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得風溼病怎麼治

  風溼性關節炎屬於中醫的痺證,目前治療方法有熱水浴,蒸汽療法還有石蠟療法等,同時配合吃些祛風除***中藥。今天小編為大家推薦治療風溼病的方法。

  治療風溼病的方法

  用於治療風溼性關節炎的常用中草藥很多,按其要要功用可分為以下幾類:

  1、疏散風邪類:獨活、羌活、防風、麻黃。

  2、溫經散寒類:桂枝、川烏、草烏、熟附子、細辛。

  3、除溼蠲痺類:木瓜、茯苓、防已、苡仁、萆薢、蒼朮、蠶砂、豬苓、澤瀉、滑石。

  4、清熱通痺類:忍冬藤、銀花、連翹、黃柏、知母、石膏、生地、赤芍、丹皮、大青、板藍根。

  5、通經活絡類:豨薟草、清風藤、威靈仙、絡石藤、伸筋藤、忍冬藤、秦艽、鬆節、木瓜、海楓藤、千年健、透骨草、雞血藤、穿山甲、薑黃。

  6、搜風剔絡類:全蠍、蜈蚣、地龍、蘄蛇、烏梢蛇、穿山甲、土元、殭蠶、蜂房。

  7、活血化淤類:當歸尾、桃仁、紅花、赤芍、乳香、沒藥、五靈脂。

  8、化痰散結類:半夏、茯苓、陳皮、制南星、白芥子、象貝。

  9、益氣養血類:黃芪、黨蔘、當歸、白芍、熟地、雞血藤。

  10、補腎壯骨類:熟地、補骨脂、骨碎補、淫羊藿、狗脊、續斷、杜仲、桑寄生、牛膝、仙靈脾、鹿茸、山萸肉、女貞子、旱蓮草。

  治風溼最常用的三味中藥

  1、川烏

  張仲景《金匱要略》中就有“烏頭煎”治寒疝之方,因其辛溫大熱,具有較強的溫經散寒、鎮痛蠲痺之功,是治療“痺症”的較佳藥物,凡寒證、痛證,必用本品。用量一般為6-15克,部分寒證,可加大劑量,以不超過30克為是。

  對“痺症”偏熱者,可伍以甘寒之品,如寒水石、知母,以制其偏;但舌紅、脈弦大之陰虛內熱者,則不宜用之。本品有毒,宜用制川烏為妥,如用生者,必先煎2個小時,以減其毒。如服用後出現頭昏、舌麻、流涎、心率減慢、血壓下降、呼吸減緩,是烏頭鹼中毒之徵,必須立即停服,並用綠豆、乾薑、甘草煎服,以解其毒。孕婦忌用。

  2、穿山龍

  為薯蕷科植物穿龍薯蕷的根莖,味苦,性平,入肺、肝、脾經,別名甚多,有過山龍、穿龍骨、穿山骨、金剛骨等,《中華本草》載其主要功效為祛風除溼、活血通絡、止咳定喘,主治風溼痺痛、肢體麻木、胸痺心痛、慢性支氣管炎、跌打損傷、癰腫等。本品是近30年來從民間蒐集而逐步廣泛應用的,有報道,用穿山龍注射液治療風溼和類風溼關節炎,有效率達89%。要取得較好的療效,本品用量需40-50克,30克以下往往收效不著。因其性平,所以不論寒熱虛實,均可應用。

  3、鬼箭羽

  又名衛矛,《神農本草經》載其味苦,性寒,善入血分,可破血通絡、解毒消腫、蠲痺止痛,稱其“***可***除邪,殺鬼蠱疰”,指出它能治療瘀血阻絡而導致的諸多疑難雜證。因此,對於自身免疫性結締組織病,如類風溼、紅斑狼瘡、乾燥綜合徵、硬皮病、白塞氏綜合徵等疾病,均可應用。用量一般15克左右,體實者可用至30克,也有的書中,如《浙江民間常用草藥》中用其治風溼病方,用量可達60-90克。但氣血虧虛,或有出血傾向,以及婦女月經過多、孕期,則不宜應用。

  風溼病的食療藥膳

  黃瓜燜鱔魚

  原料:黃瓜150g,紫蘇10g,黃鱔500g,精鹽、味精等適量。

  製法:黃鱔去除鱔骨及肚內雜物,用鹽擦洗乾淨,用滾開水去除血水、粘液,切成小塊;鍋中倒油,燒至八成熱,倒入黃鱔、煸炒;放紫蘇、黃瓜,加入適量清水,武火煮沸,放入精鹽、味精等調味品,攪勻即可食用。

  功效:補氣益血,祛溼強筋。《隨息居飲食譜》謂“鱔甘熱,補虛助力,善去風寒溼痺,通血脈、利筋骨”。蘇葉既有善解魚蟹之毒的特性,還有芳香健脾、調味的作用,此餚趁熱食用香嫩可口。

  山藥烏蛇湯

  原料:烏梢蛇肉500g,山藥15g,茯苓10g,苡米10g,生薑5片,鹽、味精、豬油適量。

  製法:將烏梢蛇肉洗淨切成小段,與山藥、苡米同放人鍋內,加適量水,煮沸,新增豬油、鹽、姜、味精等調味,飲湯吃肉。

猜您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