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學習數學五個簡單實用的小技巧

  小學數學的知識雖然是一些基礎性內容,但是對於孩子來說還是有難度的。如果沒有紮實的基礎,那麼在之後的學習中就會應不暇接,手足無措。所以,要想孩子數學好,首先幫他“紮實基礎”。孩子一定要在小學的數學學習上,掌握學習的方法和技巧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今天小編和大家分享學習數學五個簡單實用的小技巧。

  01重視計算

  數學的計算學習就像語文的識字學習,是最基本的。

  不識字,語文讀不好;計算差,數學同樣學不好。而且計算好,會給孩子數學學習提供很大的幫助。

  家長可以每天讓孩子做2分鐘口算。一開始,2分鐘內能只能做完 20道口算,但之後,你會發現孩子會越來越快,正確率越來越高。

  02重視生活中的數學

  其實數學的學習對生活的影響很大,它能提供很多的幫助。

  例如:

  買東西、計算利率、盈利等等,這些都用到數學。你可以在生活中,有意識的跟孩子提數學問題,讓他解答。很簡單,你帶孩子去買菜,一斤蘋果 5元,買3斤多少錢,給阿姨20元,找回多少錢。

  別小看這些,在小學數學學習中,解決問題佔的分數是最多的,而解決問題無非就是判斷用加減乘除中的哪種來列式解答,這些問題其實就是生活中的問題,孩子在生活中接觸多,自然就會解答。

  03主動預習

  新知識在未講解之前,認真閱讀教材,養成主動預習的習慣,是獲得數學知識的重要手段。因此,培養自學能力,在老師的引導下學會看書,帶著老師精心設計的思考題去預習。

  如自學例題時,要弄清例題講的什麼內容,告訴了哪些條件,求什麼,書上怎麼解答的,為什麼要這樣解答,還有沒有新的解法,解題步驟是怎樣的。

  抓住這些重要問題,動腦思考,步步深入,學會運用已有的知識去獨立探究新的知識。

  有些家長頭疼孩子上課效率很差;這其中很關鍵的原因是沒有做好預習;自然也就做不到有的放矢;

  04思考是數學學習方法的核心

  一些孩子對公式、性質、法則等背的挺熟,但遇到實際問題時,卻又無從下手,不知如何應用所學的知識去解答問題。

  如有這樣一道題讓學生解“把一個長方體的高去掉2釐米後成為一個正方體,他的表面積減少了48平方釐米,這個正方體的體積是多少?”

  孩子對求體積的公式雖記得很熟,但由於該題涉及知識面廣,許多同學理不出解題思路,這需要學生在老師家長的引導下逐漸掌握解題時的思考方法。

  這道題從單位上講,涉及到長度單位、面積單位;從圖形上講,涉及到長方形、正方形、長方體、正方體;

  從圖形變化關係講:長方形→正方形;從思維推理上講:長方體→減少一部分底面是正方形的長方體→減少部分四個面面積相等→求一個面的面積→求出長方形的長***即正方形的一個稜長***→正方體的體積;

  經啟發,孩子分析後,學生根據其思路***可畫出圖形***進行解答。

  有的學生很快解答出來:

  設原長方體的底面長為X,則2X×4=48

  得:X=6***即正方體的稜長***,

  這樣得出正方體的體積為:6×6×6=216***立方厘米***。

  所以說,在學習過程中,老師家長最大的作用是:啟發。

  孩子在老師家長的引導下,去主動思考解題的思路,掌握學習方法!

  05培養閱讀興趣

  假期和一位資深老師聊到孩子數學學習問題,分享一段重點:

  “您孩子數學學習是什麼情況?”老師問。

  “題不難成績還不錯。一遇難題,就好像深入不進去。”提起女兒的數學,我真頭疼。

  “那她平時喜歡讀書嗎?”***這個問題可能很多家長都和我一樣想不明白,閱讀?這不是語文老師的事嗎?跟數學。。。?***

  “不是特別喜歡,但也不是一點不讀。平時喜歡看漫畫之類。”我想了想說。

  “哦,那科普讀物和一些經典名著讀過嗎?”老師接著問。

  “沒有,我認為對學習有用的書她都讀不懂,也不願意讀。”我有些不好意思地回答。

  “是有些問題。”老師頓了頓說,“孩子將來中學要想學好數理化,必須小學得多讀書,特別是有深度有人文素養的好書。多讀好書的孩子思維活躍,視野也開闊,到了高年級就更能顯示出優勢。”

  “我們帶過的數學成績好的同學大多6、7歲就能看書,在小學階段就大量閱讀有深度有人文素養的好書,愛思考,愛看書,這群孩子問問題的深度和廣度有時把我都難倒了。

  而那些成績不怎麼樣的孩子大都對閱讀沒太大興趣。這兩者孩子最簡單的差別就是在審題能力上,不注重閱讀能力的孩子 ,經常會無法理解題意,或者是頻現家長常說的孩子審題不清,粗心大意。

  其實主要問題是出在閱讀理解能力上,這類孩子,老師家長再怎麼輔導,他們的數學成績也不會有太大的提高。”

  聽她這麼一說,我這才更加理解“學生讀書越多,他的思維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躍。”

  閱讀對數學的重要性

  很多家長總覺得閱讀所帶來的改變很緩慢,而考試就在眼前,所以還是覺得不如補課來得直接,效果更顯著。

  其實:閱讀的功效絕不僅僅是豐富文化積澱,提高語文素養,而是幫助孩子點燃思維的火花,拓展視野,深化思維,提高學習力。

  所以,閱讀不僅僅是語文的事情,它對於任何一門學科來說都是首要的。有研究發現,一年級或更早開始大量閱讀的孩子比三年級開始閱讀的孩子在其後的中小學學習,尤其是數理化學習方面潛力更大。

  因為前者在其後的學習生涯中具備了深閱讀能力和習慣,也就是理解能力很強,而後者閱讀時思維很膚淺,理解能力自然很弱。這個現象在初二這個分水嶺年級就表現得很明顯了。

  所以,不要等到中小學遇到困難才沒完沒了地補課“拉一把”,而是要讓孩子4-7歲解決識字問題,6-9歲就能愛看書,9歲後就會大量閱讀、讀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