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創業致富真實故事

  隨著社會知識經濟的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不確定性展現在社會發展中。一個國家的競爭力更多的展現在創新和創業發展的基礎上。在這個創業社會中,很多人選擇回到農村尋找機遇。那麼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希望對你能夠有所幫助。

  一

  失聰大學生找不到工作養鴿子致富年售300萬

  嚴漫話不多,臉上總掛著甜甜的笑容,如果不是耳朵上掛著的助聽器,很難讓人相信,這個樂觀開朗的女孩一隻耳朵的聽力近乎為零。

  金色的秋天來了,嚴漫也迎來收穫季節:雖然創業時間不長,但她養的乳鴿在武漢各大農貿市場、酒樓供不應求,還為周邊的養殖戶提供種鴿,年銷售額逾300萬元。

  既然找不到工作,那就給自己打工——

  美院畢業生選擇養鴿致富

  ***,嚴漫出生在湖北一個普通家庭,幼時因用藥失當導致一隻耳朵失聰。這讓她的人生之路比常人多了一分艱辛,亦煉就了她堅韌不服輸的個性。“從小讀書,她就付出了比別人多一倍的努力,別人在玩的時候她都在看書做題,絕不肯落後於人。”嚴漫的母親對記者說。

  2013年嚴漫從西安美術學院畢業,雖然成績優秀,但她找工作並不順利,“很多時候,我去公司應聘,人家看見我戴的助聽器,根本不願意給我機會。”碰壁的次數多了,倔強的嚴漫橫下一條心,既然找不到合適的工作,那就自己當老闆,給自己打工。

  選擇什麼專案呢?嚴漫打算做農業,並用半年時間考察了市場,“我去了河南、湖南等多個省份,跑遍當地農貿市場,最終決定養鴿子”。

  2014,嚴漫和來自武漢職業技術學院的同伴一起,在青山註冊成立武漢鴻飛鴿業科技有限公司,在黃陂區羅漢街建起了佔地100餘畝的生態養鴿基地。

  不用畫筆也能繪出精彩——

  擬建湖北大型養鴿基地

  原本拿畫筆的手現在卻用來養鴿子,跨越如此之大,嚴漫坦言“中間遇到過不少坎兒”。

  因為起步資金不夠,一開始她只買了1000對白王鴿和灰王鴿。“去外地調研市場時,我也曾‘臥底’當地的養殖場,偷學養鴿技術。原以為養鴿不難,誰知基地建起來後,儘管百般精心餵食,鴿子還是不斷死亡,2個月就死了400多隻。”

  看著每天都在減少的鴿子,嚴漫心裡很著急,是放棄還是堅持?最終,不服輸的她選擇“輸也要輸得明明白白”,一定要找出問題出在哪兒。

  那段時間,嚴漫吃住都在養鴿基地,一天只睡幾個小時,大部分時間都在觀察鴿子的狀況。最終她發現,鴿子死亡是因為疾病預防技術不到位。她一邊請教專家,一邊買回大量養殖書籍自學養鴿技術。最終,半路出家的嚴漫變成了肉鴿養殖的能手。

  愛動腦筋的嚴漫還勇於創新,她自主研發的自動化機械養殖系統,不僅提高了養殖效率,還降低了人工成本。“用傳統的人工養殖方式,1個工人最多餵養14對鴿子,而採用機械餵養,一部機械可以同時投餵食54對鴿子。這就意味著,1部機械可以代替4個工人。”

  目前,鴻飛鴿業常年存欄量在8000對以上,計劃未來兩到三年存欄30000對-50000對以上,填補湖北無大型養鴿基地的空白。

  二

  退休司機養泥鰍年入百萬獲6項發明專利

  創業、創客是時下最火熱的詞彙。湖南省桂陽縣李經武從機關司機崗位退休後,根據自己的愛好轉行養起了泥鰍,憑著一股鑽勁兒,攻克了養殖泥鰍的一個個技術難題,而今不僅年收入過百萬還獲得6項國家實用型發明專利。

  他的發明專利包括泥鰍捕撈裝置、泥鰍種苗孵化池、泥鰍催產注射固定套、泥鰍產卵床、泥鰍種苗親鰍催產注射器和泥鰍專用飼料發明專利。

  談起創業8年路上的酸甜苦辣,李經武說:“創業選擇有很多,只有選擇自己喜歡的事業,才能苦中作樂,開心充實。”

  2007年,時年52歲的李經武在桂陽一機關單位當駕駛員,當年該縣下了一個鼓勵機關單位人員從事農業的檔案。從農村出來的李經偶然從江蘇連雲港工作的戰友那裡得知連雲港很多農戶從事泥鰍養殖,收入不錯。李經武通過調查本地市場發現,桂陽當地每天需要消耗泥鰍600餘斤,價格在22元一斤,而本地沒有一家養殖泥鰍的,市場前景廣闊。李經武說幹就幹,籌資71萬元租賃了33畝拋荒地,在桂陽縣鹿峰街道新澄村開始了創業。

  第一次前往連雲港進了100萬尾苗,坐汽車、乘飛機、再坐汽車,回到養殖基地後李經武發現只有20萬尾苗子存活。損耗太大,要長期做下去必須自己學會催產自己育苗。有了這個想法後,李經武整個人就像著了“魔怔”。“買資料、做實驗,那時做夢都是催產育苗,幾個月的時間裡足足瘦了18斤。”

  但試驗的結果不是泥鰍不排卵,就是卵孵化不出來,或者是催產藥量多了,親本被打死了;經過10多次的失敗,李經武終於掌握了泥鰍催產技術,在產床上泥鰍親本終於產出了合格的泥鰍卵。

  可是,來不及高興的李經武很快就發現卵雖然產出來了,但由於泥鰍有***的習性,如何避免卵不被吃掉成為一個很大的難題。善於學習喜歡琢磨的個性又一次發揮了作用,通過反覆觀察和實踐,李經武發明了他人生中第一個發明專利:泥鰍雙層產床,把傳統泥鰍產床由單層變為雙層,並改變了產床的材質,讓產出的泥鰍卵能通過產床掉到第二層,從而避免了產出的卵被泥鰍吃掉。

  圍繞著泥鰍生產中“催產、育苗、捕撈”等過程,李經武不斷在實踐中進行思考創新,先後發明了催產針用固定套、泥鰍幼苗捕撈器等6個實用型發明專利。目前,李經武的泥鰍育苗基地水面面積達100餘畝,實現年收入100多萬元,帶動周邊及江西省等240多戶農戶養殖泥鰍。

  >>>點選下頁進入更多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