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病的發病機制介紹

  隨著電腦辦公越來越普及,很多上班族每天坐的時間越來越長,這就導致很多上班族都會患上頸椎病。那麼頸椎病的發病機制都有哪些呢?接下來小編帶大家瞭解一下吧。

  頸椎病的發病機制

  在頸椎退變初期,主要表現為髓核與纖維環的脫水、變性與椎節區域性張力降低,進而繼發引起椎間隙的鬆動與不穩,患者的症狀常於晨起、過勞、姿勢不正及寒冷刺激後突然加劇。椎節的失穩不僅引起頸椎區域性的內外平衡失調及頸肌防禦性痙攣,且同時直接刺激分佈於後縱韌帶及兩側根袖處的竇椎神經末梢,以致引起頸部症狀。此時大多表現為區域性疼痛、頸部不適感及活動受限等。少數病例可因反射作用而有一過性上肢***或手部***症狀,其範圍與受累的椎節相一致。當機體通過調整及代償作用使頸部建立起新的平衡後,上述症狀即逐漸消失。因此,大多數病例有可能自愈,或僅採取一般措施即可使症狀緩解,甚至消失。對於發病時間較晚的大椎管者,其病理改變多較複雜,除上述病理生理改變外,尚可伴有椎節邊緣骨質增生及骨贅形成等病理改變。

  頸椎病的鑑別診斷

  1.神經根型頸椎病需與下列疾病鑑別

  頸肋和前斜角肌綜合徵、椎管內髓外硬脊膜下腫瘤、椎間孔及其外周的神經纖維瘤、肺尖附近的腫瘤均可引起上肢疼痛、神經痛性肌萎縮、心絞痛、風溼性多肌痛。

  2.脊髓型頸椎病應與下列疾病鑑別

  肌萎縮性側索硬化、多發性硬化、椎管內腫瘤、脊髓空洞。

  3.椎動脈型頸椎病應與下列疾病鑑別

  需與其他原因引起的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鑑別,如椎動脈粥樣硬化和發育異常等。椎動脈造影是最可靠的鑑別方法。

  4.交感神經型頸椎病應與下列疾病鑑別

  冠狀動脈供血不足、神經官能症、更年期綜合徵、其他原因所致的眩暈。

  5.食管壓迫型頸椎病應與下列疾病鑑別

  需與食管炎、食管癌引起的吞嚥困難鑑別。

  6.頸型頸椎病與慢性頸部軟組織損傷鑑別

  因長期低頭工作,頭經常處於前屈的姿勢,使頸椎間盤前方受壓,髓核後移,刺激纖維環及後縱韌帶,從而產生不適症狀。

  頸椎病的治療方法

  1、藥物治療

  可選擇性應用止痛劑、鎮靜劑、維生素***如B1、B12***,對症狀的緩解有一定的效果。可嘗試使用硫酸氨基葡萄糖和硫痠軟骨素進行支援治療。硫酸氨基葡萄糖與硫痠軟骨素在臨床上用於治療全身各部位的骨關節炎,這些軟骨保護劑具有一定程度的抗炎抗軟骨分解作用。基礎研究顯示氨基葡萄糖能抑制脊柱髓核細胞產生炎性因子,並促進椎間盤軟骨基質成分糖胺聚糖的合成。臨床研究發現,向椎間盤內注射氨基葡萄糖可以顯著減輕椎間盤退行性疾病導致的下腰痛,同時改善脊柱功能。有病例報告提示口服硫酸氨基葡萄糖和硫痠軟骨素能在一定程度上逆轉椎間盤退行性改變。

  2、運動療法

  各型頸椎病症狀基本緩解或呈慢性狀態時,可開始醫療體操以促進症狀的進一步消除及鞏固療效。症狀急性發作期宜區域性休息,不宜增加運動刺激。有較明顯或進行性脊髓受壓症狀時禁忌運動,特別是頸椎後仰運動應禁忌。椎動脈型頸椎病時頸部旋轉運動宜輕柔緩慢,幅度要適當控制。

  3、牽引治療

  “牽引”在過去是治療頸椎病的首選方法之一,但近年來發現,許多頸椎病患者在使用“牽引”之後,特別是那種長時間使用“牽引”的患者,頸椎病不但沒有減輕,反而加重。牽引不但不能促進頸椎生理曲度的恢復,相反牽引拉直了頸椎,反而弱化頸椎生理曲度,故頸椎病應慎用牽引療法。

  4、手法按摩推拿療法

  是頸椎病較為有效的治療措施。它的治療作用是能緩解頸肩肌群的緊張及痙攣,恢復頸椎活動,鬆解神經根及軟組織粘連來緩解症狀,脊髓型頸椎病一般禁止重力按摩和復位,否則極易加重症狀,甚至可導致截癱,即使早期症狀不明顯,一般也推薦手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