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肉會影響智商嗎

  話說“民以食為天”。這句話簡明而深刻地指出了飲食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揭示了飲食是國計民生的重要基石。飲食是萬物主始,更是人事之本,人生五味,春夏秋冬,莫不因飲食而豐富多彩,生機盎然。古人云:”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可以說好吃是人的天性,人有好吃的習慣,也有好吃的願望。對於中國人而言,更是如此。縱觀芸芸眾生,可謂食有三品:下品能吃,中品好吃,上品會吃。能吃是福氣,好吃是天分,會吃是智慧。若能在好吃的天分裡融入會吃的智慧,那可真是難得的快意人生。聖人曰:“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此話歷來是國人的基本美食準則,體現了國人飲食的精品意識和時代追求。當飲食已經不再侷限於充飢果腹之後,不僅吃飽,更要吃好,吃出滋味,吃出品位,吃出文化,吃出健康,吃得明明白白,這既是飲食之道,也是眾生所期。

  最近,“長期吃肉降低智商”的說法在網上到處流傳。傳言稱,英國科學家在8170名實驗物件身上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常吃肉會導致智商下降。

  上面提到的這項研究是英國Southampton大學的科學家所做的,研究者對年齡大於30歲的人進行調查,瞭解他們在10歲時的智商和飲食情況。這些研究物件有人習慣吃蔬菜類食物,也有人喜愛魚肉、雞肉等肉類。對他們的智商測定後,研究人員發現,10歲時智商較高的人,如果有偏好肉類的飲食習慣,他們的智商在成年之後只會提高15%;而愛吃蔬菜的人,在10歲之後智商平均提高了38%。

  由此科學家建議,兒童要減少肉類食物,多吃豆製品和乳製品,多吃蔬菜水果。

  飲食與智力確實有關係

  即便遺傳基因完全一樣,大腦的思維能力也會因為身體狀況的差異而表現出差別。大腦的思維需要持續穩定的能量供應,這就需要穩定的血糖水平;大腦神經細胞之間進行訊號傳遞,需要神經遞質的幫助,而神經遞質的製造需要相關氨基酸,還需要多種B族維生素參與合成工作;大腦神經細胞的氧氣供應需要良好的血液迴圈;大腦細胞含有大量DHA等多不飽和脂肪酸,需要膳食中的脂肪酸供應。

  以上種種與大腦活動相關的維護工作,都與人們的長期飲食習慣密切相關。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飲食對思維能力的影響會越來越清晰地反映出來。

  “素食者智商較高”受質疑

  除了這項研究,也有其他一些關於素食者智商較高的報道。但有人質疑,這些說法很可能有樣本偏差。因為在歐美國家,大部分素食者都來自於受過良好教育的家庭,社會經濟地位比較高。也就是說,至少在西方國家,那些選擇吃素的人,相比於那些每天貪吃紅肉和垃圾食品的人而言,本來就是智力比較高的群體。

  在前面提到的這項研究中,並沒有說吃肉一定有害,也沒有對8170人逐個進行比較。只是說有4.5%的人習慣吃蔬菜類食品,123人喜愛肉食。這個表述並不能看出愛吃蔬菜的人完全不吃魚肉蛋奶,而在8170人當中,經常進食肉類的一定不止123名,估計這123人是最愛吃肉而幾乎不吃菜的。所以,這項研究本身是有意義的,但媒體的報道卻有誤導作用。

  想提高智力不能只吃素食

  吃肉太多有害智力,不等於少吃也會降低智商。中國營養學會推薦每人每天吃50~75克的肉***生重***,按紅燒牛肉來算也就3~5塊***與紅棗同大***。人每天攝入這麼多肉並沒有什麼問題。

  素食的好處,不在於“遠離魚肉蛋奶”,而在於大量蔬菜、水果、雜糧、豆類、堅果等天然植物性食物的合理配合。別忘記油條、薯片、炸薯條、炸麻花都是素食,這些東西並不會促進智力提高。事實上,適當吃魚、蛋類,對於大腦是有益的。一些對發展中國家低收入人群的研究發現,孕婦、乳母和兒童吃雞蛋有利於孩子的認知能力;也有很多研究表明,每週吃兩次魚對預防老年性認知退化有幫助,可能是其中DHA的作用。

  少吃肉,甚至吃素食,也必須保證營養充足。營養不良的素食不僅不會讓人聰明,還會因為造成貧血、蛋白質缺乏、維生素B12缺乏而影響兒童的智力。

  多吃蔬菜,特別是多吃綠葉蔬菜,可能比完全吃素更重要。我國營養學界推薦國民吃少量的肉和魚,同時要吃大量的蔬菜。每天一兩肉,和每天一斤菜,這兩者之間並沒有什麼矛盾。蔬菜所供應的維生素C、胡蘿蔔素、葉酸、鉀、鈣、鎂、膳食纖維和抗氧化物質,對良好的智力具有重要的支援作用。流行病學調查表明,深綠色的葉菜和預防老年性的認知退化之間可能是有密切關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