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節氣吃什麼水果養生

  秋分時節的天氣非常乾燥,人們除了要多喝水,甘酸水果是補充水分、預防秋燥的首選。那麼秋分吃什麼水果好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秋分節氣12種養生水果,希望對你有幫助。

  秋分節氣12種養生水果

  1、梨

  雪梨是寒性水果,有潤燥降火之功效。秋燥之時,吃梨是上佳之選。梨素有“百果之宗”的美譽。秋季氣候乾燥,人們常感口鼻乾燥、面板瘙癢,容易產生乾咳少痰等不適,此時每天吃一兩個梨則可以有效緩解秋燥,有益身體健康。

  生吃梨有助於緩解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所出現的咽乾、癢、痛、聲音嘶啞,以及便祕、尿赤等症狀。梨可以榨成梨汁,或加入冰糖、川貝、陳皮、枸杞等煮熟飲用,對口鼻乾燥、喉炎乾澀、體質火旺者具有補充津液、潤肺滋陰潤燥的功效。

  2、甘蔗

  甘蔗性有清熱潤燥,生津止渴,解毒透疹的功效,秋季陰虛肺燥導致咳嗽,吃點甘蔗最適合不過。甘蔗漿汁甜美,為果中佳品,據分析,甘蔗的果汁約佔70%,其中糖含量可達17%,因而有“糖水倉庫”之譽,其所含的糖大部分是蔗糖,其次是葡萄糖和果糖。

  除含糖外,還含有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礦物質及多種維生素,同時還含有多種氨基酸、有機酸等,多達30餘種。這些物質除給人以甜美的享受外,還可增加人體能量及熱量。近來研究發現,甘蔗渣中的多糖類還有抑制癌細胞和肉瘤的作用。

  3、鮮棗

  秋天是一年中最佳的吃棗季節。鮮棗富含讓膚色紅潤的鐵,還含有非常多的維生素C,而維生素C是對抗自由基、對抗衰老的最好武器,可以還原黑色素及抑制黑色素產生、淡化斑點及色素沉著,還可以改善面板色澤。

  大棗具有寧心安神、益智健腦、增強食慾、除腥祛味,提高免疫力的作用,亦可防治高血壓、骨質疏鬆和貧血,是老年人秋季的補養佳品。

  4、葡萄

  葡萄其色美、氣香,鮮食酸甜可口,開胃消食,是人們很喜愛的一種水果,同時葡萄從表皮、果肉到種子,蘊含滿滿的養分,不僅含有大量的葡萄糖、果糖外,還包含氨基酸、維生素C、鈣、鐵等多種營養物質,其中多種多酚類化合物,如原花青素、花青素等更具有極佳的抗氧化,比維生素C高出18倍,保護人體不受自由基侵襲造成老化、維持肌膚彈性,修復紫外線傷害。

  但需要注意的是,吃葡萄後不宜立即喝水,否則容易引發腹瀉。此外,糖尿病人應忌吃葡萄。

  5、荸薺

  荸薺又叫馬蹄,有“地下雪梨”的美譽。荸薺性味甘寒,有清肺利咽、化溼祛痰等功效,對預防秋燥咳嗽、咽喉不適、口乾欲飲等症有一定效果。除了生吃外,也可煮、炒、燒、煨。但荸薺不易消化,脾胃虛寒、消化功能較差者及兒童、老人不宜多吃。

  生吃前一定要去皮或洗淨。因為荸薺生長於水田,皮上會聚集有毒的生物排洩物和化學物質,還可能有寄生蟲。

  6、檸檬

  中醫認為,檸檬味酸、微甘,性微寒,入肺、胃經。而營養學認為,檸檬含糖類、檸檬酸、蘋果酸、枸櫞酸、橙皮苷、柚皮苷、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C、煙酸、鈣、磷、鐵等。檸檬可清熱解暑、生津止渴、化痰止咳。

  需要注意的是,檸檬因太酸而不適合直接食用,可以用來配菜、榨汁。胃潰瘍、胃酸分泌過多,患有齲齒者和糖尿病患者慎食。

  7、山楂

  山楂裡因含三萜類烯酸和黃酮類,也被稱為降低血壓和膽固醇的“小能手”。中醫認為,山楂味酸甘、性微溫,能消食健胃、行氣活血、止痢降壓。生山楂還有消除體內脂肪、減少脂肪吸收的功效,減肥的人可以多吃。

  長期吃生山楂可形成胃結石,增加發生胃潰瘍、胃出血甚至胃穿孔的風險。因此建議,最好將山楂煮熟或泡茶吃。

  8、石榴

  石榴不僅美味,營養也非常豐富。石榴富含的水溶性膳食纖維在人體消化道中不會被酶分解,既可以防止便祕,又能緩解腹瀉。吃石榴不吐子可雙向調節胃腸功能、助消化。石榴籽富含大量維生素C、多酚類物質,這些物質有延緩衰老的作用。

  不過,石榴雖好,卻不能過多食用,否則可能引發急性直腸炎、損傷牙齒,吃後趕快漱口,部分人群還應忌食石榴。

  9、板栗

  中醫認為,板栗是“腎之果”,補腎養胃的效果非常好。現代營養學分析,板栗中含有大量的澱粉和糖,同時還含有一些蛋白質、脂肪和各種維生素,有“千果之王”的美譽。

  板栗的吃法可謂五花八門,北方人愛吃糖炒板栗,而南方人喜愛生吃板栗。再好的東西也要適量的吃,板栗亦如此。板栗澱粉含量很高,消化功能不好的老人和小孩最好少吃。板栗涼了之後澱粉會老化,更不容易吸收,因此吃板栗要儘量趁熱。

  10、柚子

  柚子不但營養價值高,而且還具有健胃、潤肺、補血、清腸、利便等功效,可促進傷口癒合,對敗血症等有良好的輔助療效。此外,由於柚子含有生理活性物質皮甙,所以可降低血液的黏稠度,減少血栓的形成,故而對腦血管疾病,如腦血栓、中風等也有較好的預防作用。而鮮柚肉由於含有類似胰島素的成分,更是糖尿病患者的理想食品。

  祖國醫學也認為,柚子味甘酸、性寒,具有理氣化痰、潤肺清腸、補血健脾等功效,能治食少、口淡、消化不良等症,能幫助消化、除痰止渴、理氣散結。

  11、柿子

  秋季是柿子成熟的季節,作為應季水果,柿子非常適合在秋季食用。而且在柿子中還含有極為豐富的維生素A、c和鞣酸,能夠起到降壓止血、清熱滑腸、潤肺生津等功效。

  但由於在柿子中含有大量的柿膠酚和果膠,進入人體後會與胃酸相遇會凝整合纖維性團塊,從而導致出現胃脘疼痛、消化不良等情況。所以在吃柿子的時候千萬不要空腹,並且也不要與螃蟹、山芋等食物一塊食用。

  12、柑橘

  柑橘含有豐富的檸檬酸、維生素以及鈣、磷、鎂、鈉等人體必需的元素。它具有生津止咳的作用,用於胃腸燥熱之症;有和胃利尿的功效,用於腹部不適、小便不利等症;有潤肺化痰的作用,適於肺熱咳嗽之症。

  柑橘性溫、味甘,有開胃理氣、止渴潤肺之功效。不過,陰虛火旺體質者多食會出現口舌生瘡、咽乾喉痛等上火症狀。

  秋分養生要注意什麼

  1、飲食滋潤防秋燥

  在飲食攝養上,因秋屬肺金,酸味收斂補肺,辛味發散瀉肺,所以秋日宜收不宜散,要儘量少食蔥、姜等辛味之品,適當多食酸味甘潤的果蔬。同時秋燥津液易傷,引起咽、鼻、脣乾燥及乾咳、聲嘶、面板乾裂、大便燥結等燥症,宜多選用甘寒滋潤之品,如百合、銀耳、淮山、秋梨、藕、柿子、芝麻、鴨肉等,以潤肺生津、養陰清燥。廣東民間歷來秋日最多潤養的湯水,此時正是大有所用,如青蘿蔔陳皮鴨湯、玉竹百合豬瘦肉湯、木瓜粟米花生生魚湯、沙田柚花豬肝湯、無花果白鯽湯、霸王花蜜棗豬月展湯等都是家庭養生之品。

  2、進補切不可亂補

  根據中醫“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現在已經進入秋季進補的季節,但秋季進補也不可亂補,應注意五大禁忌。首先,忌無病進補。無病進補,既增加開支,又害自身。比如:服用魚肝油過量可能引起中毒,長期服用葡萄糖還會引起發胖。此外,血液中膽固醇增多,還易誘發心血管疾病;其次,忌慕名進補。一些市民盲目認為價格越高的藥物,就越能補益身體,但事實上,過量濫用滋補品反而可能會導致過度興奮、煩躁激動、血壓升高,甚至引起鼻孔流血等。

  3、選擇輕鬆平緩的運動

  秋季養生,應以“收”為主。運動宜選擇輕鬆平緩、活動量不大的專案。還可適當進行一些耐寒鍛鍊和有氧運動,比如:登山、步行、打太極拳、騎自行車、跳舞等。適當的冷水鍛鍊對預防傷風感冒、流鼻涕、支氣管炎也有一定效果。因此,平時可用冷水洗臉、洗腳、浴鼻,身體健壯的人還可洗冷水浴等。

  4、注意預防風寒

  秋季早晚溫差大,應根據天氣變化和每個人的體質情況,及時增減衣物,預防風寒。但也不必過早“多穿衣”,應注意耐寒鍛鍊,也就是常說的“秋凍”。如果想收到良好的健身效果,不要穿著單衣去戶外活動,應根據戶外氣溫變化,增減衣物。鍛鍊時,不宜一下子脫得太多,應等到身體發熱後,才可脫下。鍛鍊後,切忌穿著汗溼的衣服在冷風中逗留,以防身體著涼。

  5、頤養精神

  在精神養生方面,要看到秋季氣候漸轉幹燥,日照減少,氣溫漸降,人們的情緒未免有些垂暮之感,故有“秋風秋雨愁煞人”之言。所以這時,人們應保持神志安寧,減緩秋肅殺之氣對人體的影響,收斂神氣,以適應秋天容平之氣。同時精神情緒上要看到積極的一面,那就是金秋季節時,天高氣爽,是開展各種運動鍛鍊的好時機,登山、慢跑、散步、打球、游泳、洗冷水浴;或練五禽戲,打太極拳、做八段錦、練健身操等。在進行“動功”鍛鍊的同時,可配合“靜功”,如六字訣默唸呼氣練功法、內氣功、意守功等,動靜結合,動則強身,靜則養身,則可達到心身康泰之功效。

  6、早睡早起

  要養成早睡早起的好習慣。哪怕比以往早10分鐘,也是進步。尤其是女性朋友,更要注意早睡早起。夜愈深,寒氣愈重,寒氣很容易入侵體內,給以後腰腿疼痛埋下隱患,還會導致咳嗽等疾病。秋日清晨氣溫低,應根據戶外的氣溫變化增減衣服。在鍛鍊時不宜一下子脫得太多,應等身體發熱後,方可脫下外衣。尤其是老年人外出運動更要注意早晚溫差,以免受涼。

  秋分養生小常識

  1、防秋“燥”,護陰津

  秋季是由熱轉涼,陽消陰長的過渡階段。《黃帝內經》說:“秋冬養陰”,即指在秋冬兩季應當收養陰氣,以適應自然界陰氣漸長的規律,併為來年陽氣的生髮打好基礎。“燥”為秋季的主氣,故稱“秋燥”。燥氣傷人,以耗傷津液為主,津液既耗,則必見一派“燥象”。

  2、調養起居

  調養從清晨開始。秋季氣候乾燥,但清晨卻多是天高氣爽,空氣清新,一日當中為舒適的時候。早睡早起是好習慣,利於收斂神氣,使肺不受秋燥的損害,保持充沛的活力。此外,據有關專家對腦血栓等缺血性疾病發病時間進行的調查研究發現,此類疾病在秋季發病率較高,而發病時間多在長時間睡眠的後期。秋季的適當早起,可縮短或減少血栓形成的機會,這對於預防腦血栓發病也是有一定意義的秋季晝熱夜涼溫差較大,應隨時增減衣服,以防止秋涼感冒。

  3、調氣養生

  秋冬季寒風蕭瑟,多少使人觸景生情,尤其年老之人,垂暮之感使得情緒低落。憂鬱、煩躁的情緒變化會對身體的健康產生不少的影響。

  擺脫氣候帶來的情緒變換,應該調整好自身的精神狀態,振作精神,調整狀態,時刻保持樂觀向上的心態。

  4、靜情緒

  秋天自然界的蕭瑟,使人容易觸景生情,尤其是對於老年人來說,更易在他們心中引起蕭條、淒涼、垂暮之感,勾起憂鬱的心緒。此時情緒調養應保持安寧平靜,以緩和秋天的肅殺之氣對人心理上的影響。

  精神調節順應秋氣的特性,保持寧而不躁,斂而不洩,清而不濁,神氣內斂,做到清靜養神,排除雜念,達到心境寧靜之狀態。秋分過後適逢重陽時節,此時秋高氣爽,不宜閉戶家中,建議外出遊玩,登高遠眺,飽覽風景,可使人心曠神怡,愁悶全消。

  5、早起早睡

  秋天容易感到睏乏,每到週末的時候,不少人可能會選擇睡懶覺,但專家認為,秋天更應該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中醫認為,天人相應也是養生的一種方法。所謂天人相應也就是人與天地相順應,最有效的順應自然的養生方法就是隨四季的變化而調整作息規律了。

  6、適度飲水

  秋季應多喝開水、淡茶等,以養陰潤燥,彌補身體損失的津液,尤其應定時、主動多喝白開水,即使不渴也要喝。喝水時,要少量頻飲,而不要一口氣喝得太多。研究發現,此法既可使人體津液得以補償,對內臟也沒有損害。而一次大量飲水,反而會損傷腸胃功能,導致消化吸收紊亂。

  7、吃蜜少姜

  白天喝點淡鹽水,晚上則喝點蜜水,既是補充人體水分的好方法,又是秋季養生、抗拒衰老的飲食良方,同時還可以防止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祕。蜂蜜具有強健體魄、提高智力、增加血紅蛋白、改善心肌等作用,在秋天經常服用蜂蜜,不僅有利於這些疾病的康復,而且還可以防止“秋燥”對於人體的傷害,起到潤肺、養肺的作用。

  8、調節飲食

  民以食為天,飲食調理對身體的保健功效同樣不可忽視。遵循季節變換的規律,科學進食,由內而外地調養,這就是食療功效。面板與口角乾燥、口舌生瘡、咳嗽、毛髮脫落等現象,這些現象常被稱為“秋燥”現象。當出現此種狀況時,可適當選服些滋陰潤肺的補品或藥粥。如沙蔘、百合、銀耳、芝麻加粳米、冰糖適量煮粥,早晚服食,潤肺生津,養陰清燥。時刻多補充水分及水溶性維生素B和C多吃水果與綠葉蔬菜;不要過量吃瓜果,因為容易壞肚又損傷脾胃;少用蔥、姜、蒜、韭菜、辣椒等的溫燥熱食物,以防溫病熱症。

  9、加強運動

  秋天人們可以參加一些輕鬆平緩、活動量小的運動。這樣既不會因出汗多損耗元氣,又可以舒展筋骨,提高身體素質。鍛鍊還能增強體質,增進機體的耐寒抗病能力,提高心血管系統的功能,增加大腦皮層的靈活性,保持清醒的頭腦和旺盛的精力。鍛鍊後胃液分泌加多,腸胃蠕動增快,可以提高消化和吸收功能。像慢跑、做操、打太極拳、散步、登山、打乒乓球、羽毛球等都是適合秋季的運動,您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

  10、多晒太陽

  人體在補充充足的陽光之後是可以抑制褪黑色素的分泌的,然而,當秋季來臨的時候,陽光的照射便不再想夏天那樣的強烈,雨天也會漸漸的增多,這個時候人體的褪黑色素就會增多,從而就會一直甲狀腺素與腎上腺素的分泌,會讓人感覺到心情低落。

  所以,適當的多晒太陽可以讓人心情變得開闊,顯得更精神。如果是在陰雨天,可以將屋內的照明設施開啟,同樣可以提高人的興奮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