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光拍攝技巧與效果

  ,下面就讓小編帶大家一起了解下吧。

  、逆光光斑

  逆光下的光斑有圓形、格菱紋、點狀跟霧化等各種樣貌,非常漂亮!

  拍攝時機

  要產生光斑的效果,需要有比較強烈的“點光源”。這時候擁有光質比較硬且光量強的光源,會來的有利一些。象是當太陽在比較高的位置、或是由燈光直射鏡頭的光線都屬於如此。有時候低角度的太陽也有機會形成光斑,只是接近日落的太陽光量會比較弱,容易讓光斑弱化成為白霧狀

  拍攝方法

  光斑的形狀其實跟拍照技巧沒有太大關係,反而與器材有著絕對關聯,象是定焦鏡頭抑制光斑效果的能力比較強,所以怎麼拍都拍不出光斑來;而變焦鏡頭就比較容易產生,這會根據每顆鏡頭的鏡片鍍膜、材質的不同,而產生差異。

  光斑形狀是由鏡頭內控制光圈的機械葉片所形成,如果我們開啟大光圈,則會產生“泡泡型”光斑, 縮小光圈就會出現“菱格紋”光斑,但也並非光圈全開就會有“泡泡型”,要看你的鏡頭光圈夠不夠大,機械葉片能否開到接近圓形,才有機會形成泡泡狀,要不然就會是“菱格紋”或是微微看見邊角的泡泡光斑,而“菱格紋”也有所謂的八角跟六角狀,這就是看你鏡頭機械葉片的片數而定。

  TIPS:但也並非只要是定焦鏡就一定拍不出來,像Canon 50 mm F1.2 L 也能拍出光斑效果,要視每支鏡頭的特性而定。

  、一般型逆光

  當太陽置於模特兒的正後方時,我都把它歸類為一般型逆光。一般逆光分為兩種:“正逆光”和“側逆光”,如果將太陽直接拍入畫面之中,便把它稱為“正逆光”,不將太陽拍入畫面,則稱為“側逆光”。

  拍攝方法

  只要逆著光拍就是了,頂多就是利用“遮光法”測光,而這型別的逆光效果,會容易產生輪廓光及髮絲光,比較困難的地方是,太陽在一天當中的位置有高有低,這些都會影響拍攝的效果,而我們要如何去判斷及選擇我們要的畫面,才是一般型逆光考慮的要點。

  拍攝時機

  當太陽還高掛時,硬是要逆光的話,就必須跪低一點,但有時候低角度的畫面並不是這麼理想,氛圍也比較不好掌控,若是等到斜射光出現的時機再拍,會來得簡單輕易許多。

  “側逆光”,也不是一定把太陽放到側邊,而是不管光線在上下左右哪一側、只要不把太陽拍入照片即可稱之。

  “正逆光”與“側逆光”的運用在於,如果正逆光的反差過大,會導致主體過暗,如果硬要將主體拍得很明亮,又會造成背景完全過曝死白,這時就可以利用“側 逆光”來控制反差避免畫面過曝。另外側逆光也不是需要多執著於要將太陽避開畫面,只是單純希望減少陽光直接照射所產生的亮暗過度反差。

  、白霧化逆光

  逆光下的白霧化現象,也分為兩種不同的呈現狀況,一種是強光下、另一種是弱光下,所拍出來的霧化光斑效果稍有不同。

  拍攝方法

  強光白霧化也跟器材有關,但不是鏡頭本身,而是在於焦段上的差異,因為這型別的逆光,是當光源進入相機時,在鏡頭內繞射的結果,所以當你的焦段越長,讓光在鏡頭內繞射的機率與次數越多,就會更容易產生,這時光圈葉片開啟的程度越大,而且讓光源直射進入鏡頭的效果最好。

  當光源太弱,或是利用室內窗光營造大反差,結果也會被霧化,但弱光下的霧化,是當光線透到反差過大的黑色物體所產生,因此僅有 淡淡白霧,與強光將畫面全面霧化的狀況不太相同。而強光下的白霧化,其實也需要黑色物體來襯底,才會比較明顯,所以可以選擇反差大的背景,或是利用模特兒 的身體來當襯底,都是白霧型逆光運用的技巧。

  拍攝時機

  這型別的逆光跟拍攝的時間沒有什麼關聯,與光質也沒有關係,但光的顏色,會有不同的霧化效果,比如說白光會產生白霧,黃光則是黃霧。

  、日落型逆光

  拍攝時機

  既然都說是日落,那一定就是夕陽時才拍得到。當太陽在完全日落之前,會有一段時間光質比較軟、且呈略帶金黃色的色溫,此時的反差會變得較小,因此拍攝過程也比較好掌控。

  這黃金時間大約會維持1 個小時,出現的時間點與持續時間長短,又會因為季節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拍攝方法

  日落型逆光跟一般逆光拍法一樣,並不會太困難,只是想要拍出好看的日落型逆光,選景與勘景就變得相當重要。在拍攝當天,當黃金時間尚未出現之前就在拍攝地點等待,如此做足了準備與功課,結果才會 如實地呈現出我們心中所想象的畫面。

  當太陽越接近地平線時,色溫會越變越黃,膚色會跟著漸漸暗沉,而這膚色是用任何強大的軟體也都很難處理,此時若還不想收工停止拍攝,那就不用太刻意要把人拍得多明亮,改拍美麗的剪影也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