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言逆耳利於行隨筆

  忠言雖逆耳,卻能幫助我們走向成功的道路。下面是小編精心為您整理的,希望您喜歡!

  篇一

  我們每個人都愛聽好聽話,但是人生道路不可能事事都一帆風順。如果我們一直伴著好聽話成長,一直執迷不悟地沉醉於自己所謂的一點點成績,那麼我們就永遠不可能成長。成長的道路上,一定會有人在我們的耳邊說著不好聽的話,說著令我們難堪的話,或長輩,或兄弟姐妹,或朋友。我們也許會生氣,也許會厭惡,但是這些不那麼好聽的話卻能激勵我們進步,教導我們成長,這就是——忠言逆耳利於行。

  唐代的名臣魏徵經常向唐太宗進諫,甚至有時當面指出唐太宗的不足,弄得唐太宗經常下不來臺,甚至揚言要殺掉魏徵。但是就是這樣的忠臣,這樣逆耳的話語,卻時時刻刻提醒著唐太宗,勉勵著唐太宗。魏徵的《諫太宗十思疏》,唐太宗每天早上朗讀它一遍,因為它無時無刻不督促著唐太宗為民造福,做一個明君。這是忠言逆耳利於行的正面例子。反之,歷史上也一定有反面例子。比如比干勸商紂王不能橫徵暴斂反被剖心,伍子胥勸吳王殺掉勾踐夫婦不成反被殺害。所以忠言不是對所有人都能產生積極影響,有的人一點就通,能夠虛心接受別人的意見,有的人卻夜郎自大,至死不悟。

  但是現代社會和古代不同,我們更應該仔細聆聽逆耳忠言,更加需要接受逆耳忠言。對待逆耳的話,我們應該保持一個清醒的頭腦,一個冷靜的心理,不讓自己產生誤解,也不讓自己消極。我有一位朋友,她很直率,很坦誠,而且十分明白事理。但是正是因為她的直率、坦誠有時也會很令我難堪,會讓我下不來臺。我剛開始會很不解,很迷惑,甚至會不耐煩。但是仔細想想,她所說的並不那麼好聽的話卻一直對我有益,一直慢慢地滲透著我。我終於知道,那些只會對自己說好話的朋友,是損友,會讓自己沾沾自喜從而一點一點退步;然後一直指出自己不足的朋友,讓自己慢慢進步的朋友才是真正的益友。

  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但願這句傳頌千古的至理名言能夠就這樣傳頌、弘揚下去,經久不衰,歷久彌新。

  篇二

  家的基本是一個有三人組成的小世界,家中有爸爸、媽媽和我,在家中,還有許多大大小小的事:爭著洗碗,爭著看電視,爭著掃地……而今天我要寫的是買東西的事——買榨汁機。

  有一天,我和爸爸去超市買東西,一進超市,就看見許多大大小小五顏六色的物品,我們慢慢地走進超市,看見一臺小巧而精緻的打榨汁機,好像一塊金子吸引著我們的眼球,我和爸爸心動了起來,俗話說得好:心動不如行動,我們馬上回家帶錢買這個人見人愛、花見花開的榨汁機當我們回到家時,媽媽過來問我們要去幹什麼,我興高采烈地對媽媽說我們要去買榨汁機,媽媽聽後生氣地說:“買榨汁機幹什麼你們不可能經常用到的,一個用得少的物品,買了太浪費錢了”,我不屑一顧地說:“老媽,你是不是太小氣了,一個榨汁機都捨不得買。”爸爸也說:“買榨汁機有很多好處,比如:我們想喝果汁不用去買有糖精的那一種,也可以買回來的水果吃不完打成果汁喝,那真是方便啊!”媽媽面對我和爸爸的一唱一和,最終妥協了。

  最後我和爸爸把榨汁機買回家了。

  剛買回來時,我和爸爸對榨汁機可感興趣了,一有空就用榨汁機做果汁給全家人喝。一開始,一人一杯搶著喝,過了幾天,一人一杯也喝不完了,爸爸說:“我半杯就夠了。”媽媽說:“我只要一杯的四分之一。”在後來,就只有我一人喝了。慢慢地,我也不喝了。榨汁機就變成了“下崗工人”了。

  看著擺在一邊閒置的榨汁機,我才明白媽媽為什麼當初反對我和爸爸買榨汁機了。

  此時,我才明白什麼叫“忠言逆耳利於行”了,想到這些常告誡自己要多聽取長輩的意見,他們閱歷比我們豐富。

  篇三

  在人的生命中總是有那麼多關心,父母的關心,同學的關心,老師的關心……

  記得小時候,我上小學二年級。一次放學回家後,一聲不吭地到房間去看電視,作業也沒有寫。我正看得津津有味呢,這時,媽媽回來了,親切地摸著我的頭說:“晨晨,趕緊別看電視了,看電視對眼睛不好。”我沒有吭聲。這時,媽媽又苦口婆心道:“孩子,要不你去遊樂場玩玩吧,難道你沒有看到那些戴眼鏡的人工作是那麼難,而且工作也不方便。”我不禁嘀咕說:“那還早呢!”媽媽又說:“你要從小做起啊。”我有點不耐煩了,心想:媽媽真是的,連電視都不讓我看。便猛地關掉了電視,跑了出去,到了吃飯的時間才回來,渾然不知在這期間媽媽已找了我不知多少會,媽媽問我去哪了,我也不理不睬。

  想到這我真後悔沒有聽媽媽的話,現在我已經戴上了眼鏡。果不其然,我真的感覺做什麼事都不方便了—洗臉要拿掉眼鏡,洗澡要拿掉眼鏡,睡覺也要拿掉眼鏡……真後悔,可惜世界上沒有後悔藥賣啊!

  不光如此,我有一次也和爸爸發過脾氣。

  時我嘴饞,想吃油炸食品,爸爸不讓我買,我當時就大發脾氣,一直不理他。偶然一次讓我看清油炸食品的危害性,一條浙江新聞某地某人被油炸食品吃死了,這是,我覺得對不起爸爸。

  我終於明白了這樣一句話“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