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芥的藥用價值與副作用

  荊芥別名:香荊薺。那麼荊芥的藥用價值都有哪些呢?荊芥有副作用嗎?接下來小編帶大家瞭解一下荊芥吧。

  荊芥的藥用價值

  荊芥祛風;解表;透疹;止血。主感冒發熱;頭痛;目癢;咳嗽;咽喉腫痛;麻疹;癰腫;瘡疥;衄血;吐血;便血;崩漏;產後血暈。用於感冒,頭痛,麻疹,風疹,瘡瘍初起。炒炭治便血,崩漏,產後血暈。

  1、荊芥有助於發汗,幫助發燒患者儘快退燒。睡覺前煎服一劑荊芥,發一陣汗,睡覺過後會感覺渾身輕快很多。

  2、鎮痰、祛痰。荊芥有較強的抗菌和抗炎作用,因此如果有咳嗽痰多的症狀,荊芥再配上白礬煎好服用可以有效的祛痰,減輕咳嗽症狀。

  3、怯風、涼血。荊芥微溫不烈,藥性緩和,能很好的去除風寒症狀。

  4、對婦女來說,荊芥的止血作用能有效的緩解婦女產後血暈。

  5、荊芥有辛散作用,常與薄荷通用,可以治療麻疹透發不暢。

  荊芥的副作用

  不良反應主要表現為噁心、嘔吐、頭暈、腹痛、視力障礙、感覺異常、幻覺、黃疸、腰痛、血尿、蛋白尿、管型尿,嚴重時譫妄、驚厥、癱瘓、血壓下降、昏迷、呼吸中樞麻痺而死。如能恢復,可能遺留永久性的聽力、視力障礙以及輕度癱瘓、多發性神經炎。

  1、《藥性論》:荊芥久服動渴疾。

  2、《葦航紀談》:凡服荊芥風藥,忌食魚。

  3、《綱目》:反驢肉、無鱗魚。

  4、《本草經疏》:病人表虛有汗者忌之;血虛寒熱而不因於風溼風寒者勿用;陰虛火炎面赤,因而頭痛者,慎匆誤入。

  5、表虛自汗、陰虛頭痛忌服。

  荊芥的醫學記載

  《本草綱目》:散風熱,清頭目。作枕,去頭項風;同石膏末服,去風熱頭痛。

  《本經逢原》:產後止血,童便制黑用。凡食河豚及一切無鱗魚與驢肉俱忌之;食黃魚後服之,令人吐血,惟地漿可解。與蟹同食動風。

  《本草從新》:能發汗。散風溼。利咽喉。清頭目。治傷寒頭痛。中風口噤。身強項直。

  荊芥的附方

  1、治風熱頭痛:荊芥穗、石膏等分。為末。每服二錢,茶調下。***《永類鈐方》***

  2、治頭目諸疾,血勞,風氣頭痛,頭旋目眩:荊芥穗為末。每酒服三錢。***《眼科龍木論》***

  3、治風熱肺壅,咽喉腫痛,語聲不出,或如有物哽:荊芥穗半兩,桔梗二兩,甘草***炙***一兩。上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盞,姜三片,煎六分,去渣,食後溫服。***《局方》荊芥湯***

  4、治一切風,口眼偏斜:青荊芥一斤,青薄荷一斤。一處砂盆內研,生絹絞汁於磁器內,煎成膏;餘滓三分,去一分,將二分滓日干為末,以膏和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早至暮可三服。忌動風物。***《經驗後方》***

  5、治大便下血:荊芥,炒,為末。每米飲服二錢,婦人用酒下。亦可拌麵作餛飩食之。***《經驗方》***

  6、治產後血暈,築心,眼倒,風縮欲死者:幹荊芥穗,搗篩。每用末二錢匕,童子小便一酒盞,調熱服,口噤者挑齒,閉者灌鼻中。***《本草圖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