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馬的養殖方法

  斑馬是一種常見於非洲的馬科動物,因身上有起保護作用的斑紋而得名。那麼,斑馬在人工養殖上需要注意什麼問題呢?下面小編整理了斑馬的養殖要點以供大家閱讀。

  斑馬的生活習性

  食草

  斑馬是草食性動物。除了草之外,灌木、樹枝、樹葉甚至樹皮也是它們的食物。適應能力較強的消化系統,令斑馬可以在低營養條件下生存,比其他草食性動物優勝。

  群居

  斑馬組成群體棲息,即使年老的個體也不會被驅逐出群體而過獨居生活。但群體通常不大,最多也就是10只左右,多由雌獸和未達到性成熟的雄雌幼仔所組成,群體十分緊湊而不鬆散,幼仔們喜歡在一起玩耍、撕鬧,或與雌獸在一起嬉戲。成年雄獸通常過獨居的生活,所佔的領地大約有10平方公里,用排出來的糞便作為領地邊界的標記,只有在雨季,等候雌獸來到身邊時,才一起過上一段夫妻生活,然後雌獸又會回到群體中。

  在棲息範圍內,群體總是沿著較為固定的路線進行遷徙活動。雖然長相不凡,但它的叫聲卻很難聽,就像“叫驢”嘶鳴一般。它的視覺很好,眼睛和其他馬類一樣,可以同時看見遠處的東西和近處的東西;聽覺也很敏銳,進食的時候也在警惕地豎起耳朵,防止突然到來的襲擊。

  斑馬在覓食時由群體成員輪流擔任警戒任務,一有危險便發出長嘶的警告訊號,群體立即停止進食,迅速逃跑。它奔跑的速度快而持久,每小時可達60~80公里,為獅、豹等猛獸所不及,從而能夠經常逃脫食肉獸類的追殺。不僅群體成員之間十分友好,也常與鴕鳥、長頸鹿、羚羊等食草動物等混雜行動,一起生活,分享同樣的食物,並且互相利用,互通訊息,以避強敵。所以,它們的天敵獅子、豹、野狗、鬣狗等只能採取伏擊的方法捕食,常常在其飲水的必經之路上設下埋伏,耐心等待,當距離較近的時候,突然衝出,目標對準因受驚而四處狂奔的群體中的病弱個體或沒有經驗的幼仔,撲倒後飽餐一頓。

  棲息環境

  棲居在乾燥、開闊、灌叢較多的草原上和沙漠地帶,山斑馬喜在多山和起伏不平的山嶽地帶活動;普通斑馬棲於平原草原;細紋斑馬棲於炎熱、乾燥的半荒漠地區,偶見於野草焦枯的平原。

  繁殖方式

  斑馬是高度社群性的動物。不同的種類其社會構成亦不同。平原斑馬及山斑馬有“家庭”結構,每“家”也有一隻雄性斑馬、最多六隻的雌性斑馬及它們的子女。而一些尚未結婚、交配的雄性斑馬則會自己單獨生活,或是跟其他雄性一起生活,直至它們有能力去挑戰有“家室”的雄性斑馬。當斑馬群被土狼或是野狗攻擊時,成年的斑馬會組成一個圓形,並將未成年斑馬放在圈內,其首領則會保護它的妻兒。

  細紋斑馬跟其他斑馬不同,它們沒有固定的社會關係。細紋斑馬很少長時間一起生活,成年的雄性斑馬會自己獨居,而未成年的斑馬就會跟它們的母親生活在一起。跟平原斑馬及山斑馬一樣,尚未結婚、交配的雄性斑馬會跟其他雄性一起生活,不過關係不太固定。

  在繁殖季節,斑馬錶現得十分緊張而活躍,雄獸之間互相會毫不客氣地進行激烈得爭鬥,打鬥的方式為互相碰擊頸部、用嘴咬、用前腳的蹄來踢等。敗者狼狽逃竄,獲勝者則與雌獸一起生活一段時間,通過親暱、嬉戲等行為,然後交配。每隻獲勝的雄獸每年要交配數只雌獸。雌獸的妊娠期約為11~13個月,每隔3年生產1次。每胎產1仔。幼仔出生後不久,即可站立和走路。哺乳期約為6個月,3.5~4歲時性成熟。壽命約為20~30年。

  斑馬的斑紋作用

  斑馬身上的條紋和間隔的形成是在雌獸的妊娠早期,一個固定的、間隔相同的條紋形式就已經確定在胚胎之中了。以後在胚胎髮育的過程中,由於身體各部位發育的情況不同,所以幼仔出生後,各部位所形成的條紋也就不一樣了,有的寬闊,有的狹窄。例如斑馬頸部的條紋較寬,所以頸部的最早條紋形式必須在胚胎髮育的第七個星期,頸部伸長之前確定;近鼻孔處的條絞很細,所以這個部位最早的條紋形式必須在胚胎髮育的第五個星期,鼻子擴大之前確定;臀部的條紋最寬,說明臀部與身體的其餘部分是成比例發展的。另一方面,條紋也不能早於胚胎髮育的第五個星期之前出現,因為斑馬長著一條具有條紋的尾巴,而這條尾巴在胚胎髮育的第五個星期以前尚未出現,這時胚胎的長度大約為32毫米,條紋的數目約為80個,據此可以推算出最初確定的每個條紋的寬度大約為400微米,即每一個條紋有20個胚胎細胞的寬度。至於它四肢上的條紋為什麼呈水平方向,則可能是腿部在胚胎髮育過程中,所有的條紋機械地轉過一個角度而形成的。

  斑馬身上的條紋漂亮而雅緻,是同類之間相互識別的主要標記之一,更重要的則是形成適應環境的保護色,作為保障其生存的一個重要防衛手段。在開闊的草原和沙漠地帶,這種黑褐色與白色相間的條紋,在陽光或月光照射下,反射光線各不相同,起著模糊或分散其體型輪廓的作用,展眼望去,很難與周圍環境分辨開來。在獅子豹子等動物眼中的世界是黑白的,如果是聚集在一起食肉動物很難判斷。因此黑白色可以干擾這種不易暴露目標的保護作用,對動物本身是十分有利的,研究者認為,斑馬身上的條紋可以分散和削弱草原上的采采蠅的注意力,是防止它們叮咬的一種手段,這種昆蟲是傳播睡眠病的媒介,它們經常咬馬、羚羊和其他單色動物,卻很少威脅斑馬的生活。

  這種保護色是長期適應環境和自然選擇而逐漸形成的,因為歷史上也曾出現過一些條紋不明顯的斑馬,由於目標明顯,所以易於暴露在天敵面前,遭到捕殺,最後滅絕,在漫長的生物演化過程中逐漸被淘汰了。只有那些條紋分明、十分顯眼的種類尚能一直生存。人類從這種現象中得到了啟示,將條紋保護色的原理應用到海上作戰方面,在軍艦上塗上類似於斑馬條紋的色彩,以此來模糊對方的視線,達到隱蔽自己,迷惑敵人的目的。還可以防止被舌蠅蜇咬。

  

  因為斑馬比馬更能適應非洲的疫症,歐洲殖民者曾經試圖馴服斑馬代替馬用於騎乘和拉車。然而由於斑馬的天性較難預測,在壓力下容易受驚嚇,馴服斑馬多數都以失敗告終。因此,能被人類成功馴服的斑馬多為雜交斑馬***斑馬跟其他馬科動物如馬、驢雜交的品種***,而非天然純種斑馬。

  在英格蘭,一位名叫萊昂內爾·沃爾特·羅特希爾德的動物博物家曾經經常使用斑馬來駕馭馬車。1907年,肯亞首都內羅畢的第一位醫生,名叫羅森道·裡貝羅的人,就經常使用斑馬作為日常坐騎。在18世紀中期,名叫喬治·格雷的民統治者把斑馬從他之前的南非殖民統治區引進到了紐西蘭,並且在他自己私人的卡瓦島上拉馬車用。

  賀瑞斯·海斯船長在他大約1899年寫的《馬的特點》中對各種斑馬的可用性做了比較。他在不到一個小時的時間裡就給一匹山斑馬上了鞍和韁繩,但卻無法在接下來他控制住這匹斑馬的兩天裡給它上“嚼”。他解釋是斑馬的脖子“太硬”,他根本就沒辦法把它的脖子拉向任何一個方向。儘管他在馬戲團的環形場內馴服了這匹斑馬,但一旦拉到戶外,就再也無法控制住它。他發現平原斑馬容易訓練,而且對采采蠅的叮咬免疫,因此認為平原斑馬是理想的可馴服種類。他認為斑驢非常適合馴養,因為斑驢比其他種類的斑馬更強壯,更溫馴聽話,脾性更像馬。


猜你感興趣:

1.斑馬花的養殖方法及注意事項

2.斑馬魚怎麼養

3.斑馬花的養殖方法

4.斑馬狗頭魚怎麼養

5.斑馬魚怎麼養

6.飼養斑馬魚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