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中元節的風俗習慣

  

  因據傳唐太宗李世民晚年得病,曾於病中昏迷,當他甦醒以後,自稱曾“魂遊地府”,歷見陰間散魂餓鬼,攔路乞食,唐太宗答應返陽之後,當廣為佈施,因而詔令全國,於中元令節之時,設盛宴普施眾鬼魂,所以“普度”也稱“普施”。從此傳衍不衰,久而成俗。

  而在民間也普遍流傳目蓮解救母厄的故事:

  “有目蓮僧者,法力巨集大。其母墮落餓鬼道中,食物,即化為烈焰,飢苦太甚。目蓮無法解救母厄,於是求教於佛,為說盂蘭盆經,教於七月十五日作盂蘭盆以救其母。”

  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蓮尊者,惦念過世的母親,他用神通看到其母因在世時的貪念業報,死後墮落在的惡鬼道,過著吃不飽的生活。目犍蓮於是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送給他的母親,但其母不改貪念,見到食物到來,深怕其他惡鬼搶食,貪念一起食物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火炭,無法下嚥。目犍蓮雖有神通,身為人子,卻救不了其母,十分痛苦,請教佛陀如何是好。佛陀說:“七月十五日是結夏安居修行的最後一日,法善充滿,在這一天,盆羅百味,供巷僧眾,功德無量,可以憑此慈悲心,救渡其亡母。”

  發一下老南京是如何過中元節的。在南京,在明朝前後,有著非常盛大的中元節活動,放荷花燈、放焰口、搭臺唱一兩百場“白局”,可謂場面浩大,不過,隨著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以來,破除迷信活動,南京的鬼節習俗已經漸漸消亡。

  農曆七月十五日究竟是個什麼樣的節日?相傳這一天,閻王就下令大開地獄之門,讓那些終年受苦受難禁錮在地獄的冤魂厲鬼走出地獄,獲得短期的遊蕩,享受人間血食。在歷史上,南京“鬼節”的活動是非常隆重的,從朱元璋時代開始,就會在秦淮河沿岸放荷槍實彈的花燈,據傳起碼要放一萬盞燈,以為先人引路。他解釋說,因為明朝開國,有很多將士身亡,因此放荷花燈的傳統很盛行。

  另外,南京的大街小巷、街村,都要舉行“放焰口”的活動,請和尚、道士做道場唸經,放焰口對於鬼道來說,等於是無限制地放賑,所以又叫做“施食”。

  除此以外,在南京,中元節還有自己獨特的傳統,那就是唱白局,每到上元節的時候,南京的街頭民間藝人將會組織一兩百場的白局活動,以中華門的西街口為第一臺,然後沿著外秦淮河,一橋、一街口都會有一臺白局,一般來講,白局的最後一臺設於當時的“罵駕橋”在現今的白鷺洲公園附近,民間藝人搭臺打擂,形成特殊的文化現象。

  而在吃的方面,中元節也頗有講究,家家戶戶吃茄餅,把新鮮茄子切成絲,和上面粉,用油煎炸。民間認為,茄餅可以成為已故祖先前往盂蘭盆會的乾糧。

  總結一下老南京過中元節必做的幾件事:祭祀:燒紙,放荷燈,放焰口,搭臺唱白局,吃茄餅!請大家一起八一八,中元節還有哪些風俗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