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培訓班的創業之路

  創業投資的退出環節是整個創業資本市場正常運轉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只有創業資本能正常地從投資的專案中退出並獲得高額利潤,才能吸引更多的資本進入創業資本市場。下面小編就為大家解開,希望能幫到你。

  篇一

  她們,在汗水中成長;她們,在運動中綻放。事實上,中國的女性退役運動員選擇轉型創業已經不再是新鮮事。創業之路比徐莎想象的要艱難,從找場地到辦資質,從培養學員到留住學員,徐莎深深體會到了創業的艱辛,連續兩年虧本經營直到第三年才開始盈利。 “蹬地挺髖,挺胸帶臂……”自退役創業辦中考體育培訓班,這句話就成了劉雪工作中說的最多的一句。2014年底退役後,練了十多年標槍的劉雪踏上了一條自己從未想過的創業之路。

  “當開始創業時,不再像退役前一切都有教練指導,完全需要自己去摸索。這一切似乎是截然相反的,但我更加明白當運動員和創業都需要一顆不怕吃苦的恆心。”劉雪說。

  事實上,中國的女性退役運動員選擇轉型創業已經不再是新鮮事。

  奧運冠軍鄧亞萍在退役之後曾輾轉於海外名校留學生、體育官員、媒體人等各種身份。目前,她的身份是鄧亞萍體育產業投資基金創始人。

  “女性運動員和女性創業者都要具有執著和忍耐的精神,能吃苦、能堅持是女性運動員創業的優勢。”在鄧亞萍看來,創業很難,堅持下來更難,而作為女性尤其是女性運動員,具備了這樣一種精神。

  今年30歲的徐莎,在退役後的第三年選擇了創業開武館。

  創業之路比徐莎想象的要艱難,從找場地到辦資質,從培養學員到留住學員,徐莎深深體會到了創業的艱辛,連續兩年虧本經營直到第三年才開始盈利。

  “作為當地第一個個人註冊的體育俱樂部,有很多不懂的地方和政策執行難題,自己就像是個‘探路人’。”徐莎說,每遇到困難,她總是想著辦法總比困難多,才一步步堅持走到了今天。

  “中國女性有著堅韌的特質和柔軟的力量。”中國女子職業高爾夫球巡迴賽執行董事、被稱為“中國高爾夫教母”的李紅坦言,自己很感恩苦難的洗禮。從2004年走到今天,正是她用多年時間的堅持推動了中國女子高爾夫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其中的艱辛可以想見。

  “作為女性,在創業的時候更應當去思考能為百姓、為社會帶來什麼,然後才是商業價值。”李紅認為,退役創業是女性運動員的另一個人生階段。在這個階段,要用女性特有的耐心、細心去專心做好一件事情,設定好自己的目標,才能達成目標。

  “女運動員吃了更多苦之後,韌勁可能比男運動員更強。而職業運動員本身已經具備了體育精神,站在人生的第二個起點,更要具備冠軍精神和樂觀精神。”從乒乓球七次世界冠軍到北京大學教育管理專業博士的“華麗轉身”,劉偉給了女性退役運動員創業者三條建議。

  “一是當運動員生活結束,要明確自己想要什麼;二是不怕將人生歸零,只有歸零才能真正重新開始;三是不忘初心,一旦從零開始上升到一定高度的時候,更需要沿著自己的初心走下去。”劉偉說。

  2016年,徐莎參加了由國家體育總局人事司主辦的2016年“繁星計劃――運動員就業創業成果展示活動”,在那裡跟很多退役運動員創業者進行了交流和學習,也談到了共同面對的一些創業難題。

  作為教育管理專業的博士,劉偉認為,需要給女性退役運動員增加一些培訓,因為她們往往是在某一個專業方面有所特長,但並不一定真正瞭解體育產業是什麼。真正的轉型不僅要不怕歸零,還要不斷學習和增長自己的知識,才能適應市場。

  作為女性退役運動員創業者的代表,鄧亞萍則希望通過設立體育基金,給予貸款、稅收優惠政策等方式,鼓勵女性退役運動員創業,並提供一些創業技能培訓和交流平臺,讓更多女性退役運動員的創業能夠實現和更好的落地。

  篇二

  她叫何琳,是一名大學生自主創業者。她是吉安思達特英語培訓機構的創辦者和經營者,這一機構從最初的無人問津到如今的小有名氣,與她的努力拼搏是分不開的。在創業的過程中,何琳有著怎樣的歷程?有著怎樣的體會與收穫?近日,記者在何琳的工作地點採訪了她,帶領大家更多地瞭解這位只管攀登不問高的創業者。

  不言放棄的學習之路

  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這句話用在何琳身上再合適不過了。無論是在學生時代,還是在參加工作後,她都能保持一份主動學習、積極進取的心態。談到自己的學生時代,何琳說,由於從小家境貧寒,家裡對她的學雜費都難以負擔,她能完成學業的很大部分應該感謝老師同學的幫助。因此,她比一般學生更加珍惜讀書的機會。由於自身學習成績拔尖,老師時常會推薦何琳去參加一些比賽,她曾經就獲得過全國中學生說明文寫作大賽的一等獎。憑藉著自己的努力與堅持,她最終考上了湘潭大學。出於對數學成績的濃厚興趣,她選擇了大多數女生都較為感冒的機械製造專業。大學畢業,學校把她分配到海南三亞做文職工作。 但是對於何琳來說,這卻並不是她想要的。一方面由於父親不希望女兒離家太遠;另一方面她自己想做一份更具有挑戰性的工作,於是她放棄了去海南的機會。

  1998年,何琳來到了深圳。由於自己的電腦設計思維不夠開闊,再加上學校教學相對落後,導致何琳在找工作時多次碰壁。“既然選擇了這裡,就算再難我也要堅持下去。”何琳對記者說,“可能是由於自己專業知識還算紮實、找工作態度誠懇的原因,我最終被盛淵科技集團聘用。”在這裡,何琳主要從事電腦製圖工作,由於表現優秀,上司也器重,她在公司逐漸穩定下來。“在公司我所接觸的很多同事、上司品質都很高,他們不僅工作能力強,而且有很好的敬業精神,這讓我深受影響。我在這個環境 下成長很快,學到了很多做事的方式方法。”何琳說。

  不畏艱辛的創業之路

  為了愛情,為了家庭,她放棄了深圳那份打拼多年的在當時算得上高薪的工作,來到了吉安。“當時的想法很單純,為了自己的家庭也顧不了那麼多。”何琳說。一切從零開始,自己從一開始就做好了艱苦創業的心裡準備。

  她希望通過發揮自己在學校和工作上所學的東西來進行創業,2005年,她在特殊學校租了教室開辦了志誠電腦設計培訓學校。為了招到學生,她自己去貼廣告、擺攤點;為了節省成本,她既要當老師,又要做電腦維修員。回憶起這段剛開始創業的日子,何琳感慨不已。回到吉安,丈夫後來又外出工作,各個方面的事情都得自己一手操辦,其中的艱辛可想而知。

  2007年,何琳在吉安成立了思達特英語培訓機構。那時井岡山報、吉安晚報都曾經報道過,思達特英語,是一種不用死記硬背的獨特學習方法。在創辦初期,由於知名度不高,很多家庭都對此表示質疑。再加上有孕在身,一邊要照顧好身體,一邊又要操心事業,其間的辛苦只有自己知道。

  “我當時就告訴自己困難只是一時的,一定會有柳暗花明的那天,一定要堅持下去。”何琳說,自己英語本身不錯,再憑藉著在深圳工作時與外國人打交道所建立起的口語優勢,她的教學使學生成績有了明顯的進步,因此也在行業中樹立了不錯的口碑,生源也逐漸多了起來。如今,她的培訓機構從一個點發展到兩個點,老師數量從她一人發展到六人。對於未來,何琳有著美好的憧憬。她說,希望培訓機構的規模越來越大,在吉安各縣市都有分點,造福學生與家長。她的教學方式方法,越來越受家長孩子的喜歡。

  當記者說道,很多當代大學生和你一樣都有自主創業的想法時,何琳說:“好好地做一件事,無論是在精神還是物質上,肯定不會吃虧,不要找份工作只知提工資,能力的提升也很重要。我更希望那些有創業精神的大學生們,能夠用心做事,努力堅持,千萬不要因為急功近利而放棄自己熱愛的事業。”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