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校勵志文章

  如果你想考軍校的話,空閒時間可以看一些軍人勵志的文章,這可以激發自己的決心。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2017部隊考軍校的勵志美文,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篇一:我的航母我的夢

  她是一位美麗的女孩,出生在河北廊坊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父親當過兵,經常給她講軍營中的故事。這在她幼小的心裡種下了保家衛國的種子。

  她對父親說:“我長大了,也要去當兵!”父親搖了搖頭,說:“你要是一個男娃,一定能行!”她不服氣,對父親說:“女娃咋了?女娃就不能當兵?古時候就有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呀!”父親用手撫摸著她的小辮子,笑著說:“好好,我丫頭就是現代花木蘭,我丫頭就是一個兵!不過,軍人可不許掉眼淚,不許哭鼻子,你能做到嗎?”她說:“我能!”

  農村的條件是艱苦的。父親為了供他們兄妹上學,在小鎮上擺了一個炸油條的小攤,每天早晨三四點就起來擺攤做生意。每當這時候,她總是從床上爬起來幫父親。油桶太大,她太小,還沒有油桶高。她使盡全身力氣,怎麼也搬不動。可是,她沒有掉眼淚。她把油桶放倒,拖著油桶,一點一點地拖到大街上。

  她長大後才慢慢明白父親給她說的那句話的含義。因為,現代花木蘭不是誰想當就能夠當的,軍隊招收女兵很嚴格,一是學歷要求高,二是基本不在農村招。當不成女兵,她選擇了繪畫。她希望能夠畫出大海,畫出一個身著戎裝的自己。

  學繪畫也不是那麼容易的,尤其是農村孩子。村裡和小鎮上沒有繪畫的教師,需要到100多公里以外的縣城上培訓班。父親問:“丫頭,要不,爹送你去?”她說:“不用,我一個人去!”父親說:“你行嗎?”她說:“我能行,因為,我是一個兵!”就這樣,她一個人揹著畫板,前往縣城學習繪畫。這一年,她才13歲。

  她以軍人的氣魄和堅忍不拔的毅力堅持學習繪畫。她的努力沒有白費。高中畢業,她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南京藝術學院動畫系。在入學的第一天,老師讓學生為自己畫一幅肖像畫。她畫的是一艘軍艦,軍艦上的自己身著白色戎裝,英姿颯爽,背景是藍藍的天,藍藍的海。老師和同學們都詫異了:這個來自廊坊的女孩怎麼會有這樣的夢想呢?因為,她甚至還沒有見過大海呢!

  學習動畫需要一臺電腦。她知道自己的家庭狀況,不敢向父親討要。因為那時候,一臺電腦需要5000多元,這可是全家半年的收入呀。她決定自己掙錢買電腦。她在學習的間隙裡,一個人打了三份工。每天放學,她冒著40多攝氏度的高溫,一個人騎著自行車奔跑在南京的大街上。她的面板晒黑了,臉上長了火毒疤。可是,她沒有哭。她對自己說:“我是一個軍人,軍人是不能流眼淚的!”就這樣,她堅持做下去,終於靠自己的勞動買了一臺電腦。

  她不僅自強自立,而且在藝術上也有了新的突破。她參與制作的三維動畫短片《門神》獲得了2009年全國美展金獎。大學畢業那年,有幾家影視公司向她發出了邀請函,老師和同學們也都認為她會成為一個優秀的動畫設計大師。可是,一個偶然的機會改變了她的人生航向。

  2010年7月,部隊到南京藝術學院招收女水兵。這是中國第一批女水兵,全國只有24個名額。她聽到這個訊息,辭去了所有的邀請函,第一個報了名。她堅強的體魄和堅定的信念感動了部隊領導。她的夢想成真了。當她身著戎裝登上“和平方舟”號醫院船開始實習訓練的時候,她站在甲板上,撥通了父親的電話。她說:“爹,我成功了。我成了一個兵!”說完這句話,她禁不住淚流滿面。

  她隨著“和平方舟”號赴亞丁灣以及吉布提、肯亞、坦尚尼亞、塞席爾、孟加拉國等亞非5國執行“和諧使命——2010”醫療任務,她克服了暈船等症狀,並努力學習技術。她與戰友們一起跨越大洋,戰風斗浪,迅速適應了海上生活,並順利通過考核,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合格女艦員。

  她叫張蕊。中國海軍在組建中國第一艘航母隊伍的時候,她再次通過了層層選拔,順利登上了遼寧艦,成為中國第一艘航母上的第一批女兵中的一員。2012年9月25日,中國第一艘航空母艦“遼寧艦”交接入列,她與戰友們一起,在艦船上列隊接受胡錦濤等國家領導人的檢閱。

  我的航母,我的夢。面對記者,張蕊說:“基礎不是成功的唯一,只要努力,青春就會隨夢一起飛!”

  篇二:西點軍校的經典法則

  美國西點軍校有一個久遠的傳統,遇到學長或軍官問話,新生只能有四種回答:

  “報告長官,是”;

  “報告長官,不是”;

  “報告長官,沒有任何藉口”;

  “報告長官,不知道”。

  除此之外,不能多說一個字。比如學長問:“你認為你的皮鞋這樣就算擦亮了嗎?”你的第一個反應肯定是為自己辯解:“報告長官,剛才排隊時有人不小心踩了我。”但是不行,所有的辯解都不在那四個“標準答案”裡,所以你只能回答:“報告學長,不是。”學長要問為什麼,你最後只能答:“報告學長,沒有任何藉口。”學校之所以這樣規定,就是要讓新生學會忍受不公平,學會恪盡職責,明白表現不達到十全十美是“沒有任何藉口”的。學校認為,只有秉持這種信念,才有可能激發起一個人無比的毅力,產生出最大的效果。

  有一次,一位連長派一個名叫賴瑞的學生到營部去,只有三個小時的時間,卻交代了7項任務,有些人要見,有些事情要請示上級,還有些東西要申請,包括地圖和醋酸鹽,當時醋酸鹽嚴重缺貨。賴瑞下定決心把7項任務完成,但具體該怎麼做心裡並沒有十分的把握。

  果然事情並不順利,問題就出現在醋酸鹽上,賴瑞滔滔不絕地向負責補給的中士說明理由,希望他能從僅有的存貨中撥給他一點,但中士不答應。賴瑞只好一直纏著他。最後他不知是被賴瑞說服了,還是發現眼前這個人沒有其他辦法可以擺脫,他終於給了賴瑞一些醋酸鹽。

  當賴瑞回去向連長覆命的時候,連長沒有說什麼,但顯然很意外賴瑞把7項任務完成了。事後賴瑞回憶說,當時在有限的時間裡,根本無暇為做不好的事情找藉口,只能把每一分一秒去爭取完成任務。

  這就是西點“報告長官,沒有任何藉口”的延伸,它讓人明白,無論是學長還是老闆,他只要結果,而不要聽你長篇大論地解釋為什麼完不成任務。賴瑞從西點軍校畢業後,留校擔任戰略策劃,同時教授領導及道德課程。1993年退伍後擔任艾爾伯馬爾學院校長至今。

  西點軍校不只培養優秀的軍事人才,也培養出無數商界精英,那四個“標準答案”讓許多人受益終生。

  篇三:80後藏族軍人的軍旅情懷

  拉巴次仁,現為27集團軍某機步旅裝步4營12連連長。他從一個西藏農奴後代到北京交通大學的名牌大學生,從一名國防生到紮根基層的優秀藏族連長,對待工作認真、執著,每換一次崗位,他都虛心學習,將不熟悉的專業知識掌握得十分精通;他對待戰士猶如親兄弟一般,多次向家庭困難的戰士家中“偷偷”寄錢,曾經為救戰士小腿脛骨被彈片擊穿……

  7年來,拉巴次仁身上的那種永不服輸的精神深深地影響和感染著連裡的每一名戰士。

  心中永恆的“金珠瑪米”情結

  “小時候姥姥經常告訴我,是金珠瑪米解放軍拯救了我們,只有最優秀的人才能當解放軍,從記事起,我心中便有了當兵的夢想。”在拉巴次仁兒時的記憶中,他忘不了姥姥講了12年的一個故事。

  西藏解放前,拉巴次仁姥爺、姥姥那一代人在農奴主的殘酷剝削下,過著暗無天日的生活,住的是牛圈,吃的是連牲畜都不吃的食物,每天在皮鞭的驅趕下幹活,稍有怠慢,就會遭到謾罵和毒打,基本的人權和自由也無法保障。姥爺實在無法忍受,偷跑了幾次都被抓了回來,關押在地牢裡,不但沒有飯吃,還被皮鞭抽打得遍體鱗傷,左臂打折了也不給醫治,落下了終身殘疾。聽姥姥講,像姥爺這樣被打斷手腳的事時常發生,不少人也起身反抗,但總逃脫不了農奴主的魔爪。直到毛主席派來了金珠瑪米,才翻身得解放,才有了今天的好生活。每當說到這裡,姥姥佈滿皺紋的臉上,總是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幾十年間,座座樓房代替了鐵皮房,寬敞的馬路代替了土路,路邊林立的路燈時尚美觀,村村通電話、鄉鄉通寬頻,處處洋溢著新變化。姥姥的教導,生活的巨大變化,使得金珠瑪米的形象在拉巴次仁的心中顯得無比高大,立志要當一名解放軍。

  3次報名從軍終如願

  國家從1985年正式啟動“智力援藏”工程,在內地一些相對發達的省市開設藏族班,選拔一些品學兼優的藏族學生到內地求學。小學畢業時,拉巴次仁參加了內地藏族班考試,憑著優異的成績,被江蘇省常州西藏民族中學錄取。

  1999年,當得知初中畢業可以報考昆明陸軍學院民族班時,拉巴次仁毫不猶豫地報了名。然而事與願違,雖然他文化考試輕鬆過關,卻因為視力問題被刷了下來,第一次與從軍夢擦肩而過。

  2002年6月高中畢業時,拉巴次仁又有了一次報考軍校的機會。儘管他的高考成績遠遠超過了軍校錄取分數線,卻再次因為視力不達標被拒之門外。

  不能從軍報國,他就選擇了建設家鄉。考慮到青藏鐵路正在修建,拉巴次仁果斷報考了北京交通大學交通運輸專業,憑著優異的成績被北京交通大學錄取。

  命運還是給了拉巴次仁一次圓夢的機會。大學入學後不久,拉巴次仁聽到北京軍區正在學校招收國防生的訊息,特別是對視力要求有所放寬時,他第一個遞交申請報了名。經過體能、身體等嚴格選拔,他終於成為了金珠瑪米中的一員,走進了夢寐以求的綠色方陣。

  幹一行、愛一行鑽一行、精一行

  2006年7月,拉巴次仁圓滿完成4年大學學業,當大多數同學選擇留在北京的國家部委機關、科研單位時,他毅然決定到艱苦的基層部隊工作,成為27集團軍司訓大隊一名排長。

  2008年3月,拉巴次仁參加集團軍參謀業務集訓,第一次摸底考核,排名不是很靠前,這對於名牌大學畢業的拉巴次仁,猶如當頭一棒。“上戰場就要打得贏,上賽場就要拿第一。”拉巴次仁憑著不服輸的勁頭,為自己制定了“魔鬼”訓練計劃:每週跑7個5公里,週末再跑一次10公里;每天晚上標圖作業,別人兩個小時標完就休息,他堅持到凌晨3時。一個多月下來,他瘦了整整14公斤,5公里成績卻提高了3分多鐘,參謀業務技能也達到優秀水平。結業考核,拉巴次仁以全優的成績名列前茅。

  2011年7月,北京軍區司訓參謀比武在燕山腳下拉開帷幕。拉巴次仁憑著過硬的綜合素質,力挫群雄,成為司訓大隊歷年來奪取全區金牌的第一人。

  拉巴次仁先後擔任過排長、副連長、參謀、指導員、連長等職務,每次履新,接受的都是艱鉅任務,每次換崗,面臨的都是全新挑戰,憑著幹一行、愛一行,鑽一行、精一行的勁頭,拉巴次仁在每一個崗位都留下了精彩的軍旅足跡:當指導員時把多年後進的連隊帶入先進行列,當連長時帶出集團軍“全面建設標兵連”。

  2011年,正當大家以為任職滿3年的拉巴次仁必將提拔使用時,一紙調令將他平調到某機步旅“渡江第一船”所在連當連長。本已“功成名就”,卻要一切“歸零”。面對專業不懂,環境陌生的考驗,拉巴次仁二話沒說,打起揹包就奔赴了下一個崗位。面對嶄新的專業,他不懂就問,主動請教,先後拜了不少官兵為師。不到一年時間,他就熟練掌握了連隊涉及的8個主要專業,還取得了無線電臺操作一級證書和裝甲車駕駛一級證書。

  2012年5月,某新型反坦克火箭配發部隊,多次檢驗性考核成績都不理想,全旅上下都很著急。拉巴次仁主動請纓要攻克這一難題。他帶著幾名骨幹,系統研究射擊原理,逐個兒查詢影響射擊的因素,終於找到了問題的癥結和解決問題的辦法。用他探索研究的“鏡外分劃鏡內瞄準法”和“輔助方向固定器”,射擊精度大幅提高。拉巴次仁還善於從理論上對組訓方法進行歸納總結,在裝步連任連長一年多的時間裡,他編寫的教案是全旅的搶手貨,他總結的目標引導法、交叉帶動法、曲線激勵法等10多種訓練方法被集團軍推廣。

  拉巴次仁認為,打贏未來戰爭,必須把戰士帶成血性十足的虎狼之兵。27集團軍某機步旅裝步4營12連組織戰術訓練,手套護具從新訓就被請出訓練場,傷口剛結痂又被磨破;尖利的鐵絲網代替了橡皮筋,屁股常常掛彩;急難險重任務面前,拉巴次仁處處敢喊“跟我上”。烈日下,組織全連重灌5公里越野,拉巴次仁身背兩支步槍,外加一個20多公斤重的背囊跑在最前面。許多戰士在挑戰身體極限,卻沒有一個主動放棄,跟著連長拼命向前衝。

  把戰士放在心上的好連長

  “你把戰士放心上,戰士才能把你放心上。”拉巴次仁常常告誡連隊幹部骨幹,讓關愛成為打贏正能量。

  在連隊,拉巴次仁對戰士的關愛無處不在。夏天他用藏香幫戰士驅趕蚊蟲,冬天用藏藥為戰士泡腳。戰士訓練強度大,他掏工資購買營養品,還每個月拿出500元作為訓練獎勵。野外駐訓夜間寒冷,他給每個靠門的鋪位放上一個暖水袋。每月為戰士過一次集體生日,切蛋糕、唱生日歌、給家長彙報一年的成長進步。士官袁鵬飛妻子臨產住院,父親又遭遇車禍,拉巴次仁悄悄匯去5000元……7年來,拉巴次仁先後為困難戰士家庭捐助10餘次,累計金額3萬餘元。

  拉巴次仁對戰士的關心無微不至,關鍵時刻他也能捨命保護戰友。2012年2月13日,連隊組織手榴彈實投。新兵樑鑫由於過度緊張,手榴彈不慎從手中脫落,掉落在右腳邊,聽見嗤嗤的冒煙聲,樑鑫腦子一懵,一動不動僵在了那兒。3.7秒的時間,來不及多想,拉巴次仁用盡全力猛地將他拽到避彈牆內,順勢撲倒,把他壓在身下。一聲巨響,樑鑫安然無恙,拉巴次仁右小腿脛骨卻被彈片擊穿。

  按照醫院要求,拉巴次仁至少要住院靜養3個月才能恢復。連隊專業訓練剛剛展開,新任連長又是個“門外漢”,拉巴次仁一天也等不得。手術後第二天,他就打電話讓連隊送來裝甲步兵訓練教材,忍著鑽心透骨的疼痛,歪在床上補課。半個月後,又傳來了指導員要轉業的訊息,拉巴次仁三番五次找到醫院領導,軟磨硬泡要出院。“作為有著6個榮譽稱號的英雄連隊的連長,就是拄著柺杖,也要把連隊訓練抓起來。”從此,訓練場上就出現了一道特殊的景觀。每次訓練帶出時,拉巴次仁總是步履蹣跚,拄著雙柺慢慢跟過來,每邁一步都鑽心的疼,但他始終跟在隊伍後面。每次訓練時,他拄著雙柺穿梭於乘員和載員訓練場之間,瞭解每個專業的訓練程序,和大家一起研究訓練中遇到的難題。

  通過不斷學習積累,拉巴次仁形成了自己的帶兵之道。他總結的“真心關愛、換位思考、平等交流、教管並舉、合力幫帶”20字訣,被27集團軍推廣。

  “軍人是一種責任”

  拉巴次仁在戰士眼中是個“硬漢連長”,在領導眼中是個難得的人才,在工作崗位上取得了優異的成績。然而,在他內心深處卻始終有著對家人深深的愧疚之情。

  2008年,一天內家鄉打來的3個電話,讓拉巴次仁的心情一下子變得沉重起來。“阿媽又住院了,你能回來嗎?”相戀4年的女友,家裡只有母親、姥姥、姐姐和她4個女人,全家的重擔全壓在了她一個人身上,日夜盼望著拉巴次仁能早日回到西藏,頓時百感交集。

  正當拉巴次仁為女友的家事愁眉不展時,二舅的一個電話讓他更加糾結,“你阿媽得了尿崩症,近些天身體越來越差,你父親的癌症剛檢查得知到了晚期,你看什麼時間能回來一趟,他們都很想念你。”“我虧欠家裡很多,心裡也很愧疚。”父親因癌症去世,母親被確診為尿崩症,拉巴次仁始終無法在身邊照顧。拉巴次仁說到這裡,坐在一旁的母親流下了眼淚。“次仁從小就非常懂事和聽話,剛查出病情時也不願意告訴他,怕他在工作上分心。”

  拉巴次仁和母親聚少離多,當兵7年來,只回去過了兩次春節,而母親的病需要常年吃藥,也成了他心裡最重要的牽掛。“家裡就這一個兒子,我也是非常捨不得。但只要是為了工作,我就支援他。”拉巴次仁的母親表現出了一位母親的大義之情。“從宣誓入伍,就知道作為一名軍人應該會奉獻出很多,因為軍人是一種責任。”而拉巴次仁也是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著當代軍人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