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卡通手抄報

  清明節風俗活動的描寫是我國古典詩歌中的一個重要題材。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一些,希望大家喜歡。

  資料1

  明代的北京,每至清明,人們帶著犧牲酒水、楮錢紙錠出城祭掃,一路上人流轎馬絡繹不絕。掃墓時,人們拜酹哭祭,為墳墓除草添土,焚燒楮錠,將紙錢壓在墳頭。宣洩完對逝者的哀思,百姓們並不在乎“子於是日哭,則不歌”的古訓,而要在這春意盎然的日子裡踏青嬉遊。《帝京景物略》卷二載:“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哭笑無端,哀往樂回也。”

  古人清明好插柳。清人楊韞華有詩云:“清明一霎又今朝,聽得沿街賣柳條。相約毗鄰諸姐妹,一株斜插綠雲翹。”人們買回柳條,或插於門前,或編好戴在頭上。對於不戴新柳的人,有民諺調侃道:“清明不插柳,紅顏成皓首。”“清明不戴柳,來生變黃狗。”

  明代北京人簪柳踏青,好遊高梁橋。此橋建於元代,位於西直門外,每逢清明,春色秀美。所謂“夾岸高柳,絲絲到水。綠樹紺宇,酒旗亭臺,廣畝小池,蔭爽交匝……”

  吸引人們至此踏青的不僅是詩畫般的景色,更有豐富多彩的表演: “厥有扒竿、筋斗、筋喇***彈撥說唱***、筒子***變戲法***、馬彈解數***馬術、雜技***、煙火、水嬉。”扒竿者“立竿三丈,裸而緣其頂”,人在高空如履平地般做著各種高難度動作。再看耍筒子者,置三筒在案,先示眾人以空,之後便是“見證奇蹟的時刻”,但見“發藏滿案,有鴿飛,有猴躍焉。”眨眼間,諸物“已復藏於空”。此外更有各式煙火,做成魚鱉等形狀,“燃而沒且出於溪,屢出則爆,中乃其兒雛,眾散,亦沒且出,煙焰滿溪也”***《帝京景物略》卷五***。這一切就如同一場盛大的嘉年華。

  資料2

  由於寒食節與清明節合二為一的關係,一些地方還保留著清明節吃冷食的習慣。在山東,即墨吃雞蛋和冷餑餑,萊陽、招遠、長島吃雞蛋和冷高粱米飯,據說不這樣的話就會遭冰雹。泰安吃冷煎餅卷生苦菜,據說吃了眼睛明亮。晉中一帶還保留著清明前一日禁火的習慣。

  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儀式後,將祭祀食品分吃。晉南人過清明時,習慣用白麵蒸大饃,中間夾有核桃、棗兒、豆子,外面盤成龍形,龍身中間扎一個雞蛋,名為“子福”。要蒸一個很大的總“子福”,象徵全家團圓幸福。上墳時,將總“子福”獻給祖靈,掃墓完畢後全家分食之。上海舊俗,用柳條將祭祀用過的蒸糕餅團貫穿起來,晾乾後存放著,到立夏那天,將之油煎,給小孩吃,據說吃了以後不得疰夏病。

  上海清明節時有吃青團的風俗。將雀麥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後包上豆沙、棗泥等餡料,用蘆葉墊底,放到蒸籠內。蒸熟出籠的青團色澤鮮綠,香氣撲鼻,是本地清明節最有特色的節令食品。上海也有的人家清明節愛吃桃花粥,在掃墓和家宴上愛用刀魚。

  在浙江湖州,清明節家家裹粽子,可作上墳的祭品,也可做踏青帶的乾糧。俗話說:“清明粽子穩牢牢。”清明前後,螺螄肥壯。俗話說:“清明螺,賽只鵝。”農家有清明吃螺螄的習慣,這天用針挑出螺螄肉烹食,叫“挑青”。吃後將螺螄殼扔到房頂上,據說屋瓦上發出的滾動聲能嚇跑老鼠,有利於清明後的養蠶。清明節這天,還要辦社酒。同一宗祠的人家在一起聚餐。沒有宗祠的人家,一般同一高祖下各房子孫們在一起聚餐。社酒的菜餚,葷以魚肉為主,素以豆腐青菜為主,酒以家釀甜白酒為主。浙江桐鄉河山鎮有“清明大似年”的說法,清明夜重視全家團圓吃晚餐,飯桌上少不了這樣幾個傳統菜:炒螺螄、糯米嵌藕、發芽豆、馬蘭頭等。這幾樣菜都跟養蠶有關。把吃剩的螺螄殼往屋裡拋,據說聲音能嚇跑老鼠,毛毛蟲會鑽進殼裡做巢,不再出來騷擾蠶。吃藕是祝願蠶寶寶吐的絲又常又好。吃發芽豆是博得“發家”的口彩。吃馬蘭頭等時鮮蔬菜,是取其“青”字,以合“清明”之“青”。

  以上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歡迎大家閱讀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