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川蒲松齡故居導遊詞

  蒲松齡故居“聊齋”位於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洪山鎮蒲家莊,是一座典型的北方農家建築 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蒲松齡故居導遊詞,歡迎閱讀參考。

  蒲松齡故居導遊詞

  各位朋友大家好,歡迎來到齊國古都蒲松齡的故鄉-----淄博。我是這次淄博之行的導遊xxx,大家可以叫我小**。今天我將帶領大家參觀的蒲松齡紀念館,就坐落於我們淄博市淄川區洪山鎮蒲家村。他始建於***,由蒲家村先後投資2100多萬元建成,總佔地面積24公頃。請各位朋友跟隨我一起去領略蒲文化的深厚內涵吧!

  沿著青石鋪成的小路,走過古香古色的明清式建築商業街,就會來到一座青磚灰瓦的大宅院前,這也是具有北方居民特色的明清式格調的四合院建築。首先映入眼簾的這門楣上的匾額,是由我國著名文學家郭沫若提寫的“蒲松齡故居”。

  走進大門便是故居前院,各位朋友面前的這尊漢白玉石雕坐像,就是蒲松齡先生了。他正在捻鬚沉思,似乎在構思聊齋故事呢。再看四周的四塊太湖石,他們是四個象形文字,大家不妨猜猜看,是哪四個字。對--------就是“山明水秀”。

  一、第一展室----生平展室

  請大家跟隨我往後面走,進入我們的第一展室----生平展室,去了解蒲松齡先生平凡坎坷的一生。蒲松齡先生,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生於明崇禎十三年***公元1640年***卒於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享年76歲。

  蒲松齡先生出生在一個日趨沒落的地主兼商人家庭,***也算是世代書香門第呀***。蒲松齡先生的父親蒲磐原是讀書人,但因困於屋場連個秀才也沒中,遂去經商多年,家中稱“素封”,到四十歲還沒有孩子,對家業也不怎麼治理,正值明末清初,社會動盪不安,日子就一天不如一天了。單四十歲以後連生四子,蒲松齡先生是其嫡董氏所生,而排行老三,從此後人口多了,生活就日趨貧困了。因家中請不起塾師,蒲磐就親自教孩子門讀書,蒲松齡先生自幼聰明過人,經史過目輒了,父親非常鍾愛他。

  蒲松齡先生18歲時應父母之命完婚,19歲時初應童子試,便以“縣、府、道”三第一而中了秀才,受到當時的山東學政施愚山先生的賞識,並收為門生。說到這位施大人呢,看過電視劇《胭脂》的朋友一定知道,劇中有位斷案如神的施大人,就是蒲松齡先生對恩師感激之情的演義了。20歲時蒲松齡先生與同窗好友李希梅、王鹿瞻、張歷友共結“郢中詩社”,但是蒲松齡先生在此後三年一次的鄉試中,卻屢試不第。

  25歲時,因妯娌之間不和,兄弟四人分了家。好房子別人分去了,他只分得“居帷老屋三間”,生活陷入困境。31歲時迫於生計,應淄川進士孫蕙之聘,去江蘇省寶應縣為其做幕賓。當走到了青不關時,看到兩岸的山勢險要由感而發,寫下了一首詩,其中四句是這樣寫的:“山在甕盎中,仰看飛鳥渡。南山北山雲,千株萬株樹”。在這期間蒲松齡先生目睹宦海風雲,飽嘗遊子之苦,再加上臨近科考,僅做了九畢府個月的幕賓,即返回了故里。歸來後的蒲松齡先生仍舊沒有考取功名,便屢屢設帳於縉紳之家,四處奔波

  蒲松齡先生四十歲時,受本縣王村鎮西鋪村畢際友的聘請,去做了畢府的私塾先生,設帳卓然堂,自次開始了他長達三十年的舌耕筆耘。只到71歲時才撤帳回家,開始了暮年的家居生活。同年鄉里舉行“鄉飲酒禮”,蒲松齡先生與昔日好友李希梅、張歷友被推舉為鄉飲介賓。這對當時的人來說是上的榮耀。蒲松齡先生72歲依例成為歲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