寶。於是,他們開始砍倒樹木尋找黃金。一年後,那人又來了,人們因為沒有找到財寶而質問那人。那人嘆口氣說:“我說的財富就是你們原來擁有的那優美宜人的環境。”人們聽後難過極了,因為現在這裡的氣候很差,也很少有鳥兒光顧。

  當時,我並沒有聽懂這個故事。我也不認為村民們破壞了世外桃源般的環境是不對的,反而責怪那外來者誘導人們的思想。現在想想,村民們真的是大錯特錯了。美麗的大自然,是無窮的財富,這是人人都可以意識到的,外來者只不過是提醒村民村要好好珍惜它罷了。

  駝走大漠,雁排長空,魚遊淺底,百花爭豔,這都是大自然和諧的美。事物遵循一定的規律發展,不管是興還是衰,它都是美麗的。即便如一現的曇花,它開的時候是那麼令人驚讚,然而它凋謝時也是那麼地轟轟烈烈,令人敬佩。大自然自身的美,也許就是一種魅力無限的美吧!

  :自然美

  自然美是人類最早意識到的美。自然美是“自然的人化”的結果;自然事物是有多樣性的,自然美是無窮盡的,人對自然美的發現與欣賞也是無窮盡的,人從自然美中所獲的啟示更是無窮盡的。自然美愉悅了人的身心,激發人的創造靈感;自然的理性和神性治癒人的心靈創傷,提升人的道德情操。人與自然要建立平等和諧的關係,也就是天人合一。人類在自然中尋找靈魂的寄託之所,生命的意義在於探求自然,而死亡也只是融於自然的門戶。人們對自然美的審美反映最終是決定於社會現實生活的發展的,現今自然美對美學的挑戰,這是一個跌宕起伏的過程。自然美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地球地質地貌的千差萬別,日月風雲的變幻莫測,動物植物的千姿百態,以及這些因素之間千奇百巧的組合,錯綜複雜的關係,無窮無盡的發展變化,形成了絢麗多彩、景象萬千的自然景觀。

  自然美的魅力和什麼是自然?按《說文解字》:“自,始也。”“然”則兼有“是”和“這樣”的意思。由此看,所謂的“自然”就是“自是”,即一個事物是他自身。所以,自然狀態就是事物原初存在的狀態:具有本源性,具有自我敞開的特徵。以自然、自由、和諧為主旋律的生活,正是現代社會所缺乏的。對自然美的發現與讚美、領悟生命的真諦、迴歸心靈自由是人生的追求,是文明發展所不可缺少的。

  自然美是指觀察者通過感知獲得的植物景觀的表象之美,是植物造景藝術美的初級階段。它所帶給人們的是感官上的美感。生態的自然美不像人化態自然美那樣處處滲透著人為創造因素,彰顯著人類的本質力量,也不象共生態的自然美那樣暗藏著人類的巧設,達到了人工自然與天然自然的神妙融合,原生態景觀的自然美是自然本身和諧本質的一種顯現。自然美的美感之源一方面在於自然美形象的獨特性,自然美是藝術模仿的物件,也是藝術美存在的前提;另一方面自然美通過藝術美得以傳遞,除此沒有別的辦法使其自身得到顯現,由此體現了自然美對藝術美的依賴,在於人在實踐的基礎上與自然形成的和諧關係。

  筆者認為,自然美的產生也離不開自然事物的物質屬性,因為它是自然美之所以是自然美的物質條件。以物質生產勞動為基礎的實踐活動是人類社會的起源,所謂的美,就是通過人類生活的實踐創造所取得的,感性具體表現著人的自由的各種物件,因此,美的起源來自人類的實踐,而美的本質也就是人在實踐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創造性自由在其實踐物件上的感性表現。在形態上,依據美與實踐勞動的距離遠近,可區分為純粹意義的美與非純粹意義的美,亦可區分為藝術美與現實美,現實美又分為形式美、社會美和自然美等。由於美是人的自由的感性顯現,美感是人從他所創造的世界上直觀到他的自由獲得了實現時所引起的一種精神愉快,是一種由於見到人發揮自己創造的智慧、才能和力量,戰勝了種種困難,從客觀世界取得了自由而產生出來的愉快。美感有直觀性、超功利性、能動性等特性。美感是具有廣泛意義的範疇,包括審美趣味、審美理想和審美標準等。

  人向自然生成的過程中,通過物我相親達到物我同化,進入物我兩忘的超然。從自然風物來感悟美,植物的生長狀態當然就積澱為審美意識,惟其如此,審美意識的自然美境像的特點。是從景切入,歸結為以下幾點:季節感、色彩感、畫面感、動態感、朦朧感、空靈感。以情聚焦,其特點則體現在下列幾個層面:景與環境、景與情節、景物與人物、景與情、景物與心理刻畫。總之,物化於情,情化於物。因此,自然美的實質是人之情與景,人之心與物的交融合一;比如,人們多麼希望觀賞一番泰山日出、廬山瀑布、黃山奇峰、桂林山水,而從岳陽樓上望洞庭,黿頭渚畔眺太湖,登龍門瞰滇池,又是何等的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又比如紅霞飛湧、金光四射的日出景象,給人帶來朝氣蓬勃的生命力量和對美好生活的憧憬;銀光融融、朦朦朧朧的月夜景觀,又能給人一種寧靜溫馨的心境和詩意的享受;巍峨險峻、高聳入雲的崇山大嶺,波翻浪湧、奔流不息的滔滔江河,讓人們精神煥發,胸懷開闊,充滿浩然正氣;大自然中存在著這千姿百態,豐富多采的自然物,吸引著、陶冶著、養育著人類。大自然給人自由、輕鬆、興奮和歡樂,也給人風險、災難、沮喪和悲哀。不管是好是壞,是福是禍,人們總是嚮往、熱愛,離不開大自然。

  人是感性的不僅擅長捕捉和描摹自然美,而且善於挖掘自然美。自然美學從根本上說不過是人的主體能力的確證,美是德性的象徵,崇高也只針對理性的理念。如畫性美學只關注優美的自然風景,忽略了沼澤、溼地等不具有優美景緻的自然型別,也不關心自然本身的存在和演進,自然的存在不過是為了服務和愉悅我們。自然美學有助於拉近人與自然的距離,喚起人對自然的熱愛和尊重。

  人類對自然展開的史無前例的掠奪破壞了自然的生態平衡和自我修復能力,帶來了極大的汙染。人類失去了純淨的自然家園,隨之,人類的歸宿問題變得日益嚴峻。工業機器對環境的汙染,人類生產方式對自然的汙染,人類無限制的掠奪對自然淨化能力的影響和干預等都會造成或加重對自然的破壞。人類主要把科學技術,特別是工業機器作為改造自然的物質手段,向自然界掠奪資源,滿足自身物質生活的需要。人類力量的彰顯和人類慾望的膨脹等都是在工業化的歷史語境下才能實現。工業化的程序加劇了人類對自然的掠奪,在此背景下,人類從對自然的崇敬中解放出來,站到了自然的對立面。筆者認為這是具有深刻原因的,一方面,人類通過對物質的佔有來實現生活的安逸,另一方面,人類通過物質財富的佔有來實現自我價值和自我認定。看到這種掠奪的必然性和可悲性,同時指出人類對自然的掠奪和人類對他者的壓迫具有內在的一致性,這是具有生態隱喻思想的。隨著工業革命的推進,人類和自然的關係逐漸疏離,並走向對立,將使人類失去了立身之本。人與自然逐漸走向分離,自然失去了神聖性和神祕性,逐漸成為人類攫取的資源。

  科技的發展並不都表現為正確地認識自然、合理地利用自然,在自然能夠承載的範圍內適度地增加人類的物質財富。在很多情況下,卻表現為干擾自然程序、違背自然規律、破壞自然美和生態平衡、透支甚至耗盡自然資源。科技的發展給人類帶來繁榮、幸福和歡樂的同時,也給人帶來了種種現實的或潛在的威脅甚至可能是災難。科技的思維帶來人與自然關係的分離。而且,科技的發展加速了工業化的程序。人類對機器的崇拜,人類行為的機械化和均質化等都體現了工業化的負面價值。這種影響既包括人類對自然態度的改變,也包括這種改變所帶來的人的精神危機和理性的喪失,以及由此所造成的生存危機。人與自然的關係在加劇疏離,人類對物質的追求和人類精神上的自我實現之間,由於人類片面追求物質利益,加劇了人類對自然的掠奪,並進一步加劇了人與自然的對立和衝突。同時,人類追求物質利益,把所有的東西商品化,忽略了與自然的交流和親近,帶來了精神生態的危機。

  自然美和人的精神道德情操相聯絡,著重於把握自然美所具有的人的、精神的意義,從而充滿著社會色彩,極富於人情味,具有實踐理性精神,既很少有自然崇拜的神祕色彩,也很少把自然貶低到僅供感官享樂的地步。“自然美,就是現實生活中自然物的美。自然美是側重於形式美的,由一定自然物質屬性構成的自然美的形式。正是它所特有的自然構成形式,形成了它獨具的自然風姿,呈現為具體可感的觀賞物件。比如,梅的冰肌玉骨,蘭的清秀淡雅,竹的青翠挺拔,菊的鬥霜傲寒,它們的這些物理屬性;日月星辰,山川草木、花鳥魚蟲等等的美,都屬於自然美。”顯然,自然美是我們最能直觀、大範圍感受到的美。在對山水美深刻體悟的基礎上,將山水美和人格美融合起來,突破了“自然的人格化”階段,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人的自然化”。在自然審美領域,對自然美的欣賞、對自然美所體現的天地之道的崇敬使得他們突破了儒家的自然道德化的樊籬,既促成了人們對自然本身的欣賞、豐富了自然審美的內容,又提升了自然美的地位。自然美的根源在人,自然美其實是人的美、生活美的映現。這就從人類社會性的實踐活動的角度揭示自然美的性質。

  自然美對於人的主體意識的產生,人的情感活動的需要,以及對於人作為審美主體角色的依賴,這三方面的條件都充分體現著作為主體的人對於自然美的產生的前提性作用。自然美之所以能作用於人的情感,人的情感之所以能和自然共鳴,在於自然美對人體各部分都有刺激作用。尤其是當自然景物的某些特點與人或社會的某些特徵相類似,或者說當自然景物的某些自然屬性與人的心理、精神、品格相契合時,人們便會“覽於目而會於心”。人和自然的對立的統一是美的源泉。無論是勞動創造的美,或是自然生成的美,都是在這個對立統一之中。美既不能離開自然,也不能離開人。美是自然本性和人性的統一。自然美不僅包括自然物、人的生物體,還包括社會生活的直接現實的存在。

  筆者認為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自然美能陶冶情操,淨化靈魂,形成正確的審美觀、高尚的審美情趣,提高創造美的能力。自然美和社會美都有助於陶冶人類的情操,豐富美化他們的生活。大自然是存在著客觀美的,而這種美又是同人類改造自然的勞動、實踐及其成果分不開的。自然美與生態美中我們可以確定的是自然美雖然與生態美屬於不同的範疇,但是在一定意義上來講,生態美是自然美的本質屬性。在自然美與實踐中,自然美的產生離不開實踐,但是自然美的產生不定是實踐活動作用下的直接結果。與此同時,自然美的產生也離不開自然事物的物質屬性,因為它是自然美之所以是自然美的物質條件。自然美就是自然事物、自然現象自身的美,也是美好的人造環境所呈現的美。這種美是"美是自美,因人更彰;這種美是一種聚集、顯現和不斷生成。自然美既歷時地展現為田園、山水、整個自然界,也共時地展示為環境、景觀和生態。人類要持守護、維護的態度對待自然,從而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