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寫景的詩

  詩聖杜甫寫過這麼多詩歌,大家知道他哪一些詩歌是寫景的麼?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可以幫助到大家!

  一

  贈花卿

  杜甫

  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雲。

  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

  約作於唐上元二年761年。全詩四句,前兩句對樂曲作具體形象的描繪,是實寫;後兩句以天上的仙樂相誇,是遐想。因實而虛,虛實相生,將樂曲的美妙讚譽到了極度。此詩有動有靜,婉轉含蓄,耐人尋味。

  二

  武侯廟

  遺廟丹青古

  空山草木長

  猶聞辭後主

  不復臥南陽

  “遺廟丹青落,空山草木長。”這兩句寫詩人瞻仰武侯廟所看到的一片蕭條破敗的景象。上句寫廟。詩中“丹青”,指廟中的壁畫;“落”,剝落、脫落。從“遺”字和“落”字可想而知,前來祭拜的人很少。想當年諸葛亮為蜀漢的建立和鞏固,傾注了畢生的心血,而諸葛亮的遺廟竟是這樣的景象,詩人頓生感慨。再看下句,詩人站在武侯廟放眼四望,周遭環境也是如此的空寂和荒涼。“空山”,指白帝山。詩人用一個“空”字,似乎是說這山上什麼也沒有,空空如也,說明人跡稀少;一個“長”字,說明草木無憂無顧地生長,倒很茂盛,進一步反襯出武侯廟位於一片荒山野草之中,是多麼的令人感傷!

  “猶聞辭後主,不復臥南陽。”這兩句由武侯廟寫到諸葛亮,對諸葛亮的出山輔佐劉備以及後主,讚歎有加。詩人似乎還能聽到諸葛亮作《出師表》辭別後主的聲音,可他壯志未酬,病死軍中,在也無法功成身退,回到故地南陽啊!上句“猶聞辭後主”,“後主”,指劉禪,劉備之子,小名“阿斗”,劉備去世後接任蜀帝,在位41年223-263年,諸葛亮死後,他任用宦官黃皓、佞臣譙周而亡國。“猶聞”二字,寫出詩人瞻仰諸葛亮遺廟,思緒萬千,諸葛亮的所行所為,在詩人的腦海裡翻騰,一下子拉近了詩人與諸葛亮的時空距離。詩人感到,諸葛亮真是偉大,走出南陽,輔佐了先帝,又輔佐後主;一生操勞,最後病死北伐軍中。於是詩人認為諸葛亮衷心輔佐後主,是最值得大樹特樹的,於是寫下了這兩句千古名句。“辭後主”,蜀建興五年227年,諸葛亮出兵漢中,實行伐魏,臨行上《出師表》,向後主劉禪辭行,告誡後主要親君子,遠小人,表明自己的一片忠貞之心。諸葛亮在《前出師表》中說:“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在《後出師表》中說:“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其忠義之心,溢於言表。下句“不復臥南陽”是上句的繼續,由於諸葛亮將一生獻給蜀漢事業,在也不能回到他的躬耕之地南陽了。“南陽”,郡名,在今湖北省南陽市,市西有臥龍崗,諸葛亮曾躬耕於此。“不復”二字,既寫出了諸葛亮為報答劉備三顧之情,將一生獻給蜀漢事業的偉大功業和奮鬥精神;也表達了詩人對諸葛亮的讚歎之情和無法功成身退返故鄉的惋惜之情。

  三

  王錄事許修草堂資不到聊小詰

  為嗔王錄事

  不寄草堂資

  昨屬愁春雨

  能忘欲漏時

  即事

  百寶裝腰帶

  真珠絡臂韝

  笑時花近眼

  舞罷錦纏頭

  作品賞析

  梁氏編在廣德二年。

  為瞋王錄事①,不寄草堂貲。昨屬愁春雨②,能忘欲漏時。

  此以短章代手札。嗔錄事,乃戲詞。下二句作詰詞,謂既愁我雨,豈遂忘我漏乎。

  ①方氏《通雅》:“嗔,音田,盛氣也。”《五經文字》雲:振旅嗔嗔。至唐尚如此,今俗則為嗔嫌字矣。按:少陵用嗔字,多作瞋怒之瞋,如“慎莫近前丞相瞋”,亦然。瞋,音稱人切。②屬,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