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歷年高考題目

  語文高考命題應重視發揮語文教材的作用,同時鼓勵學生開展廣泛的課外閱讀。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關於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一、現代文閱讀***35分***

  ***一***論述類文字閱讀***9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角神

  中國古典方形木構建築簷下四角,或室內神佛造像的臺座腰部,往往設定力士、神獸負重的形象,謂之“角神”或“扛坐神”。角神姿態多作奮力託舉狀,有雙臂並舉者,有以肩扛頂者,彷彿千鈞之重集於一身。它既有支撐屋宇或臺座結構的作用,又是傳統建築中少見的具象寫實構件之一,兼具功能性與審美性,殊有意趣。

  2017年高考***410***河南省六市2017屆高三第一次聯考

  角神表現千鈞之力聚集於四隅的設計手法,反映了中國傳統建築以四柱支起屋頂的最基本的結構特點,正所謂“四隅之阿,四柱復屋”。同時,角神的產生又與中國古典神話不無關係。《全後漢文》言:“四嶽阿鯀,績用不成。”“嶽阿”即四極之山,戰國銅鏡多有四山的形象,可能描繪了四山對天蓋的支撐。又如臨淄齊墓出土漆盤與長沙楚墓出土帛書圖形的四角都繪有四顆樹,當代表古代神話中的神樹。對角隅支撐物的特別關注,是促成建築“角神”出現的重要因素。

  較早的角神例項見於洛陽金村東周天子陵出土的器物中,將器腳設計為神人、神獸託舉造型。秦雍城遺址出土的一件錢瓦當上描繪了當時屋宇的簡化圖形,屋簷下有一託舉屋蓋的人形,雙臂上舉,可謂建築角神的直接例項。由此可知,作為承重功能的藝術化表達,神獸或力士形象的角神已出現在戰國建築之上。另外,角神的設定還與漢代流行的以神獸“坐鎮”空間四角的習俗意蘊相通。彼時人尚席居,室中鋪筵席以坐,為避免滑動,席的四角往往以重物壓住,今謂之“席鎮”。

  漢代建築不但角部鋪作設定角神,柱上或柱腳亦設有託舉狀的神人、神獸形象。漢末三國時期,建築角隅設定神獸的做法可見於南京上坊、安徽當塗兩處東吳大墓。南北朝時期表現“託舉”功能的力士、神獸造型也有若干例項留存至今。大同北魏司馬金龍墓出土石棺床床腳部雕刻有力士形象。中國國家博物館藏一件北朝石槨則以浮雕形式表現了屋形石槨四角侍立的武士,浮雕武士本身雖遊離於建築結構之外,卻表現了建築空間功能上的鎮守意義,雖無角神之形體,卻有角神之意蘊。

  隋唐時期,角神逐漸定型為力士形象,其例項首推陝西唐乾陵“述聖紀碑”上所存石雕角神。宋遼以降,木構建築角神存留的例項逐漸增多。宋金以降’角神仍流行於山陝一帶的廟宇建築中,並且出現了一些造型奇特的作品。有以角神騎坐於昂上者,形象多為裸身力士,宋青蓮寺正殿與藏經閣即屬此類。青蓮寺角神已為泥塑,頭頂與角樑接觸面積減小,淡化承重受力之感。明清時期的神像臺座或陵墓棺床,形制以束蓮居多,扛坐神韻使用已不普遍。然而在古風猶存的晉東南一帶,仍繼續存在著優秀的扛坐神作品。

  ***選自《力擎桁梧辨角神》,有刪節***

  1.下列關於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角神的位置是在古代建築的屋簷下四角、室內神佛造像的臺座腰部,形象是力士、神獸等,具有功能性和審美性的特徵。

  B.中國傳統建築最基本的結構特點是用四根柱子支起屋頂,這個特點體現在角神設計上就是角神聚集於建築屋簷下的四角。

  C.漢代人比較崇尚的是鋪席而坐,他們為了避免席的滑動,就會在四角壓以重物,角神的形成就起源於這種席鎮。

  D.明清時期,角神雖然已不多見,但也並沒有絕跡,比如在晉東南地區,人們在建築或神佛造像中仍然使用角神的形象。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角神是建築或造像中承重功能的藝術表達,作用是支撐屋字或臺座,姿態多是託舉狀態,有用雙臂的,也有肩膀扛頂的。

  B.古代建築上角神與古代人認為天的四角有山或樹的支撐關係密切,他們對角隅支撐物的關注促成了建築物中角神的出現。

  C.戰國時我國已.經出現了角神,其直接證據就是秦雍城遺址出土的一件瓦當,影象中有屋簷下託舉屋蓋的雙臂上舉的人形。

  D.現存國家博物館中的一件北朝石槨上的浮雕武士因為遊離於建築結構之外,就沒有了角神的作用,但還具有鎮守的意義。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被認為比較早的角神例項不是在建築上的,而是在出土於洛陽的東周天子陵的器物上,其器腳有神人、神獸託舉器物的設計。

  B.角神的位置、造型和功能因朝代不同而不同,如漢代建築,不但角部鋪作設定角神,柱上或柱腳也有託舉狀的神人、神獸。

  C.陝西唐乾陵“述聖紀碑”上所存石雕角神能夠證明隋唐時期角神的形象特徵,宋金以來山陝一帶的角神出現一些造型奇特的作品。

  D.文章以角神發展為線索,按照朝代先後解說角神的起源、變化等,並用現存建築、造像和文字記載、出土文物等佐證觀點。

  ***二***實用類文字閱讀***12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4-6題。

  講述獨一無二的童年故事

  1954年1月9日,曹文軒出生於江蘇鹽城縣秦南鎮龍港村。龍港村是水鄉,周遭溝河縱橫,房前房後多是水。生活在水鄉的曹文軒自小看到的盡是彎彎曲曲的小河,聽到的盡是趕船人“吱吱呀呀”的搖櫓聲、漁人“噼噼啪啪”趕鷹入水聲和老式水車“潑刺潑刺”的轉動聲,嗅到的盡是水中植物交織混雜的味道,於是只要一提筆,都要寫到水——水的溼潤、水的柔和、水的靈性。這讓他的文字獨具詩情畫意的美感。

  龍港村屬鄉野,民風淳樸,人心向善,曹文軒從小就沐浴在愛如暖陽般的氛圍裡。他的父親,從不棍棒相向,只周最樸實的話語循循善誘。有一次,他跑到離家八里的鄰村看電影,回來時已是深夜,餓得難受,可又懶得動彈。父親就說:“如果想吃,就生火去做,哪怕柴草在三裡外堆著,也應去抱回來。”他回憶說,父親的那幾句話奠定了他一生積極的生活態度。他的祖母,耳聾眼花,但每次曹文軒外出,她都會拄著柺杖晃悠到村口大路邊,逢人就問,直到曹文軒回來為止。他的母親,總是默默地先盡孩子們享用食物,剩下的隨便吃一點完事。鄉鄰們雖然貧困,卻願意盡力接濟旁人。一次,他餓得心慌,趴在大門口一動不動,左鄰右舍的大伯大娘就回家翻箱倒櫃,或找出幾粒花生,或找出一塊紅薯,或找出一把苞谷,先讓他墊墊肚子。這讓他熱淚盈眶:“正是這些家鄉的人,讓我覺得世界是善的,他們心靈裡的真善美構成了我創作的基本基調。”

  在中國兒童文學領域,曹文軒是唯一堅持以個人童年生活經驗為寫作資源的作家,這正是他的作品呈現出獨一無二的地域美感的根本原因。從起初的《沒有角的牛》《古老的圍牆>到接下來的《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紅瓦》《根鳥》,直到《細米》《青銅葵花》,一個接一個美好而溫暖的的故事直指心底深處,令人掩卷深思,感慨頗多。

  與其他兒童文學作家不同,他的大部分作品,不但受到孩子的追捧,也適合大人尤其是父母來閱讀——就像一位北京的家長說的那樣:“曹老師的小說,字裡行間多有培養和引導孩子健康成長和生活的細膩講述,堪稱為天下父母寫就的育兒心經……,出版於1997年的長篇小說《草房子》因曲折而智慧地講述了五個孩子——桑桑、禿鶴、杜小康、細馬、紙月和老師蔣一輪與白雀的糾纏關係,以及孩子們痛苦成長曆程大受好評,而其中的悲憫情懷,則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日趨疏遠、情感愈發淡漠的現實生活中,顯得彌足珍貴和感人。它成為真正“既能讓孩子接受人生啟蒙教育,也能讓大人體味生活中的溫馨和詩意”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

  這之後,就像《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揭示了“財富不在遠方,就在我們自己腳下”的道理一樣,曹文軒用一系列瀰漫著人生哲理和生活韻味的唯美成長小說——《紅瓦》《根鳥》《細米》《青銅葵花》《火印》等,告訴天下父母:孩子成長不在別處,就在每,天的閱讀和每刻的經歷之中。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引導孩子尋找個人的生活目標,探尋個人的興趣愛好,實現個人的價值,因為這與孩子未來的幸福息息相關。

  有人批評曹文軒寫的這種沉重、憂鬱的小說誤導了家長並對孩子們的成長有不利影響。曹文軒多次在公開場合予以反駁:快樂並不是一個人的最佳品質,相反,一味的快樂會使一個人滑向輕浮和輕飄,失去應有的莊嚴與深刻。兒童文學是讓兒童產生快感的文學,而不只是讓兒童產生快樂的文學。不能把快感與快樂混為一談,因為悲劇也能使人產生快感。

  時間是檢驗對錯的最好工具。而時間已經證明了他的觀點。

  ***摘編自曹涵《曹文軒:講述獨一無二的童年故事》***

  相關連結

  ①“國際安徒生獎”設立於1 95 6年,由丹麥女王瑪格麗特二世贊助,以童話大師安徒生的名字命名,是國際兒童文學領域的最高獎項,素有兒童文學界的“諾貝爾文學獎”美譽。2016年8月20日,曹文軒摘得此項桂冠,成為第一個獲得此殊榮的中國作家。

  ②“國際安徒生獎”評委會給曹文軒的頒獎詞寫道:“曹文軒的作品讀起來很美,書寫了關於悲傷和苦痛的童年生活,樹立了孩子們面對艱難生活挑戰的榜樣,能夠贏得廣泛的兒童讀者的喜愛。”

  4.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一項是***3分***

  A.曹文軒一提起筆就會寫到水,是因為他生活的龍港村是一個水鄉,周遭多是彎彎曲曲的小河,房前屋後多是水。

  B.曹文軒有一次餓得快死,是左鄰右舍的叔叔嬸嬸們拿出的幾粒花生米,一塊薯,一把苞谷救活了他。

  C.有家長讚譽曹文軒的小說是“育兒心經”,這是因為他的小說“既能讓孩子接受人生啟蒙教育,也能讓大人體味生活中的溫馨和詩意”。

  D.長篇小說《草房子》是曹文軒的代表作,其中的故事講述得曲折而智慧,其中的悲憫情懷在現實生活中顯得彌足珍貴和感動人心。

  5.曹文軒小說獨一無二的文學美感表現在哪些方面?請結合材料簡要概括。***4分***

  6.曹文軒的兒童文學觀是什麼?這種兒童文學觀在他的作品中有哪些具體體現?請結合材料簡要說明。***5分***

  ***三***文學類文字閱讀***14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7-9題。

  奶奶

  曹文軒

  開鐮了,收割了,新稻登場了。

  青銅的爸爸趕著拖著石磙的牛,碾著稻子。稻粒不像麥粒那樣容易從禾稈上碾下,碾一場稻子,常常需要七八個小時。所有的稻子,幾乎是一起成熟的,秋天又愛下雨,因此,全村的勞力,都必須被髮動起來,不停地收割,不停地裝運,不停地碾場。

  深夜,爸爸的號子聲在清涼、潮溼的空氣中飄蕩著,顯得有點兒淒涼。

  碾上幾圈兒,就要將地上的稻子翻個身再碾。通知大家來翻場的,是鑼聲。

  鑼一響,大家就拿了翻場的叉子往場上跑。

  夜裡,疲倦沉重的人們一時醒不來,那鑼聲就會長久地響著,直到人們一個個哈欠連天地走來。

  第一場稻子碾下來,很快就按人口分到了各戶。當天晚上,人們就吃上了新米。

  那新米有一層淡綠色的皮,亮亮的,像塗了油,煮出來的無論是粥還是乾飯,都香噴噴的。

  面黃肌瘦的大麥地人,吃了幾天新米,臉上又有了紅潤,身上又有了力氣。

  這一天晚上,奶奶對全家人說:“我該走親戚了。”

  奶奶是要去東海邊她的妹妹那兒。奶奶說,她活不了太久,趁還能走動,她要去會一會妹妹。

  爸爸媽媽倒也同意。但是,他們沒有想到奶奶去東海邊還有更重要的原因。過去的這段日子裡,青銅家借了別人家不少糧食,等將這些糧食還了,青銅家的糧食又很緊張了。奶奶想,她去她妹妹家住上一段時間,就會省出一個人的口糧。妹妹家那邊相對富裕。還有,妹妹家那邊,是一個大棉區,每到採摘棉花的季節,就會僱很多人採摘棉花,工錢是錢或是棉花。她想弄些棉花回來,給青銅和葵花做棉襖、棉褲,馬上就要過冬了。日子過得這麼清貧,這兩個小的,卻一個勁地躥個兒,原先的棉襖、棉褲,即使沒有破破爛爛,也太短了,胳膊和腿,去年冬天就有一大截露在了外面,讓人心疼。

  然而,奶奶只說去看看她的妹妹。

  奶奶走後,青銅一家人,心裡總是空空落落的。

  過了半個月,奶奶沒有回來,也沒有一點兒音信。

  媽媽開始對爸爸抱怨:“你不該讓她去的。”

  爸爸說:“她一定要去,你攔得住嗎?”

  媽媽說:“就是該攔住她。她那麼大年紀,不能出遠門了。”

  爸爸很心煩,說:“再等些日子吧,再不回來,我就去接她回來。”

  又過了半個月,爸爸託人捎信到海邊,讓奶奶早日回家。那邊捎話過來,說奶奶在那邊挺好的,再過個把月,就回來了。

  不出半個月,海邊卻用船將奶奶送回來了。船是夜裡到的。陪奶奶回來的,是爸爸的表兄。他是揹著奶奶敲響青銅家門的。

  全家人都起來了。

  爸爸開啟門,見到這番情景,忙問表兄:“這是怎麼啦?”

  表兄說:“進屋再說。”

  全家人都覺得,奶奶變得又瘦又小。奶奶卻微笑著,竭力顯出一副輕鬆的樣子。

  爸爸從表兄的背奶奶抱起,放到媽媽鋪好的床上。爸爸抱起奶奶時,心裡咯噔一下:奶奶輕得像一張紙!

  一家人開始忙碌起來。

  奶奶說:“天不早了,一個個趕緊睡吧,我沒事的。”

  爸爸的表兄說:“她老人家在那邊已經病倒十多天了。我們本想早點兒告訴你們的,但她老人家不肯。我們想:那就等她好些吧,好些,再通知你們。沒想到,她的病非但不見好轉,倒一天一天地加重了。”他回頭看了一眼床上的奶奶,聲音有點兒顫抖,“她是累倒的。”

  “她到了我家後,也就歇了兩天,就去棉花田摘棉花了。別人無論怎麼勸她別去摘,她就是不聽。直到有一天中午,她暈倒在棉花地裡。幸虧被人看到了,把她送了回來。從那一天起,她就再也沒有能起床……”

  青銅和葵花一直守候在奶奶的床邊。

  奶奶的臉似乎縮小了一圈兒,頭髮白得像寒冷的雪。

  她伸出顫抖的手,撫摸著青銅和葵花。

  青銅和葵花覺得奶奶的手涼絲絲的……

  ***節選自《青銅葵花》***

  7.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和鑑賞,最恰當的兩項是***4分***

  A.文章交代稻粒不容易被碾下來,碾一場稻子需要七八個小時等內容為後文爸爸深夜碾場的淒涼心情以及翻場的人們“哈欠連天”等內容作鋪墊。

  B.奶奶說自己“活不了太久”,這說明奶奶年紀很大了,另外也是奶奶想通過這句話不讓家人阻攔自己走親戚;同時,這樣寫也為後面寫奶奶累病埋下伏筆。

  C.爸媽對話中,“爸爸很心煩”一句表現了爸爸複雜的情感,一方面是感覺媽媽太嘮叨,另一方面也表現了爸爸對奶奶還不回來的輕微惱怒。

  D.爸爸將奶奶抱起的情節,運用了動作描寫和心理描寫的方法,同時還運用了比喻和誇張的手法,表明奶奶極其瘦弱、病情嚴重。

  E.爸爸表兄的話是補敘內容,交代了回家後的奶奶病情很重、體重很輕、頭髮更白的具體原因,表現了爸爸的表兄一家人對奶奶的關心和對爸爸的責備。

  8.小說開篇幾段描寫了新稻登場的情景,這樣寫有哪些作用?請簡要分析。***4分***

  9.奶奶這個人物有哪些形象特點?小說表達了怎樣的主題?請結合文字簡要分析。***6分***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

  ***一***文言文閱讀***19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題。

  楊畋,字樂道。進士及第。慶曆三年,湖南徭人唐和等劫掠州縣,擢殿中丞,專治盜賊事。乃募才勇,深入峒討擊。然南方久不識兵,士卒多畏懾。及戰孤漿峒,前軍衄,大兵悉潰,畋踣巖下,藉淺草得不死。卒厲眾平六峒,以功,遷太常博士。未幾,坐部將胡元戰死,降知太平州。歲餘,賊益肆。帝遣御史按視,還言:“畋嘗戰山下,人樂為用,今欲殄賊,非畋不可。”乃授荊湖南路兵馬鈐轄。賊聞畋至,皆恐畏,逾,嶺南遁。又詔往韶、連等州招安之。乃約賊使出峒,授田為民,而轉運使欲授以官與貲,納質使還。蠻平,願還舊官,改知隨州。召還,復起居舍人,入為三司戶部副使,遷吏部員外郎。奉使契丹,以曾伯祖業嘗陷虜,辭不行。河北舊以土絹給軍裝,三司使張方平易以他州絹。畋既同書奏聞,外議籍籍,又密陳其不可。久之,擢天章閣待制兼侍讀。上言:“願擇宗室之賢者,使侍膳禁中,為宗廟計。”舊制,內侍十年一遷官。樞密院以為僥倖,乃更定歲數倍之。畋言:“宜如文武官僚例,增其歲考。”遂詔南班以上仍舊制,無勞而嘗坐罪徒者,即倍其年。議者謂畋以士人比閹寺為失。畋出於將家,折節喜學問,為士大夫所稱。初,山下討蠻,家問至,即焚之,與士卒同甘苦,故屢破諸峒。及用之嶺南,以無功斥,名稱遂衰。性情介謹畏每奏事必發封數四而後上之自奉甚約為郡待客雖監司菜果數器而已及卒家無餘貲特賜黃金二百兩。

  ***節選自《宋史•楊畋傳》***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性情介謹/畏每奏事必發封數四/而後上之/自奉甚約/為郡待客/雖監司菜果/數器而已/及卒/家無餘貲/

  B.性情介謹畏/每奏事/必發封數四而後上之/自奉甚約/為郡待客/雖監司/菜果數器而已/及卒/家無餘貲/

  C.性情介謹畏/每奏事必發封/數四而後上之/自奉甚約為郡/待客/雖監司菜果/數器而已/及卒家/無餘貲/

  D.性情介謹/畏每奏事必發封/數四而後上之/自奉甚約為郡/待客/雖監司/菜果數器而已/及卒家/無餘貲/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起居舍人,官職名,隋煬帝時始置,屬於內史省,掌記錄皇帝日常行動與國家大事。

  B.禁中,指皇帝后妃等居住的地方,因宮中禁衛森嚴,臣下不得隨意出入,也稱官禁。

  C.宗廟,天子或諸侯祭祀祖先的專用房屋,但庶人不能設廟;也是王室或國家的代稱。

  D.歲考,古代每三年對官吏政績的考核,除四書五經、五言六韻外,晚清還有策論。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楊畋剿賊有功,官職升遷。慶曆三年,楊畋擔任殿中丞,親自率領士卒深入峒地討伐盜賊,雖經挫折,最終平定了六峒,因戰功卓著升為太常博士。

  B.楊畋善聽意見,顧全大局。三司使張方平不用土絹做軍裝的事,楊畋本來是報請皇帝認可的,但因為朝廷外部的議論,他又祕密地上奏陳述不能做的原因。

  C.楊畋敢於直言,遭受非議。楊畋上書對宦官升遷之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但當時有人議論說楊畋把宦官和朝中文武大臣相提並論是有失禮節的行為。

  D.楊畋帶兵有方,屢敗賊寇。楊畋討伐蠻人時,能夠與士卒同甘共苦,如果有家裡的來信,就隨即燒掉不看,以免影響自己和軍心,所以多次打敗賊寇。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乃約賊使出峒,授田為民,而轉運使欲授以官與貲,納質使還。***5分***

  ***2***遂詔南班以上仍舊制,無勞而嘗坐罪徒者,即倍其年。***5分***

  ***二***古代詩歌閱讀***11分***

  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14-15題。

  八歸

  史達祖①

  秋江帶雨,寒沙縈水,人瞰畫閣愁獨。煙蓑散響驚詩思,還被亂鷗飛去,秀句難續。冷眼盡歸圖畫上,認隔岸微茫雲屋。想半屬、漁市樵村,欲暮竟然竹。

  須信風流未老,憑持尊酒,慰此淒涼心目。一鞭南陌,幾篙官渡,賴有歌眉舒綠②。只匆匆眺遠,早覺閒愁掛喬木。應難奈,故人天際,望徹淮山,相思無雁足。

  【注】①史達祖,曾任韓伲胄幕僚,韓敗後,史受牽連被處黥刑,本詞寫於此時。②歌眉:代指陪自己的歌女;舒綠:展眉。古代以黛‘綠畫眉,故常以“綠”、“黛”指代眉。

  14.下列對詩歌的賞析,不恰當的兩項是***5分***

  A.“人瞰”一句寫詩人在畫閣上俯瞰空曠的景色而感到愁苦和孤獨,這是全篇的主句,詩人的所見所聞都是圍繞這句話來寫的。

  B.“煙蓑’’三句虛寫江中的漁翁披著蓑衣在煙雨中撒網的情景,響聲引發詩人的詩思,但又被亂鷗帶走,續不上美好的詩句。

  C.“冷眼”兩句,寫詩人用冷靜的目光看如畫的景色,體現詩人內心的悲涼情懷,而江的那邊只能看到隱約模糊的房屋而已。

  D.上闋最後三句寫詩人猜想江的那邊大半是漁市和樵村,人們在傍晚時燒著竹子做晚飯,這更顯詩人的孤寂。

  E.上闋的景物描寫,由清晰到迷茫,由實到虛,景物描摹客觀,不摻雜個人感受,營造了廣闊\清冷、淡遠的意境。

  15.詩歌的下闋表達了詩人怎樣複雜的情感?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寫***5分***

  16.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荀子在《勸學》中指出,“ ”,就能智慧明達,行為無過錯。

  ***2***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 , ”兩句與“但願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表達了同樣的偉大情懷。

  ***3***屈原在《離騷》中用“ , ”兩句,表達了自己寧願突然死去或漂泊異鄉也決不與群小同流合汙的堅定節操。

  第Ⅱ卷 表達題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點成語的使用,全都正確的一項是***3分***

  ①這個鐘鳴鼎食之家的圍牆雖然很高、很厚,但這絲毫掩蓋不了這個大家庭內部噴薄欲出的矛盾。

  ②11月7日下午同臺灣方面領導人馬英九在新加坡會面,就進一步推進兩岸和平發展進行磋商,大家都樂觀其成。

  ③申雪、趙巨集博自信滿滿地表示,已經為明天的自由滑雪比賽做好了準備,剛剛奪得了國際滑聯短節目冠軍,正好及鋒而試。

  ④近年來,該縣不斷改進幹部監督方式方法,通過加強日常教育、明確監督重點、完善工作協作機制等,不絕如縷地提升幹部監督工作效力。

  ⑤乾隆在下江南的途中,看到一些貧困的百姓不能自給,便慷慨施捨。走一路,銀子撒一路,因此在百姓的眼裡,皇帝成了過路財神。

  ⑥提要鉤玄是一種重要的閱讀方法,運用時要抓住關鍵詞語,概述文章的脈絡,做到綱舉目張,化繁為簡。

  A.①④⑥ B.①②⑤ C.②③⑥ D.③④⑤

  18.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句是***3分***

  A.隨著社會的發展,老百姓對民生改善的認識正在從吃飯穿衣等基本需求,提升為美化環境、增進健康、提高生命質量等更高更多的獲得感。

  B.教育部推出《小學圖書館基本配備書目》,是為了以幫助家長和教師成為兒童閱讀的合格守門人為目的,讓他們從眾多的圖書中找到適合兒童閱讀的書籍。

  C.近年來,該市注重農民工返鄉創業引領,通過政治上給榮譽、經濟上給扶持、貸款低息或免息等措施,激勵農民工返鄉人才大顯身手。

  D.中西部地區基層條件較為艱苦,為增強這些地區基層單位的吸引力,激勵更多高校畢業生積極投身中西部地區建設,國家將進一步健全服務保障機制。

  19.依次填入下面文段空白處的詞語,最恰當的一項是***3分***

  中國人是最擅長以吃來表達紀念的, ① 許多節日都與特定的食物結下不解之緣, ② 中秋節吃月餅,元宵節吃湯圓,端午節吃粽子, ③ 最個人化的節日——過生日, ④ 吃一碗長壽麵。中國人是最有口福的民族.中國的烹調舉世聞名, ⑤ 中國人 ⑥ 敢於將飲食上升到文化的境界,並以本民族得天獨厚的飲食文化為驕傲。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 5個字。***5分***

  很多人把“意境”和“意象”混為一談, ① 。傳統美學認為藝術的本體是意象,意象的基本規定是情景交融,所以任何藝術作品都要創造意象, ② 。但並不是情景交融的藝術作品就有意境,意境除了有意象一般的規定性外,還有自己特殊的規定性,那就是“境’’要突破時間上和空間上有限的“象”,體現為宇宙的本體和生命的“道”。因此,二者相較: ③ ,意境的外延要小於意象。

  21.下面是文章寫作中有關寫作材料收集後的處理方式,請把這個處理方式寫成一段話,要求內容完整,表述準確,語言連貫,不超過75個字。***6分***

  四、寫作***60分***

  22.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60分***

  某高中進行國家學生體質測試,在引體向上測試中,能做十個達到優秀的寥寥無幾,能做七個達到及格的不到三分之一,競有一半學生連一個也做不了。這和二十年前測試的情況相比,學生的上肢及背部力量明顯下降。而更讓人震驚的是,很多學生連努力去完成一個引體向上的慾望都沒有,表現出對體質測試和體育成績極不在意的態度。

  有專家建議,應將體育成績納入高考,以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可也有人反對,因為這樣可能把一些學生拒於高校之外。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範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答案

  1.C***“角神的形成就起源於這種席鎮”錯誤,文中說“角神的設定還與漢代流行的以神獸'坐鎮'空間四角的習俗意蘊相通”,意思是角神與“坐鎮”在趣味上是相通的,但角神並不是起源於“坐鎮”。***

  2.D***“因為遊離於建築結構之外,就沒有了角神的作用”錯誤,原文有“浮雕武士本身雖遊離於建築結構之外,……雖無角神之形體,卻有角神之意蘊”,意思是雖然浮雕武士遊離於建築結構外,但也具有角神的意蘊,即也具有角神的特點。***

  3.B***“角神的位置、造型和功能因朝代不同而不同”錯誤,角神在不同朝代的形狀、位置有所不同,但功能沒有變化,即使是宋代的青蓮寺,也只是說“淡化承重受力之感”,但也有承重的功能,至少還有審美功能。***

  4.***3分***D***A項表述的原因錯誤。B項“餓得要死”與原文“餓得心慌”有出入,另外說“幾粒花生米,一塊紅薯,一把苞谷救活了他”言過其實。 C項表述的原因錯誤,之所以被稱為“育兒心經”是因為他的作品“多能培養和引導孩子健康成長”。***

  5.***4分***①描寫的是水鄉的美景。水的溼潤、水的柔和、水的靈性浸潤著他的作品,讓他的文字獨具詩情畫意的美感。②以個人童年生活經驗為寫作資源,講述的是一群可親可愛的人和美好而溫暖的故事,家鄉人心靈的真善美構成了作品的基本基調。***4分,每點2分***

  6.***5分***兒童文學觀:曹文軒認為兒童文學是讓兒童產生快感的文學,而不只是讓兒童產生快樂的文學。兒童文學也應該有莊嚴和深刻。具體體現:①他的小說多有培養和引導孩子健康成長和生活的描述,引導孩子尋找個人生活目標,探尋個人興趣愛好,實現個人價值,瀰漫著人生哲理和生活韻味。②作品書寫了關於悲傷和苦痛的童年生活,樹立了孩子們面對艱難生活挑戰的榜樣。***文學觀2分;具體體現兩點共3分,答出一點給1分,答出兩點給3分,資訊不足,適當扣分。***

  7.***4分***BD***A項,“爸爸深夜碾場的淒涼心情”錯誤,文中的“淒涼”是寫爸爸的號子聲,以表現夜深人靜的狀態,不是寫爸爸心情淒涼。C項,“也表現了爸爸對奶奶還不回來的輕微惱怒”錯誤,爸爸心煩主要是奶奶還沒有回來,自己很擔心奶奶,不是“惱怒”。E項,“對爸爸的責備”錯誤,爸爸表兄的話主要介紹了奶奶的辛勤勞動。******4分,每項2分***

  8.***4分***①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和人物等。②表現了大麥地人收穫時節的繁忙和疲憊。③營造主要故事情節的背景,為下文引出奶奶要到她妹妹家走親戚的情節作鋪墊。***①②點各1分,第③點2分。***

  9.***6分******1******4分***形象特徵:①關愛家人。奶奶到她妹妹家除了串親戚外,更重要的是她去妹妹家後家裡可以節省一個人的糧食,她也可以在妹妹那兒摘棉花,為青銅、葵花做棉襖、棉褲,但她不把這些想法告訴家人,以免他們擔心。②勤勞善良。到了妹妹家後的奶奶只休息兩天就到地裡幹活,一直到累倒在棉花地裡為止;累病了也不想讓家人知道,一直到病情越來越重才回家。***每點2分***

  ***2******2分***小說主題:①彰顯了純樸的親情:奶奶對家人的關愛和家人對奶奶的牽掛之情;②表達了作者對貧窮的勞動人民的同情和熱愛之情。***每點1分***

  10.B

  11.D***歲考,是指每年對官吏的考核。***

  12.B***“楊畋本來是報請皇帝認可的”錯誤,原文有“畋既同書奏聞”,意思是楊畋已經一同簽署奏章上報,不是說同意張方平的做法。***

  13.***10分******1******5分***楊畋於是與盜賊約定讓他們出峒,撥給他們土地耕種,讓他們做農民,但轉運使卻要給予他們官職和錢財,讓他們派出人質後就將他們全部放回。***大意2分,重點詞“授”、“貲”、“納”各1分。***

  ***2******5分***於是詔令南班以上仍按照舊有制度十年一升,沒有功勞而因罪受罰的,延長一倍年限。***大意2分,重點詞“舊制”、“坐”、“倍”各1分。***

  【文言文參考譯文】

  楊畋,字樂道。考中進士。慶曆三年,湖南瑤族人唐和等人搶掠州縣,楊畋升任殿中丞,專門負責捕捉盜賊。他招募勇士,深入峒地追擊。但是,南方人長時間沒有打過仗,士兵大多膽小害怕。等到在孤漿峒作戰時,因為前軍失敗,大軍全部潰敗,楊畋就跳到岩石下,有幸憑藉淺草遮掩才沒有死亡。最後,督責士兵平定六峒,因功勞升任太常博士。沒有多久,因為部將胡元戰死,降職任太平州知州。一年後,盜賊更加猖獗。皇帝派遣御史前往巡視,回來說:“楊畋曾在山下與賊寇作戰,眾人都樂意接受他的使用,現在要殲滅賊寇,非楊畋不可。”於是委任荊湖南路兵馬鈐轄。盜賊聽說楊畋到了,都很恐慌,都越過嶺南逃走。又詔令楊畋前往韶、連等州招安他們。楊畋於是與盜賊約定讓他們出峒,撥給他們土地耕種,讓他們當農民,但轉運使卻要授給他們官職和錢財,讓他們派出人質後就將他們全部放回。南方賊寇平定後,楊畋希望官復原職,改任為隨州知州。召回朝廷,再任起居舍人,入朝擔任三司戶部副使,升任吏部員外郎。奉命出使契丹,因為曾伯祖楊業曾被契丹所害,推辭前往。河北以前用土絹置辦軍裝,三司使張方平換用其它地方的絹。楊畋本來已經一同簽署奏章上報,朝外議論紛紛,楊畋又祕密上奏陳述這樣做不行。很久以後,提升為天章閣待制兼侍讀。上奏說:“希望挑選宗室中的賢者,讓他在宮中侍奉皇上用膳,以便將來立為皇儲。”按照原來的制度,內侍十年升一級官職。樞密院認為太快,就改為二十年升一級官職。楊畋說:“應該像文武官員那樣,增加每年的考核。”於是詔令南班以上仍按照舊有制度十年一升,沒有功勞而因罪受罰的,延長一倍年限。評論者認為楊畋以士人比宦官不妥。楊畋出身將門,改變志向喜愛學問,被士大夫稱道。當初,在山下征討南方賊寇時,家信到,便立即燒掉,與士兵同甘共苦,所以能夠多次打敗各峒賊兵。等到任職嶺南,因無功被降職,聲譽降低。性情謹慎清直,每次上奏朝廷,一定都開啟奏章的封套多次後才呈送。生活很節儉,在州接待客人,即使是監司到來,也不過是幾樣菜蔬果品而已。去世時,家裡沒有積蓄,朝廷特意賞賜給二百兩黃金。

  14.***5分***B、E***B項,“是虛寫”錯誤,漁翁披蓑撒網情景是實寫。E項,“不摻雜個人感受”錯誤,大部分景物都包含詩人的主觀感受。******答出一點2分,答出兩點5分***

  15.***6分***①淒涼愁苦。作者借酒澆愁,自我慰藉,可見其心情之悽苦、愁悶;“只匆匆”句情景交融,更見惆悵。②空虛孤寂。回憶過去在歌女陪伴下快樂的生活情景,反襯出作者如今的空虛和孤寂。③懷念朋友。作者望斷淮山,想念天涯老友,卻沒有音信,更顯寂寞愁苦。***每點2分,意思對即可***

  【詩歌鑑賞】

  詩歌上闋寫在畫閣上眺望景物,下闋主要寫回憶和感嘆。上闋前三句,描繪了一幅清冷的畫圖:濛濛秋雨、江水縈繞清冷的沙洲。“人瞰”舉是全篇主句,詩歌內容都圍繞其而寫。“煙蓑”三句寫詩人看到漁翁捕魚引發詩情,但又被亂鷗趕跑。“冷眼”兩句,寫詩人看到江對岸煙霧繚繞中的房屋。最後三句,寫詩人想象對岸的人燃燒竹子晚炊的景象。下闋,先寫詩人借酒澆愁,自我安慰。詩人認為自己當年的風流還在,能夠在困境中借酒澆愁;然後回憶過去騎馬漫步、泛舟遊賞的情景等,表現出對往昔生活的懷戀,也襯托出如今的空虛寂寞。“只匆匆”兩句,寫詩人看到現實景象後的悲涼和愁苦。最後三句,寫詩人遙想遠方的朋友,但無音信,表現詩人此時的孤獨寂寞。

  16.***5分******1***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2***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3***寧溘死以流亡兮,餘不忍為此態也!

  ***每句1分,句中有誤該句不得分***

  17.C***解析:①噴薄欲出:形容水湧起或太陽初升時湧上地平線的樣子。物件錯誤。②樂觀其成:樂於看到事情成功。使用正確。③及鋒而試:趁士氣高漲時使用軍隊;或:乘有利的時機行動。使用正確。④不絕如縷:像細線一樣連著,差點兒就要斷了。多用來形容局勢危急或聲音細微悠長。⑤過路財神:比喻暫時經手大量錢財卻沒有所有權和支配權的人。使用錯誤。⑥提要鉤玄:從全書中或全文中提取要點。 使用正確。***

  18.D***A項搭配不當,“更高……獲得感”不搭配。B項句式雜糅。“為了以……為目的”糅合兩種句式,“為了”“以……為目的”保留一個。C項不合邏輯,“貸款低息或免息”屬於“經濟上扶持”,二者不能並列。***

  19.B***解析:第一空表結果,所以用“所以”,排出A、C兩項。第二、三空是表遞進,是列舉的遞進,所以第二空列舉用“比如”“譬如”都可以,排除D項,由此可得出正確答案是B項。***

  20.***5分***示例:①其實二者並不相同 ②都要情景交融 ③意境的內涵要大於意象。***答出一點得1分,答出兩點得3分,答出三點得滿分。大意吻合即可。***

  ***思路點撥:第一處,橫線前的句子指出很多人的錯誤,橫線處當是對錯誤看法的矯正,同時具有領起全段的作用,可以填“其實二者並不相同”作答;第二處,橫線前的“所以”之前說到“意象”和“情景交融”,“所以”之後說到“都要創造意象”,故橫線處應當是“都要情景交融”;第三處,是對上文的小結,後有“意境的外延要小於意象”,故應當是“意境的內涵大於意象”。***

  21.***6分***

  示例一:材料收集後,要進行篩選***選擇或取捨***和整理。材料的選擇***取***要適切題目,要***並***注重特色;材料的整理,主要是整合同類並且刪去冗繁的部分。

  示例二:材料收集後,需按照取捨標準選擇材料,材料選擇不僅要適切題目,而且要注重特色;材料選擇好後,再做整理,整合同類材料,並將其中冗繁的部分刪掉。

  ***內容完整,給1分;歸屬得當,給1分;表述準確,給2分;語言連貫,給2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要求,可酌情給分。***

  22.***60分***試題說明及參考立意

  該材料選自《中國青年報》的一篇新聞報道。它具有很強的現實感,並貼近學生生活實際,應該能引起學生的寫作慾望。材料不僅講述了學生身體素質普遍下降這一事實,還表現了學生對體育鍛煉的態度。同時,提供了專家和有些人的看法。這樣,在審題上沒有難為學生,學生可以去探究現在中學生身體素質下降的原因,也可以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還可以批評對體育鍛煉的漠視態度等等。

  參考立意:①中學生身體素質堪憂 ②提高學生身體素質迫在眉睫 ③體育成績不能等閒視之 ④高考選拔要看學生身體素質成績單 ⑤全面發展,體質不能成短板 ⑥中學生身體素質差誰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