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的作文五年級優秀範例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這是唐朝詩人杜牧寫的一首關於清明節的小詩。以下是小編給大家提供的關於清明節的作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清明節的作文1

  清明節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又是踏青、除塵的好時節,其名字也正是“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的意思。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這是唐朝詩人杜牧寫的一首關於清明節的小詩。祭奠親朋,在這個傳統的日子裡年復一年。又是一年的清明,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去了奶奶的墓前為奶奶掃墓。在奶奶的墳前,獻上鮮花,希望奶奶能知道我們的思念,也希望能得到老人祝福。也有許多人們去烈士墓園祭奠瞻仰那些死去的烈士,以寄託對他們的敬仰和深深的懷念,以此勉勵自己的子女學習他們的精神。還有許多人拿著鐵鍬帶著小樹苗,到指定的地點義務植樹,希望為自己的生活添枝加綠,更希望能為子孫營造出綠色的生活環境。

  清明節其實並非簡單的掃墓,緬懷故人那麼簡單,還有親近自然、熱愛自然生命的寓意。清明的節日精神講究“生死並至”,就是說生與死同樣重要。活著的人緬懷故人時,紀念並感恩;親近自然,在春意盎然的欣欣向榮之中汲取生命的力量。

  清明節的風俗是豐富有趣有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打馬球、插青柳等一系列風俗活動。好好學習、好好工作、好好生活、好好珍惜現在的生活,就是對逝去的親人最大的慰藉了!

  清明節的作文2

  清明節這一天是全國各地人民紀念死去的親人,對他們的哀思。我家裡每年清明的這一天風雨無阻,必定要去山上對先祖烈宗掃墓。表示付氏後代懷念先祖並對先祖的哀思。

  清明節我對祖先親人的哀思中隨而想到汶川地震中犧牲的烈士,遇難的同胞兄弟和同學們。他們長眠在汶川地震災區,無人牽掛,成了孤魂野鬼,永遠不得安生。最重要的是在陰曹地府想念活著的親人,孩子想念老師,孩子想念雙親,雙親惦念兒女,老師牽掛學生,學生……這一切都是人知常情的事情。

  但是我來告訴你們,請你們在九泉之下安息吧,千萬別再牽掛活著的親人,你們的親人也就是全國人民的親人,在廢墟中又新建起高樓大廈,讓千萬災民安居樂業。一棟棟學校拔地而起,你們的孩子又在那明亮的教室裡書聲朗朗,老師像慈母恩父一般呵護著每一個孩子,他們是祖國的花朵,一定會在祖國媽媽的懷抱中開放得更加燦爛。

  汶川地震災區遇難的烈士和親人們,請你們放心,一路走好,你們的親人就是我們的同伴,有黨和全國人民的關懷,他們會生活得更加快樂。我們都很懷念你們,讓我們獻上一簇鮮花、花環,表示對你們的懷念與哀思。不!你們並不孤獨,有全國十三億人民的哀思。

  清明節的作文3

  又是一個清明時節,或許對我於來說,這是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個清明節,第一個在爺爺離開後的清明節,在這個“雨紛紛”的日子裡,我第一次有那種“欲斷魂”的感覺……

  窗外下著濛濛細雨,不時有幾陣風吹過耳際,帶來幾絲寒意。此刻,我眼前又映出爺爺那張慈祥的佈滿皺紋的臉,耳邊又響起爺爺最常說的那句話,“要好好學習啊!”可是,為什麼,為什麼在六個月後的今天,我卻再也聽不到這句話了呢?為什麼?

  時光總是來匆匆,去匆匆。一眨眼,六個月過去了,所有的一切恢復了平靜。但是誰又知道,就在六個月前,爺爺還在病床上笑著對我說:“不要哭了,人只有堅強才能在社會上立足,未來的路不好走,但只要你微笑面對,就不再有什麼困難了,懂嗎?”當說完這句話時,爺爺閉上了眼睛,微笑著離開了。

  我永遠忘不了,忘不了爺爺離開時的那種感覺。一瞬間,你的至親至愛悄悄地從身邊離開,離開這個世界。那種心痛,不知該用什麼語言形容。我本能地哭了。第一次,第一次這樣撕心裂肺的哭,我是多麼想回到三年前那種幸福的時光,但天總不隨人願。常想,假如那天我和姐姐沒有離開,假如那天什麼事都沒發生,結局會一樣嗎?――天知道。

  爺爺走後六個月,我又回到家鄉。當我望著那片遼闊的田野,眼前又浮現出爺爺拿著那根竹條在田野上追打著不懂事的我的情景……爺爺,我是多麼希望您能再次拿起那久違的竹條,追著我滿田野的跑啊!爺爺,為什麼,為什麼您卻再也不肯拿起竹條來追我了呢?為什麼……

  清明節的作文4

  每年的清明節,媽媽都要煎一鍋鍋貼,吃著香酥酥的鍋貼,老外婆的音容笑貌便清晰地浮現在我的眼前。

  老外婆是貴州人,生前最愛吃鍋貼了,不用說了,包鍋貼肯定就是俺老外婆的絕活,記得我7歲那年,一天老外婆在廚房裡忙活著摘菜,洗菜、切菜,一會兒一大鍋香噴噴的“匯菜”就出現在我的面前,我很好奇,便問老外婆:“老外婆,您不煮飯,光炒菜,而且還這麼大一鍋,我們怎麼吃得完?”老外婆笑咪咪的對我說:“小饞貓,別急,好東西在後頭,一會兒保準你饞得流口水。”老外婆像變戲法似的從櫥櫃下端出一盆早已揉好的麵糰,拿起趕麵杖開始忙了起來。哦,原來老外婆是要包鍋貼給我們吃。

  原來只知道吃現成的,我還從來沒看過鍋貼是怎麼包出來的。看著老外婆忙碌的身影,我心裡癢癢的,總想去包幾個試試,嗨,這包鍋貼有啥難的,不就是麵皮裡包點菜,再把麵皮合攏,鍋貼不就完成了嗎!於是我就自告奮勇地對老外婆說:“老外婆我和您一起包好嗎?”“好吧”老外婆慈詳地說,只見老外婆手裡拿著一張麵皮兒,輕鬆地打了一匙菜放在麵皮上兩手一合然後捏幾下“面嘴”一個鍋貼就包好了,像個吃飽了的小船,可再看我手上的,麵皮上放著一大坨菜,不是麵皮包不攏,就是菜跑到皮兒下邊去了怎麼包也包不攏,再看看老外婆,已經包了好幾個放在盤子裡了!急得我團團轉,真不想包了,可又要面子,只好硬著頭皮包!

  老外婆好像看到了我的心思說:“茜茜,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耐心,不要急躁,否則一事無成!”我聽了,心裡愧疚極了,真想找地縫鑽進去。總結經驗,自己就特別仔細地觀察老外婆包鍋貼的每一個動作,看了幾次以後,我學著老外婆的樣子,拿一塊麵皮放在手心裡,從菜盆裡打一小匙菜放在麵皮上,然後雙手一合,把兩個半圓的麵皮捏緊,一個鼓鼓的小船就“遊”在了我的手上,老外婆表揚了我,我心裡比吃了蜜還甜呢……

  如今,老外婆去世也有幾年了,每當清明節,我就想起老外婆教我做鍋貼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