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音樂教育工作總結範文五篇彙集

  此刻的學生喜歡流行音樂,但不喜歡上音樂課,這固然有學生的心理因素,但音樂課上“教師教和學生學的雙向互動過程”沒能得以實施,則是根本原因。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小學音樂教育工作總結1

  自從教音樂以來,給我最大的感受是:音樂課是學生們最喜歡上的課,他們熱衷於流行歌曲、歌星影星,相反的卻是孩子們對教育部門精心編排的教材中的歌曲卻不屑一顧,更不用說那些讓學生們聽起來枯燥乏味的欣賞曲了。說實話,我們的教材不必須適合每一個地區的學校實用,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們的課堂教學本身也存在許多的問題,這就需要我們做深一步的探討和反思。

  一、課堂音樂教學重點教什麼

  音樂課不單純是唱歌課,但僅唱會歌曲的多,如何唱好歌曲的少。他們在課堂的相當一部分時間裡專學唱歌,長久以來,學生就會感受到音樂課裡的歌不好聽、不夠味,那當然會注意力集中到朗朗上口的流行歌曲裡。

  器樂課也不是單純的技能課,枯燥乏味、機械訓練的多,興趣激發、情感抒發的少。我們的一些教師片面地理解了技能,過於偏重技能,使得我們的中小學音樂課成了音樂基本功訓練課,把音樂當作機械的技能去訓練,把中小學生當作音樂專業的學生來訓練。這樣做,可能在表面上或許在一段時間裡,一部分學生會有一些效果,但卻有可能所以而削弱了絕大部分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和愛好,甚至磨滅。

  實際上這樣的音樂學習與課堂教學,從根本扭曲了音樂作為人類情感藝術、精神火花的本性,也背棄了“國民音樂教育”的初衷,是與音樂教育的基本原理背道而馳的。

  欣賞課並非文學課。有些教師的欣賞課,語言文字解說的多,要學生用心聆聽的少;把自我對音樂的理解傾其所有,非講個清清楚楚不可的多,留給學生去思考、去領悟、用音樂去激發想象的少;用語言表達的多,用情感體驗的少。所以,在一些教師的教學中,語言多,音樂少,全然沒有了音樂的我,也沒有了“音樂作品是要悟的”這個道理了。這樣的結果只會是,學生的音樂作品積累少,對音樂的感悟淺薄,最終是對音樂課沒了熱情。

  二、課堂音樂教學中要掌握好定位

  音樂課以教師為中心的多,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的少。在我們的音樂課裡,很多教師不管學生學得如何,只顧按照已設計好的環節進行教學,而忽視了課堂突發,臨時應變等。學生回答問題順我者表揚、逆我者斥之並不少見……這樣的課堂教學,是一個不平等的教與受的關係,從未把學生作為教育的主體,從來只把學生當成知識的理解器,教師絕對是主宰而非主導,學生是完全被動的。這樣的音樂課學生哪來的情、哪來的興趣也就無從說“我喜歡音樂課”了。

  把教師的意志強加給學生的多,聆聽學生心聲、把握學生心智、願意做深切朋友有少。所以,許多教師挖好一個個的陷阱讓學生一個個往裡跳的事總是很樂意去做的。比如說:“對不對“對”“好聽不好聽”等等。儘管教師自我都覺得剩餘,有時還顯得底氣不足,但總是樂此不疲。

  總之,此刻的音樂課堂仍學我們廣大的音樂教師不斷的時間和反思,才能使我們的音樂教育不斷完善和發展。

  小學音樂教育工作總結2

  有這樣一種設想:以往的音樂測試太過於注重形式,讓一些學生認為,音樂課只要唱好幾首歌,不用學習音樂知識或技能就能取得好成績。所以我想這樣的考試不能使學生充分發揮自我的特長,那麼我們能夠將考試形式變化一下,如果採取不一樣形式、不一樣資料、不一樣方法的音樂測試,將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1、歌曲演唱:利用卡拉OK進行演唱。要求每人選一首最熱愛、最熟悉的歌曲到講臺上頭對全體同學唱。

  2、自由表演:***1***有舞蹈特長的學生可選所學課本中的資料,跳一段舞蹈;

  ***2***自編自演;

  3、聆聽:***1***放樂曲片段,讓學生說出歌曲名稱,並說說自我的心境;

  ***2***邊聽歌曲邊憑感覺打節拍。

  4、器樂:***1***選出幾種打擊樂器,讓若干學生自由組合為歌唱的學生打節奏。

  ***2***學器樂的學生,可單獨演奏樂曲。

  以上不一樣資料、不一樣形式的測試,有力地調動了他們的思維和參與,考出了學生平時真正的本事和水平。這樣學生們不再追究自我分數多少,而是著重自我參與的資料。

  小學音樂教育工作總結3

  今年來農村學校支教,任教那裡一至六年級音樂課。接課後,瞭解到那裡孩子的音樂課情景,原先音樂課基本是教師兼任,實際上課情景不是很樂觀。大部分學生都很少接觸音樂,極少能放聲高歌。果不其然,一開課,我就遇到了難題。

  【案例】

  二年級,共有44名學生。一年級沒有上過音樂課,所以,我只能是把他們當作一年級的孩子來教。我想,學唱歌曲要採用分段分句聽唱法,這樣,學生學起來感覺篇幅

  短小,易記易學。也不要求什麼演唱風格、演唱技巧了,只要能唱出基本曲調就能夠吧。可是當我真正進入課堂,開始上課了,我才發現,情景比我想像的還差。我把每個樂句都要斷開,是一兩小節的來教,孩子們根本張不開嘴,發不出聲音。都是很小很小的嘟噥著跟我學。我採用了各種調動進取性的辦法,鼓勵、表揚,彈琴做基本發聲的音階練習------都不奏效。是在沒辦法了,我只好提示:“大聲點!”緊跟著就有一句像點樣貌的大聲唱,接下來,第二句就又沒音了。孩子們是不喜歡,還是不敢唱?我陷入了困境之中。屢遭挫敗,我感覺真犯愁了。怎樣讓孩子們能發自內心的盡情放聲歌唱呢?

  一天早晨,正好是本村大集,從公交車走下來,猛然聽到一聲清脆喊聲:“媽------等等我啊------”跟著是清脆響亮的哭聲。我尋聲望去,看到二年級的小波,正在追趕他媽媽。媽媽不明白為什麼把他落下了很遠。作為音樂教師的我,對小波這清脆的嗓音很是在意。心想:這才是發自內心的自然童聲啊。當天,正好有二年級的音樂課。看到坐在那裡的小波,我靈機一動,對孩子們說:“同學們,今日教師有個問題想請教大家。”孩子們都睜大好奇的眼睛看著我。我故意頓了頓,說:“如果你跟媽媽出門,媽媽走的快,把你給落下了很遠,你怎樣辦?”一石激起千層浪,孩子們紛紛發表看法。包括那清脆的叫聲,是小波喊出來的。我順勢對大家說:“大家一齊來跟小波學,一二齊-------”孩子們大聲喊著那句“媽------等等我------”“對,我們就要用這樣的聲音來唱歌才最好聽啊。”緊之後,我便指揮演唱《小烏鴉愛媽媽》,成功了!最終聽到了孩子們那發自內心的童真的嗓音,那麼甜美,甜到我的心裡。雖然在以後的教學中,孩子們還是不斷重複老問題,可是我每用這招就基本解決一節課。

  【反思】

  我被孩子們逼出來了一個不是辦法的辦法。這個辦法看起來似乎是有些荒唐,可是細細想來,也有它的道理。一節課,就是一場藝術表演。在這場表演的前前後後,圍繞著教師、學生、學習資料等方面。他們分別扮演著不一樣的主角:教師是導演兼舞美、舞臺的設計者,學生是演員,學習資料是劇本。教師的教學設計,必須為學生服務,為“小演員”們供給一個適合他們表演的良好情境,在這種情境中,孩子們就像進入一個真實的故事裡,在這個故事裡忘情地去展示自我。我的這個辦法就為孩子們供給了一個適合的情境,激發了孩子們內心的自然感受,所以他們就會放鬆地來盡情展示自我的童聲了。憑著這種感覺,孩子們覺得音樂不在是那麼神祕,那麼遙遠,感覺就像說話一樣,在這種自然而然的良好感覺中,孩子們放飛了自我的天真。課堂上,學生的表現、參與、感悟、創造是最重要的,教師的任務就在於能否為學生搭建好一個適合他們的舞臺,這種搭建,有時候僅僅是幾句話,一個情境,一個動作,關鍵是適合孩子。

  “藝術課程一個重要原則,是尊重兒童的自然創造本事。”教師決不能不分時機地把自我認為必要的技能和知識強加給學生,而是要基於兒童自我的動作、聲音和設計開展啟發式的教學活動,是學生的創造力得到自然噴發。兒童會所以感到無比的歡樂,而這種歡樂就是純樸的藝術之美,是師生愉悅享受的過程。

  小學音樂教育工作總結4

  此刻的學生喜歡流行音樂,但不喜歡上音樂課,這固然有學生的心理因素,但音樂課上“教師教和學生學的雙向互動過程”沒能得以實施,則是根本原因。

  首先,課堂音樂教學中的“音樂”含量過低。在中學音樂課上,有些教師將其上成了文學課,語言文字解說的多,提及音樂語言、挖掘藝術情感的少。他們把自我對音樂的理解傾其所有、非講個清清楚楚不可,留給學生去思考、去領悟、用音樂去激發想象的少。如此,全然沒有了音樂的我,也沒有了“音樂作品是要悟的”這個道理了。這樣的教學導致學生的音樂作品積累少,對音樂的感悟淺薄,最終是對音樂課沒了熱情。

  音樂課即唱歌課,但學生僅僅會唱而已,唱得有滋有味的則是鳳毛麟角。他們在課堂裡唱歌如同“老太婆唸經,有口無心”,既不用心,何來之味、又何來之情,更何從談感!音樂課裡的歌不好聽、不夠味,那當然會到課外去找,找他們認為好聽、夠味的歌來唱,還工工整整地把它們抄在精心挑選的小本本里,裝在兜裡,引以為豪。

  音樂課即技能課,枯燥乏味,機械訓練的多,興趣激發、情感抒發的少。我們的一些教師片面地理解了技能,過於偏重技能,使得我們的中小學音樂課成了音樂基本功訓練課,把音樂當作機械的技能去訓練,把中小學生當作音樂專業的學生來訓練。這樣做,可能在表面上或許在一段時間裡,一部分學生會有一些效果,卻削弱了絕大部分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和愛好,甚至是磨滅。這樣的音樂學習與課堂教學,從根本扭曲了音樂作為人類情感藝術、精神火花的本性,也背棄了“國民音樂教育”的初衷,是與音樂教育的基本原理背道而馳的。

  其次,課堂音樂教學中的“教師”定位失衡。音樂課以教師為中心的多,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的少。在我們的音樂課裡,很多教師不是笑臉相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幾乎坐在琴凳上不挪窩、指手劃腳,不管學生學得如何,只顧按照已備的教案、時間表灌之。學生回答問題順我者表揚、逆我者斥之並不少見……這樣的課堂教學,是一個不平等的教與受的關係,從未把學生作為教育的主體,從來只把學生當成知識的理解器,教師絕對是主宰而非主導,學生是完全被動的。這樣的音樂課,學生哪來的情、哪來的興趣?也就無從說“我喜歡音樂課”了。

  教師做夠做足“教”字這篇文章的多,創設良好環境,激發學生主動學習、體驗的功夫不足。我聽過少的音樂課,也看過很多教師的教案,總髮現我們的教師在構思一堂課伊始直到完成教案及教學全過程,他們經常在研究的是我該怎樣做、怎樣教,很少研究學生怎樣來學、怎樣來體驗。一些教案連教師說的每一句話都有了,惟獨沒有“這時學生該幹什麼、此時學生會出現什麼”。他們只想課堂45分鐘我該怎樣安排,卻沒想到作為“教學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雙向互動過程”。音樂學習本身是一個複雜多樣的變體,神經質的資訊輸入不是單一的,應當包括聽覺、視覺、運動覺全方位的。而這種資訊的輸入,如果沒有一個良好的環境,學習者的主動參與、進取體驗,那“學”的過程、“學”的結果就想而知了。

  把教師的意志強加給學生的多,聆聽學生心聲、把握學生心智、願意做深切朋友有少。許多教師挖好一個個的陷阱讓學生一個個往裡跳的事總是很樂意去做的。比如說:“對不對?“對”“好聽不好聽?”等等。儘管教師自我都覺得剩餘,有時還顯得底氣不足,但總是樂此不疲。

  另外,課堂音樂教學中的“教材”定位過高過死。教材是教學之本,依教材上課“沒商量”。我們對“教科書”那種根深蒂固的虔誠,執行起來從不打折扣的那種嚴肅認真態度,一些教師對教材的依戀及所有管理層面上的考核、評估、督查都是以此為據,更加劇了這種不例外。所以,我們什麼時候能做到不再以“教材是教學之本”而以“教學以人為本”,讓每個教師都能根據教學物件的實際情景來接待教學資料***那裡暫且不論我們音樂教師是否都具備這種水平與本事***,才能出現我國自我的真正意義的教學法,才會有中國自我的“奧爾夫”、“柯達伊”。教材資料並非經典,沒勁!我們一些教學資料不受學生歡迎,也無法得到音樂教師的認同。

  在許多人的頭腦裡,一提到審美教育,便自覺不自覺地把教育目的提到德育的“高度”。所以,教材編寫中什麼時候該唱什麼歌,那段時間是什麼節日該安排什麼資料,這兩年在號召學生什麼教材就該有所體現德育都成為必須研究的第一因素。這就使得我們的教材始終離不開正當附庸的臼巢,在強調音樂教化功能的同時,削弱了音樂本身,音樂的本體失落了。

  另外,從音樂學習、情感體驗的角度說,經典音樂亦並非別人去持牌指認就成了,大家去聽了、去唱了,覺得好聽,好美,好感動,就牢記在心了,也自然而然地成了“他”心目中的名歌、名曲了。就像在調查中所反映的“你最喜歡的樂曲”。在三成以上都寫的是《梁祝》,那無疑這《梁祝》就成了我們大家共同的名曲了。如果我們的教材歌***樂***曲,學生不喜歡去唱、去聽,再有偉大教育意義的音樂作品又經過什麼去教他們呢?用什麼來到達我們的教育目的?又怎樣能使學生學習音樂有勁?如此強烈的比較、反差,家長們的“務實”,社會對音樂教育的偏見,還有新聞媒體的導向,足以能把我們的課堂音樂教學擠進可有可無、被人遺忘的角落。

  小學音樂教育工作總結5

  音樂是藝術,而音樂教學更是藝術教學中的藝術。音樂反思性教學則是指運用教育教學的有關理論,對課堂教學的教育理念、教學設計、教學資料、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科學的分析和思考,從中歸納出成敗得失,為不斷優化後續教學供給重要的條件。因為吸取教訓,能更好地促進教學資料的選擇、組合、調整;教學目標的設計、達成;教學策略的合理、優化,才能使課後的反思性真正起到反思、調整、改善後續教學的進取作用,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效能,不斷提高學生的音樂感受力和音樂審美本事。所以每學期對自我的一次教學反思是很有必要的。那麼,音樂教學應當從那些方面進行反思,反思後又該如何提高自我的教學本事呢

  一、把握學生心理特徵,從而對課堂紀律進行調控。

  情景:在低年級的音樂課堂上,前幾十分鐘,同學們的配合還是相當不錯,可是很快課堂就出現難以收拾的“熱鬧”。

  反思:本學期,我主要是從事低年級的教學。記得在第一節音樂課的時候,因為我並沒有很好了解6-8歲兒童的心理特徵,在上課前15分鐘還沒有進入主題,使課堂出現鬧哄哄的情景,當時我只會發脾氣,所以最終使得學生和教師也出現比較僵的情景。這樣一來,學生對教師的好感也消失,同時也影響到教師的教學質量。之後我查閱了相關書籍,明白6-8歲兒童的心理特徵,他們都是集中力時間比較短,所以必須把握好課堂的前15分鐘,提高課堂的效率。為此我對自我的教學安排做了相關的調整,我通常把師生問候,練聲及複習前一首曲目的時間把握在前5分鐘。經過簡短的匯入然後直奔主題,這樣一來學生能很好掌握本節課的重點及難點知識。而匯入的方式也必須引起學生的興趣,對於低年級的學生,他們對於動畫視訊匯入,故事匯入或者聊天的方式匯入都是相當感興趣。所以說,把握好學生的心理特徵,課堂的效率已經能夠提高一半。

  二、用先唱歌后識譜的方法強化聽覺。

  情景:學生們對於唱譜從來不感興趣,反而感覺到乏味。剛開始我對這情景並沒有摸著頭腦,還以為是他們偷懶。

  反思:音樂學習的各個方面都涉及到聽覺的作用,審美主體對於音樂的各種聽覺感受本事,是審美本事的基礎。所以先唱歌、後識譜與先識譜、後唱歌在教學目的上並不矛盾。而在傳統的教學方式是先識譜、後唱歌,通常情景下,針對有必須識譜本事的學生,使用這種教學方式,可起到良好的效果。可是我卻發現,其實很多同學對簡譜並沒有瞭解,如果採取先識譜後唱歌的方式進行學習,不但學生沒有對該曲目起到興趣,也把課堂前15分鐘的寶貴時間也白白浪費掉。對此我作出以下的改善,在教唱新歌前我首先讓學生欣賞,以聽領先。並讓學生和著音樂做簡單的律動,使學生對音樂有了聽覺上的印象,為下一步學好歌曲作好鋪墊。然後讓學生欣賞歌曲、感受音樂,從而激發起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再經過讓學生唱歌,在不知不覺中解決了歌譜中的難點,使學生在識譜時降低難度,讓學生感覺識譜並不太難,從而增強其自信心,加深對音樂的熱愛。

  三、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主本事。

  情景:只是我一味地在講,根本沒有留意到學生究竟明白了沒有。

  反思:音樂教學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資料,必須捨棄一切單調、枯燥、令學生感到厭煩的資料和模式,使受教育者在良好的心態、簡便的氣氛和愉快的環境中潛移默化地理解教育。教師應當更新觀念,在教學中做到以學生為主體。為此,教師如何更新觀念,轉變思路顯得尤其重要,這樣教師必須提高自身的提問方式,經過何種有效的途徑來使學生經過自我動腦想出答案。比如:音樂課本經常出現的創編歌詞,這是一個很好鍛鍊學生自主本事的練習。它要求學生經過本身的歌詞,再經過自我的思考,去再出別的有意思的歌詞套到歌曲裡面。每當學生們唱起自我編創的歌詞,也顯得異常興奮。所以在音樂課上,教師應當不斷創造更大的空間讓學生們自主發揮。

  四、讓樂器和舞蹈走進課堂。

  情景:每逢課上接觸到樂器或者舞蹈,學生們都十分感興趣,但卻是老跟不上節奏。

  反思:樂器和舞蹈在課堂的恰當運用,是能夠把課堂的氣氛變得最活躍。並且樂器和舞蹈是很好地培訓學生的節奏感。對於剛剛接觸接觸音樂的同學,他們會覺得學習節奏是一大難點,如果只是簡簡單單叫他們跟著教師來拍掌,這樣枯燥的學習是很難調動學生的進取性。所以在某些節奏性強的歌曲中,我會嘗試多用樂器來在輔導,先讓學生跟著我有嘴和手同時打節奏,並強調嘴和手要一致。然後我再作樂器示範,,最終每組學生中挑選幾位出來表演。經過他們的表演和我的引導,下頭的學生很清晰看到臺上哪位學生打的是正確,那些是錯誤的。反覆地練習多幾遍,學生便很快把節奏和樂器配合起來。並且這樣學習節奏,會讓他們感到趣味性增強了,學習起來就變得簡單。而在某些民族歌曲的學習中,我就會簡單介紹該民族的舞蹈手型或腳位,也上按照樂器的方式進行,這樣學生就很容易跟著歌曲跳動起來。

  所以“他山之石,能夠攻玉。”自我反思,都是建立在自身的基礎上。而許多事情都是旁觀者清,所以應當多觀摩其他教師的課,學習他們的教學理念,教學模式,管理班團體的本事等等。並反思自我如果這課是自我上,又將會是如何,有什麼相同與不一樣。這是幫忙自我在教學道路成長的一種肥料。在這學期裡,我收穫了很多。音樂課上並不是簡單的彈,唱,跳。它想一個工程,先要規劃好如何去建造,然後去架一個框架,再從每個細節去著手,這樣才能夠使得它變得牢固。作為一名小學教師,職責重大,要善於經常總結經驗與不足,認真上好每一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