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鄉農村創業養殖故事

  鼓勵和促進創業,不僅有利於拓寬勞動者就業門路,為社會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還有利於勞動者實現個人價值,在全社會形成創新、創業的濃厚氛圍,推動社會全面、持續、快速發展。在這個創業社會中,有很多人選擇返鄉創業尋找機遇。那麼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希望對你能夠有所幫助。

  一

  25歲失聰女創業當起鴿老闆 給鴿子建“相親屋”

  嚴漫自己的客廳小黑板上寫了一句話:今天不努力工作,明天努力找工作。但很難想到,對“工作”如此上心的嚴漫今年才25歲,卻已是一家肉鴿養殖公司的老闆。她的公司註冊地在青山區,但佔地百畝的養殖基地在黃陂。

  與其求人收留 不如自己創業

  日前,記者來到她位於黃陂羅漢街農村周邊的養鴿基地,4間鴿舍分佈在院子右側。目前她已養殖了一萬對鴿子,主要銷售給農貿市場和酒店,月均銷售額已達5萬元。

  記者在一個鴿舍裡找到了嚴漫,她個子高挑,面板白皙,鼻上架著一副眼鏡,大紅色羽絨服外穿著一件白色工裝服,她正順著一個個籠子觀察鴿子的成長情況,並在每個籠外的卡片上做筆記。

  雖然記者站她身後許久,但她並沒一絲察覺,因為她的雙耳完全失聰。

  嚴漫小時體弱,2歲半時一次腹瀉由於注射了過量的慶大黴素,導致她半年內聽力全失。

  嚴漫從小喜歡畫畫,高考後順利考入西安美術學院園林藝術設計專業。經過4年的學習,她原以為自己會成為一名設計師,或是一名美術教師,可到畢業求職時卻屢屢碰壁。

  嚴漫決定:與其求人收留,不如自己創業當老闆。

  她給小鴿子建起“相親屋”

  “爸爸以前養過鴿子,而且鴿子很可愛。”嚴漫一下子就想到要養殖肉鴿。此外她還有一個心思,養殖業不用過多與人交流。

  畢業後,嚴漫和媽媽到北上廣、河南、湖南等地考察市場,學習技術。今年4月,她在黃陂農村流轉了一片百畝土地,正式當上“鴿老闆”。

  拿畫筆的雙手開始與鴿子打交道。嚴漫的雙手有很多疤痕,都是被鴿子抓的。“有時抓鴿子去生產,有時撿鴿子蛋時也被抓。”

  現在嚴漫已練出一身抓鴿子的好本領。鴿子生長習性特殊,兩隻鴿子必須是“自由戀愛”才能生產。為此嚴漫為還沒性成熟的小鴿子建了一個“相親屋”,屋長60米、寬12米、高5米,數百隻幼鴿可以在這裡自由飛翔。

  每到夜裡,嚴漫就舉個手電筒,趴在屋外觀察哪兩隻鴿子靠得近。“貼得近的就是談戀愛的,可以一起抓了去生產。”她得意地說,確定目標後她就把燈關上,爬進去抓,一抓一個準。

  沒了燈光鴿子就不愛動了。她也有失手的時候,“失手了就是一身毛唄。”

  嚴漫平常都住基地,不愛回城逛街。但實際上她卻是個家境優渥的標準“白富美”。吳順英夫婦多年經商,對嚴漫支援不小,嚴漫的妹妹現在英國學金融專業。

  25歲的嚴漫為自己訂了個很高的目標:用5年做成省內最大的養鴿公司,還要辦一場個人畫展。她對此信心滿滿,因為公司開業僅半年,她已經開始賺錢了。

  二

  張林友養蜂賺錢的創業故事

  ——張林友的養蜂故事

  四周群山清秀蒼翠,山上綠樹成陰,各色花兒競相綻放,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溪穿村而過,村中成千上萬只蜜蜂飛舞,忙著採集花蜜。5月25日,記者在水北街鎮翁村馬安看到一幅人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畫面。這些忙忙碌碌的“小生靈”的主人叫張林友,今年72歲,有著四十多年的養蜂經歷,從上世紀六十年代最初的幾群土蜂發展到現在的100多箱中蜂,把“甜蜜事業”做得紅紅火火,也成了遠近聞名的“蜂王”。

  提起養蜂人,在大多數人的腦海中,都會浮現那些載著蜂箱尋蜜源、哪裡有花去哪裡的遊徙養蜂人的生活。他們風餐露宿,與蜜蜂為伴,在辛苦中收穫甜蜜。然而,張林友卻與眾不同,他守在自家大門口,不用外出就能收蜜,過著頗為自在的幸福生活。“我們村歷年來就有著保護生態的傳統,這些年來,大家寧願日子苦點,也不動山上的一草一木,村子四周有著綿延10裡,面積5000多畝的生態公益林,這上好的環境給蜜蜂提供天然的蜜源,也釀出了馬鞍源獨有的口味蜂蜜。”說起自己的村子和蜂蜜,張林友頗為自得地告訴記者。

  “活到老,學到老。養的時間長了,也就能摸索出養殖蜜蜂的一些規律。”張林友說,他還向我們展示了他最新“張氏收割蜂蜜技術”,蜂箱裡的蜂框,原先都是整片的,取蜜時放入搖蜜機,雖然搖出蜂蜜,也把裡面的幼蟲給破壞了,影響蜜蜂的成活率。而現在把蜂框分上下兩層,只要把上面一層拿出即可***蜂蜜80%都在上層***,這樣節省勞力,又提高幼蜂的成活率。

  “養蜂雖然是個苦力活,可每次取蜜時是最幸福的。”張林友說,這些年幾乎每天都被蜜蜂蜇,現在手背上密密麻麻的黑斑,就是被蜜蜂蜇的。每年的五月,山上的槐花、栗子花等花開始,都是最好的蜜源,這時也進入了蜂蜜的高產期。為保證蜂蜜的濃度,他一般都會選擇在次日上午收割前一天蜜蜂採回的蜜。他說,蜂蜜經過一夜的風乾,水分會很少,由於貨真價實,他家的蜂蜜不出家門就賣光了。年景好時,80箱蜜蜂,一年能產蜂蜜500多公斤,年收入可達8萬元。

  由於技術好,前來學習養蜂技術的人絡繹不絕,張林友的“甜蜜事業”也在不斷髮展壯大。2012年他成立了馬鞍源蜂業養殖專業合作社,合作社從最初的5戶發展到現在71戶,蜂蜜不僅在福州、廈門等地銷售,還賣到臺灣、馬來西亞。去年,合作社銷售9噸蜂蜜,年收入140萬元。今年預計可產蜂蜜15噸,銷售額在240萬元左右,合作社還打算註冊商標,把馬鞍源蜂蜜做大做強。

  “最初養蜂,是想靠養蜂賺錢。現在不管虧還是賺,我都願意養,比起賺錢,養蜂更像我的一種愛好,一天不跟蜜蜂打交道,我就渾身不自在。”張林友說,四十多年的養蜂經歷,蜜蜂早已成為他生命中的一部分,平常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到蜂箱旁看看,夜裡也是常常夢到蜜蜂的事,經常會因為夢到自己的蜜蜂死了而哭醒、嚇醒。看著蜜蜂在空中飛舞,聽著蜜蜂嗡嗡作曲,感受著蜜蜂在手上癢癢爬動,他覺著這是人生中最幸福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