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挑選主機板

  以下是OMG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文章,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要裝一臺機器、要升級配置,我們都需要接觸主機板。那麼對於普通消費來說,應該如何選購主機板呢?在瞭解主機板之前我們需求對“晶片組”有個大致的瞭解,因為晶片組強弱會直接影響到主機板的效能。“晶片組”直接決定著cpu的介面、型號,記憶體的種類、頻率,有什麼型別的擴充套件介面和背板介面,是否有多個PCI-E顯示卡介面,以及各種介面的傳輸能力等等。

  通常我們聽到的:Intel平臺的B75入門級、H77中端級、Z77高階級等;AMD平臺的A85FM2介面主流產品、A75/A55FM1和FM2兩種介面970推土機主機板等都是晶片組。不同晶片組之間除了效能的差異,在平臺的支援方面也不同。

  對於消費者來說在選擇主機板時候要看清自己需求,然後再去選擇相應的晶片組產品。例如選擇集顯平臺的朋友,可以選擇AMD的A85A75A55等產品;對超頻有要求的朋友可以選擇Intel的Z77晶片組。

  不同晶片組的主機板,除了在功能上有差異之外,在價格上也會所不同。不過對於玩家來說,選擇主機板的難點在於,相同晶片之間、不同品牌之間的主機板選擇。在DIY界流傳著這樣一段話——同樣晶片組的比價格,同樣價格的比做工用料,同樣做工的比BIOS。

  下面筆者就來解釋這段話,當我們在選擇主機板的時候,先是要確定自己的定位。如果是超頻使用者的話,選擇的是Intel平臺的Z77晶片組。當晶片組確定之後,我們會發現採用Z77晶片組的主機板有很多品牌。這時候我們就要看看不同品牌之間的價格了。

  同樣晶片組的比價格

  如果A品牌的Z77主機板報價1999元,B品牌的主機板報價999元,對於消費者來說該在怎麼選擇呢?首選還是看自己的需求,如果需要特殊的功能智慧超頻、圖形化BIOS、數字供電等就去選擇價格高的產品。如果沒有什麼特殊的需求就可以選擇價格便宜的產品。

  一般來說一線的產品價格都偏高,其中高階產品的價格更是高的離奇,而二三線的產品功能雖然沒有一線那麼花哨,但是價格卻非常的親民。對於玩家來說在選擇主機板的時候,儘量選擇價效比高的產品。

  同樣價格的比做工用料

  如果遇到同樣價格的產品,我們要看看不同主機板之間的做工、用料了。那麼什麼東西絕對著主機板的做工、用料呢?

  一般看PCB板層、PCB的質量、板面元器件數量、板面功能部件和介面的佈局、供電方式、背板介面豐富程度、整合網絡卡晶片型號、整合音效卡晶片型號、記憶體介面間是否有輔助元件、多PCI-E顯示卡介面間是否有豐富的元件、跳線的複雜程度、散熱片的能力預估、接主機箱和風扇的各個外掛針腳的數量和位置等等。

  現在主機板的PCB板層大部分都採用6層設計,高階的板會用8層PCB設計。板層多且厚主機板的耐久度就會越長,而且掛載重的擴充套件卡或散熱裝置也不容易導致主機板出現變形。

  關於PCB的尺寸大小,大尺寸的PCB板具有有利於線路的佈置,使線徑線距的結構更為合理,有效的避免高頻記號相互干擾。防止高熱量原件過於集中更好的提高散熱效能。 而PCB銅的鍍銅工藝是PCB品質重要的保證,現在優秀的PCB都採用二次鍍銅、三次鍍銅工藝,使資料以及高頻訊號的傳輸更加穩定。

  元器件的數量可以一眼看出,如是那種“平坦的可以跑飛機,拿起烙鐵自己能夠DIY的”。那樣的主機板如果是大廠的,是屬於設計上就開始偷工減料,如果是小廠做的,則屬於代工的時候故意要求減少用料。這種故意減少元器件的主機板的可以明顯地看到板面空置的焊接點。

  板面功能部件和介面的佈局在實際使用上也很有講究,實際有多少SATA介面、南橋是否支援RAID功能、有幾個PCI介面、能不能支援交火、有沒有E-SATA介面等等,這些都是細節。至於主機板的佈局方面,要根據主機板的板型進行考慮了。有標準的ATX大板、有迷你的ITX等分別。

  至於主機板的供電方式,數字供電當然最好。但是因為成本的原因,一般只會出現在高階主機板上。絕大部分主機板都採用了等效多項供電,這樣也就意味著——鐵素體電感的數量越多則供電越穩定,越有利於超頻和超頻後使用的穩定性,通常的低端集顯主機板會有3項左右的供電,略正規一點的主機板基本是4-5項供電,超過5項供電的通常是較好的或者中高階主機板。

  主機板要達到最優穩定效能,除了CPU供電電路設計合理優秀以外,主機板上三大重要部件--晶片組、記憶體、顯示卡供電部分同樣不容輕視。因為現在主流的顯示卡功耗已經達到了100W以上,而晶片組以及高頻記憶體的耗電量也不容忽視,因此採用獨立的供電方案就顯得十分有必要。

  在優秀的主機板上,你可以看到顯示卡、晶片組和內在的供電部分都會有加強的電路元件配合。同時BIOS也會有相應的電路電壓調整。

  有很多品牌為了降低成本,在主機板上省去各類保護電路,有的小品牌甚至在主機板的研發階段就放棄主機板上的保護電路,這樣做雖然可以降低成本,但會給使用者帶來較大的隱患,導致主機板,晶片或者是一些外設的燒燬,給消費者帶來較大的損失。而優秀的主機板都會在下列位置著重加上保護電路。

  1.I/O介面保險電路

  2.網路防高壓保護

  3.CPU保護電路

  4.晶片組供電保護電路

  在選購主機板時我們還應當注意的是晶片組的散熱效能。尤其控CPU供電部分的散熱和南橋部分的散熱,因為這兩個部分的穩定性直接決定著CPU和擴充套件裝置的穩定性。主機板具有良好的散熱效能,不僅能夠有效的保證整機長時間工作的穩定,同時還能超頻提供有力的保證。

  在高階的主機板上面我們經常看到熱管熱鱗片的組合散熱方式,在低端的主機板的上以鋁製散熱片為主。不過也有一些另類的主機板,我們在供電部分很少見到散熱片存在。這大概也是玩家抱怨主機板溫度過高的原因吧?不為供電電路配散熱片

  除此之外,主機板上提供的機箱風扇插針的數量,也是玩家應該考慮的因素。在主機板上會提供一個CPU供電插針,然後會提供一個或者幾個機箱風扇插針。玩家通過主機板上的風扇插針可以連線風扇,通過風扇帶走機箱內部的熱量。

  不過,一些研發實力不強的主機板,在風扇轉速的控制方面還需要增強不支援智慧調速。風扇智慧調速主要和主機板的BIOS有關,這也反映到廠商的研發實力。

  品牌決定產品的品質,一個有品牌的產品有一個有實力的廠商做後盾、做支援;一個有實力主機板廠商,為了推出自己的品牌的主機板,從產品的設計開始、選料篩選、工藝控制、品管測試,到包裝運送都要經過十分嚴格的把關。這樣一個有品牌做保證的主機板,則對其電腦系統的穩定執行提供了牢固的保障。

  目前在國內市場上有二三十種品牌的主機板,有時使用者也不清楚所購買的主機板是否有良好的售後服務。有的品牌的主機板甚至連公司網址都沒有標明,購買後,連最起碼的bios的更新服務都沒有。

  所以,無論選擇何種檔次的主機板,在購買前都要認真考慮廠商的售後服務。如廠商能否提供完善的質保服務,包括產品售出時的質保卡,承諾產品的保換時間的長短,產品的本地化工作如何包括提供詳細的中文說明書,配件提供是否完整等。

  一般有實力的廠商都會提供七天包換服務,產品的質保時間也會提供3年到5年,某些廠商會提供2年的質保時間。所以玩家在選擇主機板的時候“儘量遠離山寨品牌”,一般來說在售的一二三線廠商,在質量方面都不會有太大問題。他們之間的區別僅在於主機板提供的個性化功能附加價值。

  另外玩家在購買主機板之後,還要進行拷機測試,至於拷機的方式就是讓整機進行長時間滿載運算,如果能通過拷機測試主機板一般不會有什麼問題,如果在拷機途中頻繁宕機、藍屏等,就要留意下主機板的質量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