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之大寒養生

  大寒是二十四節氣中的最後一個節氣。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週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所以在大寒中的養生方法也是很講究的呢

  二十四節氣養生【大寒】養生方

  大寒養生方

  大寒是一年的最後一個節氣,適合於強肝壯膽,就能夠幫助陽氣升發,防風寒。

  湯水方面可以喝黃花合歡湯,用黃花菜二十五克,合歡花十克,加水煮半個小時,睡前一個小時的時候放一點蜂蜜來喝,就能夠治療健忘、治療失眠,如果心中很鬱悶,可以疏解心中的鬱悶之氣。

  黃花菜,古語裡面叫做萱草,白居易有一句詩叫做“萱草解忘憂”,所以萱草——黃花菜是能夠消除心中的鬱悶之氣的。

  當然在大寒的時候也可以吃八寶飯,用糯米五百克,蓮子二百五十克,大棗二百五十克,薏米和蜜冬瓜條各一百五十克,蜜櫻桃八十克,龍眼肉八十克,瓜子仁二十克,白糖適量,用這些來做八寶飯,一家這個量應該就夠了。

  ----節選自大願法師《藥師法門健康養生隨許法》

  大寒是二十四節氣中最後一個節氣,每年1月20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300°時為“大寒”。大寒,是天氣寒冷到極點的意思。《授時通考·天時》引《三禮義宗》:“大寒為中者,上形於小寒,故謂之大......寒氣之逆極,故謂大寒。”這時寒潮南下頻繁,是我國大部地區一年中的寒冷時期,風大,低溫,地面積雪不化,呈現出冰天雪地、天寒地凍的嚴寒景象。大寒是中國二十四節氣最後一個節氣,過了大寒,又迎來新一年的節氣輪迴。

  溫馨提醒:

  1.本節氣最需預防的是心腦血管病,肺氣腫,慢支氣管炎,早晨和傍晚儘量少出門。

  2.注意保暖,外出時一定加穿外套,戴上口罩、帽子、圍巾。

  3.早晚室內要通風換氣。室內取暖時要在地板上潑些水或涼一些溼毛巾之類以保室內溼度。要多喝白開水,補充體內水分。

  4.老年人可在居室中堅持臉部、手部、足部的冷水浴法,來增加機體的抗寒能力。

  24節氣 | 大寒養生

  苦 寒 吟

  唐·孟郊

  天寒色青蒼,北風叫枯桑。

  厚冰無裂文,短日有冷光。

  敲石不得火,壯陰正奪陽。

  調苦竟何言,凍吟成此章。

  俗話說:“花木管時令,鳥鳴報農時”。花草樹木、鳥獸飛禽均按照季節活動,因此它們規律性的行動,被看作區分時令節氣的重要標誌。中國古代將大寒分為三候:“一候雞乳;二候徵鳥厲疾;三候水澤腹堅。”

  大 寒 養 生

  祖國醫學認為,寒為冬季的主氣,寒為陰邪,易傷人體陽氣,寒主收引凝滯。大寒養基本的原則仍是《黃帝內經》中的那一句格言:“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冬日萬物斂藏,養生就該順應自然界收藏之勢,收藏陰精,使精氣內聚,以潤五臟。冬季時節,腎的機能強健,則可調節機體適應嚴冬的變化。所以冬日養生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養腎防寒”。

  精神調養

  大寒時節,人體的陰陽消長代謝還相當緩慢,此時宜早睡晚起,安心養性,怡神斂氣,保持心情舒暢,氣血和順,不輕易擾動陽氣,不過度操勞,避免急躁發怒,做到“正氣存內,邪不可幹”。

  身體保健

  以禦寒保暖為主。防頸寒,戴圍巾穿立領裝;防鼻寒,晨起冷水搓鼻;防肺寒,喝熱粥散寒;防腰寒,雙手搓腰;防足寒,熱水泡腳。

  飲食養生

  大寒與立春相交接,飲食上也要順應季節的變化。注意補充陽氣,以養護腎氣。食物方面可以多吃桂圓、大棗、紅糖、小米、山藥、茯苓、蓮子、薏仁等。飲食養生,適宜多吃些生薑、大蔥、辣椒、花椒、桂皮等食物,以防禦風寒邪氣的侵擾;飲食不宜過鹹,切忌寒冷食品。大寒的風俗食物是八寶飯。廣東民間有大寒節瓦鍋蒸煮糯米飯的習俗,糯米味甘,性溫,食之具有禦寒滋補功效。

  八寶飯

  原料:糯米100克、大米100克、赤小豆50克、薏米50克、蓮子20克、枸杞子20克、桂圓肉20克、大棗50克。

  做法:將赤小豆、薏米、蓮子用清水洗淨,浸泡2小時,再加入糯米、大米等,用旺火蒸熟,加白糖適量食用。

  功效:健脾益氣,養血安神。

  肉桂紅糖粥

  原料:肉桂2~3克,粳米50~100克,紅糖適量。

  做法:將肉桂洗淨,入鍋加水煎汁,去渣待用。再將粳米淘洗乾淨,加適量水煮粥。待粥煮沸後,調入肉桂汁和紅糖,同煮為稀粥。

  功效:補元陽,暖脾胃,止冷痛,通血脈。分早、晚溫熱服食。

  發散風寒湯

  原料:雞蛋1個、香菜10克、蔥白5克、生薑5克,鹽味精等調料適量。

  做法:將雞蛋攪拌均勻,香菜、蔥白、生薑洗淨後切為碎末。將清水在鍋中燒開,加入少許水澱粉,使水略稠後,將攪拌好的雞蛋慢慢倒入,使之成片狀。再加入香菜、蔥姜及鹽味精等調料,出鍋前加入香油少許。

  功效:祛風散寒,發汗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