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節祀先祭祖的習俗

  

  中元節的習俗:祀先祭祖

  中元節祭祖祀先活動一般在當天中午進行,家家備辦豐盛的菜餚酒飯,在各自的廳堂中的大八仙桌上擺滿24味全席,擺上七雙筷子、一壺酒七個爵杯,正中又擺上果盒饌盤,果盒一般為六稜柱型堅木雕刻花飾,饌盤也用堅木雕成長方形,上方六格,格中放了香菇、木耳、鬆菇、黃花菜、幹筍絲和紅棗等六味素菜,俗稱“六味齋”。前述東石玉記船行就為祭祖祀先特地打造一整套由白錫鑄成的筵碗、酒瓶爵杯等等祭器,以示對祭祖祀先之虔誠、重視。筵席擺好,主人點了三條炷香,點了大紅雙燭、拈香跪拜如儀,請祖宗來享祭宴,並希保庇兒孫一家康健平安、家景發達等等,稍停方卜杯討得允准,才焚燒金銀冥幣,待金紙焚燒殆盡才可以撤筵。

  祀先祭祖

  同日對供奉在廳堂的神佛,則敬獻三牲,所謂三牲即一項主牲配兩種邊牲,主牲一般是煮熟的五斤帶蹄大豬腳,邊牲通常是煮熟了的魚、魷魚、目魚和雞,如廳中奉有觀音佛祖,因觀音媽不茹葷,經常用新鮮水果供奉。因神佛比祖先級別高,所以只能供獻“金紙”,銀服之類較不值錢不能體現善男信女的誠心,所以不在奉獻之列。

  中元節祭祖祀先敬神佛之外,主人還順便孝敬厝主、地基主、灶神、床母,乃至牛棚、馬廄、羊圈和豬欄諸神祗,以五味筵碗及銀服奉敬即可。

  中元節是祭祖的日子,每個地區都有不同的習俗,閩北地區的中元節有哪些習俗,這也是不少人關心的,我們來了解下吧。

  南平市城區的居民們多數都在七月半那天祭祖。居住在樓房的家庭,在家裡掛有祖先照片的地方擺飯桌,上面擺各種祭品、酒菜等等,後輩兒孫面向祖先跪拜、行禮,而後把分別寫有歷代近祖名字的數個錢袋***內裝摺疊成元寶形的“錢”***拿到居住的樓下路邊焚燒,請祖先分別領取後上路。

  南平地區一些鄉村,於中元節集體祭祖。儀式從清晨5點開始,族內60歲以上的男性集中在各姓的祠堂內舉行,沒有女性和兒童參加。祭祖儀式前後以及當日傍晚不舉行有關安撫遊魂的儀式。同時在各家門口於同一時間帶開始面對門口擺桌子、放供品、敬酒、在門口外給祖先燒紙錢。有的人家按死去的近祖人數分成數小堆焚燒,婦女們解釋說這是分別給每個祖先寄錢。

  當日的儀式裡沒有在大門外燒金祭祀祖先以外的神靈、鬼魂的行為。這個村裡的人們把未婚病死或其他原因夭折的男女叫做“半路鬼”,認為他們沒有後人祭祀,到處遊蕩。半路鬼時時會撞到某個人身上。通過這個人的口報出自己的姓名和經歷,這時才需要擺酒、飯等等祭祀它,半路鬼得到滿足後就會自己走掉。

  同地區南山鎮舊曆七月十五“過七月半”、“祖先節”,殺鴨、做糕、備酒及水果類供在“祖宗牌”前面“敬給祖先”,並燒紙錢給祖先。

  建陽縣的“七月半”、也叫“鬼節”,有供祖宗、謝鬼神兩個內容:清晨在大廳的“神桌”上以香燭、茶酒、雞、魚、肉、水果、大米圓子等供祖宗,燒“陰鈔”給祖先。是日晚上家家戶戶在路口點燭、燃魚、燒紙、放鞭炮以“謝鬼神”。

  武夷山地區“七月半”祭祀祖先時,對“歸宗***死的婉轉說法***在家裡”和“歸宗在外面”的家人分開在七月十四和十五晚上兩次祭祀。具體做法是在祖先牌前面點香、供飯菜、“焚紙***燒紙錢***”,祭供“祖公”“祖媽”。兩類祭祀物件都是自家的祖先,因此整個儀式過程裡沒有在大門外面祭供酒菜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