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如何預防感冒有哪些方法

  冬季容易導致感冒,尤其是北方室內外溫差大,導致感冒的原因有很多,稍不注意就會引病上身。那麼,冬季如何預防感冒呢?接下來,小編就和大家分享冬季預防感冒的方法,希望對各位有幫助!

  冬季預防感冒的方法一

  飲食不能小覷

  現代人,特別是年輕人,由於每天的日程安排都比較滿,有時候就不能保證三餐的規律時間,有時候也不會注意飲食的科學性,明明嗓子發炎,仍然酗酒吃辣椒,所以,飲食不能小覷。多喝水,狗肉、羊肉、鵝肉、鴨肉、大豆、核桃、栗子、木耳、芝麻、紅薯、蘿蔔等均是冬季適宜食物。在感冒的時候,絕對要保證飲食的充營養足,還要注意忌口。

  心情舒暢、及時減壓

  也是對預防感冒有很好的作用。有專家指出,壓力是致使免疫力下降的一個重要原因,現代人的工作、學習、比賽壓力都比較大,很多時候種種壓力會致使自己身體的免疫力逐漸下降,身邊的流感就會悄悄的找上你。

  減少公共場合的逗留時間,勤洗手

  一般公共場所人員都比較複雜,也是流感傳播的溫床,再加上空氣流通不暢,很容易就會被別人傳染上感冒,所以,儘量的減少公共場所的逗留時間也不失一個預防感冒傳染的好辦法。當然,外出回家以後,也要多洗手,預防病從口入。

  起居善調適

  感冒病毒本身往往也受到環境方面的影響。在各種環境因素中,除溫度以外,目前最為重視的是溼度的作用。比如,當溼度達50%以上時,可導致流行性感冒病毒迅速死亡。當溼度在50%以下,即空氣乾燥時,可生存較長時間。室內空氣乾燥,由感冒患者身上散佈出來的病毒在空氣中能生存較長時間,容易傳染給別人。

  空氣要流通

  感冒的發生與空氣流通不佳有關。感冒病毒的主要感染途徑是飛沫傳染。當室內空氣流通不暢,又有許多人住在一起時,對於這種通過飛沫感染的病毒來說,就成為最有效的感染場所。所以,預防感冒不僅僅是要服具有預防作用的藥品,還應注意開窗通風,使空氣流通,並少在公共場所逗留。

  溫度常調節

  溫度的突然變化也是感冒的重要原因。由於開春後停止供暖,有人便在室內使用火爐、電暖器以及空調器,這樣易使室內空氣更加乾燥、溼度下降引起感冒。更重要的是容易造成室內外溫差過大,如果從溫度較高的室內突然到溫度較低的室外,人體的調節功能不能一下子適應,這樣就容易發生感冒。所以此時外出應多穿衣服,注意保暖防寒。

  平日多鍛鍊

  春天氣候多變,有的人過快脫下冬裝,一遇氣溫變化,就易發生感冒;再加上經過了一個寒冷的冬天,人們往往缺乏鍛鍊,致使抗病能力下降,所以也就容易感冒,這在老人、兒童以及體弱多病的人群中最為常見。因此要加強鍛鍊,增強體質,多做戶外活動。散步、游泳、騎自行車、慢跑、打太極拳等均可增強機體抵抗力,同時不要忘記運動後喝點水補充水分。要養成冷水洗臉的習慣,有利於提高機體對氣溫變化的適應能力。

  常備感冒藥

  另外,到了感冒的高發季節,家裡應當常備一些預防和治療感冒的常用藥,適當補充維生素C之類,因為身體內的維生素不能得到及時補充,會導致抵抗力下降易發感冒。也可根據個人情況適當吃些芎菊上清顆粒一類的中成藥,它們有清熱解毒、散風止痛的功效,可以預防和治療外感引起的發熱、偏頭痛、鼻塞、牙疼等症。尤其在感冒初起時及時服用,效果更加理想。服藥同時還要合理膳食、加強營養。應多食用,特別是水果蔬菜紅色食品,如胡蘿蔔、西紅柿等,因其富含β-胡蘿蔔素,能清除氧自由基,增強巨噬細胞活力,對防治流感有良效。

  冬季預防感冒的方法二

  一、用熱水泡腳15分鐘,注意水面沒過腳面,泡後雙腳要發紅。

  二、每日早晚、餐後用淡鹽水漱口,以清除口腔病菌。仰頭含漱使鹽水充分沖洗咽部效果更佳。

  每日早晚、餐後用淡鹽水漱口,以清除口腔病菌。

  三、每天洗臉時要用冷水,用手鞠一捧水洗鼻孔,即用鼻孔輕輕吸許水***注意勿吸入過深以免嗆著***再擤出,反覆多次。

  四、兩手對搓,掌心熱後按摩迎香穴***位於鼻溝內、橫平鼻外緣中點***十餘次,可以預防感冒及在感冒後緩解鼻塞症狀。

  五、搓手對降低感冒的發病率大有功效。因為搓手可促進血液迴圈、疏通經脈、增強上呼吸道抵禦感冒的免疫功能。

  六、秋冬氣候乾燥,人體極易缺水,常喝白開水,不但能保證人體的需要,而且有利尿排毒、消除體內廢物的功效。

  七、多吃“紅色食品”:紅色食品是指食品為紅色、橙紅色或棕紅色的食品,如紅辣椒、胡蘿蔔、南瓜、西紅柿、洋蔥、山楂、紅蘋果、紅棗、沙棘、柿子等,這些食品的一個共同特點是含有豐富的β-胡蘿蔔素,可防治感冒。這是因為胡蘿蔔素具有捕捉人體內氧自由基、參與維生 素A的合成等多種功能,還能增強人體巨噬細胞的活力,起到抗禦感冒的作用。

  八、每日早、晚用醋在室內燻蒸1次,每次20分鐘,能祛除居室內的病毒。

  九、堅持進行體育鍛煉,如散步、跑步、爬山、打球、練拳等,可提高機體的御 寒能力,防止感冒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