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的導遊詞精選範文

  河南地處黃河中下游,是中國古代文明發祥地之一,至遲在50萬年前就有人類在這裡生息和繁衍。小編為大家準備了一些範文,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河南林縣紅旗渠旅遊景區導遊詞

  朋友,有一首歌曲您還記得嗎?“劈開太行山,漳河穿山來,林縣人民多壯志,勢把山河重安排。”這首激昂雄壯的歌曲,把我們引到那艱苦創業的歲月。20世紀60年代,英雄的林縣人民以“重新安排林縣河山”的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堅持和發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自力更生、艱苦奮鬥、自強不息、開拓創新、團結實幹、無私奉獻”的精神,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在巍巍太行山上,逢山鑿洞,遇溝架橋,一錘一釺,堅持苦幹十年,削平了1250座山頭,鑿通了211個隧洞,架設152座渡槽,建成了盤繞林濾山長達1500公里的引水灌溉工程--紅旗渠。

  紅旗渠在安陽以西50多公里的林州林濾山中,地勢險峻,工程巨集偉。它不僅是造福人民的水利工程,也為林濾山自然風光增添了一大勝景,被中外遊人譽為“人工天河”、“當代萬里長城”、“世界第八大奇蹟”。20世紀70年代初,紅旗渠工程竣工後,周恩來總理自豪地告訴國際友人:“新中國有兩個奇蹟,一個是南京長江大橋,一個是林縣紅旗渠”。

  紅旗渠景區,主要以艱苦創業的紅旗渠精神,以及太行山集華山之險、峨媚之雄、三峽之奇、黃山之秀為一體的自然風光而開發建設的風景名勝區,現在以妖嬈多姿的風采,向世人展示其獨具的特色和巨大的魅力。

  紅旗渠景區的主要景點有:分水苑、青年洞等,首先我們參觀分水苑景區,分水苑所在地分水嶺,原名墳頭嶺。紅旗渠總乾渠在這裡分為三條幹渠,改名為分水嶺。

  走進分水苑牌坊,迎面看到的是千軍萬馬戰太行巨型浮雕。這組浮雕由安陽市園林設計室袁建國同志設計,長22.1米,高35米,雕塑大小人物近80個。浮雕以林州人民戰太行的群體形象出現,用磅礴的氣勢勾勒出一幅改天換地的鬥天圖。其中,既有凌雲壯志的豪邁氣概,又有雄偉壯觀的戰鬥場面,站在浮雕前使人感到如聞其聲,如臨其境。整個浮雕分為四個場面:1.林縣縣委發出引漳人林的動員號召;2.工程技術人員實地勘測;3、凌空除險;4、千軍萬馬戰太行。

  在千軍萬馬戰太行浮雕右側,是紅旗渠主要工程壁畫,共有六幅。

  第一幅是“紅旗渠源”。紅旗渠源頭位於山西省平順縣石城鎮 ,是將漳河水引入紅旗渠的樞紐工程。1960年3月 ,承擔截流任務的任村公社青年民工, 在一無大型機械,又無先進技術的情況下,以大無畏的革命氣概跳人冰涼刺骨的激流,逼水改道,流入紅旗渠內。

  第二幅是“青年洞”。該工程是紅旗渠總乾渠的咽喉工程之一,也是紅旗渠最艱險的工程。是當年青年突擊隊員在艱苦困難的條件下,以“寧願苦幹,不願苦熬”的精神開鑿的。為紀念青年們艱苦奮鬥的業績,將此洞命名為“青年洞”。“青年洞”風景名勝區,被國家六部要命名為“全國中小學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第三幅是“空心壩”。該工程是以壩上過河水,壩中過渠水,解決了河水與渠水在一個平面上交叉的矛盾,是一座兩用壩。

  第四幅是“南谷洞水庫”。該水庫始建於1958年,原是亂石堆壩,其壩高雄踞亞洲第三位。設計總庫容7750萬立方米,興利庫容5530萬立方米。後經過瀝青處理大壩印水面和高壓混凝土巖縫灌漿,現大壩效能良好。它既起到調節汛期洪峰,又可補充紅旗渠水源,現在已被開發成“太行平湖”風景區。

  第五幅是“桃園渡橋”。該橋是座三用渡橋,上面是公路,可以行汽車;中間是涵洞,可以流渠水;下面是河床可以過洪水。現在為了解決林州城市人口用水,又在涵洞裡鋪設了管道,把弓上水庫的水逆紅旗渠水引入市內,所以又成了四用橋。

  第六幅是“紅英匯流”。紅旗渠一干渠沿林濾山南下,英雄渠沿淅河東流,至合澗鎮西匯合,形成了一處優美的飛流直瀉奔騰圖。有詩讚曰:“珠濺花飛雪裹玉,流激瀑瀉浪逐波。閘開傾進瓊漿液,兩韻一渠唱凱歌”。

  總乾渠分水閘,是紅旗渠分水樞紐工程,分水苑也以此而得名。總乾渠分水閘樓頂高懸郭沫若親筆書寫的“紅旗渠”三個蒼勁有力的硃紅大字,在燦爛的陽光下熠熠生輝。閘門內奔瀉出兩股激流,向西南方向流去的是紅旗渠一干渠,沿林濾山東巒至合澗鎮與英雄渠匯流,澆灌著姚村、城關、合澗等35.2萬畝土地;二乾渠沿山坡東南方向到橫水鎮馬店村,澆灌著姚村、河順、橫水等11.6萬畝。三乾渠在分水嶺雙孔隧***處,距分水閘500米,向東到東崗鄉東蘆寨村,澆灌著任村、東崗、河順等4.6萬畝土地。

  1997年,分水閘實現了計算機遙控觀察調節水位,使紅旗渠灌區達到了國內自動化管理先進水平。

  在分水閘的後面,有一座“紅旗渠”紀念亭。這是1973年建成的仿古建築。紀念亭匠額由全國政協副主席趙樸初題寫。亭內懸掛著黨和國家領導人為紅旗渠的題詞,反映林縣乾旱歷史和“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的圖片;紅旗渠通水和紅旗渠效益圖片圖表;還有當年民工修渠時用過的工具及充飢吃的野菜標本。這些都是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極好課堂。

  接下來我們將去參觀青年洞景區。

  由分水苑景區乘車上行30公里,就到達青年洞景區。這裡山高水險,紅旗渠懸掛在巍峨雄峙的太行山懸崖絕壁之上,八米寬的紅旗渠從山中穿過,一派雄險秀麗的景色!

  河南南陽社旗山陝會館導遊詞

  社旗縣是一座歷史文化名鎮,坐落在南陽東北45公里處。它東與駐馬店市泌陽縣接壤,西和南陽縣宛城區毗連,北和方城縣交界,南與唐河縣為鄰。1965年建立社旗縣,社旗鎮為縣委、政府所在地,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社旗鎮原名賒旗店,是一座遠近聞名的商業古鎮。據有關資料記載:該鎮初建於春秋戰國時期,清代康乾年間最為繁盛,為河南四大名鎮之一。民間有“天下店數賒店”之稱。當時該鎮為水旱碼頭,南船北馬,總集百貨,尤多秦晉鹽茶大賈,為南北九省交通要道,全國有13個省的商人在此經商,僅各省商人建的同鄉會館就有:山陝會館、湖北會館、江西會館、廣東會館、福建會館等十餘個。全鎮人口13萬,鎮內有72道街,現存較為完整的古街道有十餘條。***7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佈為我省第一批歷史文化名鎮。

  位於鎮中心的“山陝會館”原名山陝同鄉會館,又名山陝廟、關公祠,曾稱鼎元社,是座巍峨壯觀,-金碧輝煌的宮殿式古建築群,系清代山西、陝西旅居賒旗鎮的富商大賈接客迎仕、聯誼集會和焚香祭奠的場所,因養有監管僧道亦稱山陝廟。正殿供奉關羽坐像,所以會館的絕大部分對聯、門榻、匾額都是頌揚關羽的功德,故又稱關公祠,道光年間稱鼎元社,民國十二年改稱山陝會館。

  會館始建於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經嘉慶、道光、咸豐、同治至光緒十八年落成,共經六帝137年。佔地面積10885.29平方米,建築面積6235.196平方米。主體建築自南而北沿中軸線有琉璃照壁、懸鎰樓、大拜殿和春秋樓,左右陪襯建築相互對稱,自南至北有:東西轅門、東西馬廄、鐘鼓二樓、東西廊房和大拜殿兩側的藥王、馬王兩座陪殿。建築佈局形成前、中、後三進院落,佈局嚴謹合理,殿堂樓閣疏密有間,北高南低,鱗次櫛比,氣勢雄渾,相映生輝。各類建築物共152間,室內外全用青白色大理石鋪砌,建築物採用石雕、木刻、火鑄或陶瓷塑精美圖案作裝飾。據碑文記載:“運巨材於楚北,訪名匠於天下”。耗白銀數百萬兩。總之,會館的總體設計追求詩情畫意,陳設裝飾極盡富貴華麗。1963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1月13日被國務院公佈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家看這面琉璃照壁,是仿照北京故宮九龍壁建起的,高10.4米,寬13米,厚1.70米,單簷硬山頂,是用1000多塊彩釉大方磚砌造起來的。壁的兩面飾有精巧剔透的“二龍戲”珠“、”龍虎爭鬥“,”丹鳳朝陽“、鯉魚跳龍門”、“鳳穿牡丹”、“五龍捧聖”以及姿態各異的九條龍和福、祿、壽等圖案。照壁正中橫書“義冠古今”。兩側豎寫兩副對聯“浩氣已吞吳並魏,麻光常陰晉與秦”,“經壁輝光媲美富,羹牆瞻仰對英靈”。表達了山西、陝西人對關羽這個同鄉仰慕追念之情。字跡採用金黃色古寫隸體,顯得莊嚴肅穆生輝。

  照壁陪襯建築有相互對稱的東轅門、西轅門、東馬廄、西馬廄環抱成會館前院。我們現在進前院參觀。院中立有白玉雕獅一對。獅前立鐵旗杆,鐵旗杆高15米,重5萬餘斤,青石須彌座,束腰部雕天馬、麒麟、獅子、異獸圖,須彌座上立鐵獅,旗杆穿獅而過。旗杆上有大、中、小三個雲鬥,每個雲鬥上有四個風鐸,雲鬥間行龍纏繞,頂部原各站一隻展翅欲飛的鳳鳥,抗日戰爭時期,東邊的一隻鳥被日本飛機炸掉。鐵旗杆鑄於清嘉慶二十二年***公元1817年***,據傳為分節擁土鑄造而成。轅門東西相對,築於高大磚券拱門上,為單簷歇山頂。下有磚護欄圍繞,高12.37米,正中分別嵌石刻“升自階”、“閱其履”匾額。

  這是懸鎰樓,又名“八卦樓”,是會館的戲樓,興建於嘉慶元年***1786年***,竣工於道光元年***1821年***,歷時25年。樓高18.36米,長20米,寬18米,分上中下三層,為三重簷歇山頂式建築。正脊兩側裝飾有行龍、牡丹圖案,中間置琉璃樓,內刻“天五尺”三字,樓門兩邊對聯為“此地即是普陀山,何必遠求到南海”。樓內豎20根合抱大柱,下有三層柱礎,上層多為鼓形,下層為正方形鼓座,四面雕刻麒麟、獅子、牛、馬等圖案。樓北面為戲臺,上掛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浩生社立“懸鎰樓”匾額。“懸鎰”兩字系山西明末書法家傅青主所寫***是從山西託來的***。“樓”字系葉縣清末舉人許靖所寫。兩側石柱上分別刻“還將[日事重新演,聊借俳優作古人”,“幻即是真世態人情描寫得淋漓盡致,今亦猶昔新聞舊事扮演來毫髮無差”對聯。舞臺屏上懸掛“既和縣平”匾額。戲臺上下佈滿木、石雕刻圖案,其內容多以古代傳統戲曲有關。

  這分別是鐘樓和鼓樓,相對稱坐落於懸鎰樓兩側,鐘樓內懸大鐘一口,鍾高5尺,重2千餘斤,人稱聚將鍾,亦稱“金鐘報曉”,鼓樓在西側,內懸掛更鼓一面。

  現在我們穿過戲樓進入萬人庭院,即會館的中心大院。院內全部用一尺見方的青石鋪地,中鋪甫道,甫路兩邊繫條石,有柱洞可以搭棚,甫路左右庭院及兩廂分別為男女觀眾場地,院內可容萬人看戲,故又稱萬人庭院,現在我們參觀的是石牌坊,坐落於大殿前3米高的月臺上,其分左中右三座。

  中間一座為三間四柱式,須彌座方校,柱的兩側附以抱鼓石,中柱兩側鼓面刻:“俞伯牙愛琴”、“孟浩然愛梅”、“林和靖愛鶴”、“周敦頤愛蓮”、“米元章愛石”、“嵇康愛竹”、“王羲之愛鵝”、“陶淵明愛菊”八愛圖。中坊上雕福、祿、壽三星。匾書“孟氏難言這浩然”,相傳是社旗撥貢張玉炎撰寫。配坊左上刻“杜甫吟詩”,右上雕“李白騎鯨”,中坊背面上刻“五福圖”,匾書:“履中蹈和優入聖城”。

        河南南陽漢畫館導遊詞

  現在我們來到的這所漂亮的庭院,就是1999年12月28日建成開館的南陽漢畫館新館。南陽漢畫館是我國第一座專門珍藏、陳列漢代畫像石刻的藝術博物館,創建於1935年,為中國早期藝術博物館之一。它以豐富的藏品和獨特的藝術風采,早已被海內外學者所矚目,在社會上有著廣泛的影響。老館原在南陽市西郊的臥龍崗上,佔地2700平方米。現在我們通過這座仿漢門闕,進入庭院,面前這座雄偉的仿漢建築,坐西向東,南北寬118米,中間高21米,佔地80畝,館藏漢畫像石刻近3000塊,佔全國的三分之一。目前開放的是一樓綜合館的基本陳列部分,其中國家一級品119件,是現今全國規模最大的漢畫石刻藝術陳列館。

  好,我們現在就步入畫卷中,一覽千古情。大家看,大廳裡這二尊珍貴的大型石獸“天祿”、“辟邪”,已經飽經了2000多年的風雨滄桑,是全國絕無僅有的漢代大型圓雕藝術天之意。這兩尊石獸虎頭鳳尾,鱗身雙翼,造型古樸,栩栩栩如生。您千萬別小看他們,這二尊石獸早在唐代就已經受到了世人的注目了,唐代李賢的《後漢書.孝靈帝紀》、北宋歐陽修的《集古錄》、沈括的《夢溪筆談》都曾提到這二尊漢雕石獸。

  大家知道,南陽盆地地處豫、鄂、陝三省交會處,這裡物產豐富,土地肥沃,河流縱橫,氣候適宜,水陸交通方便,自古就是我國經濟、文化和科學技術先進的地區之一,也是著名的戰略要地。早在戰國時期,南陽的冶鐵技術就已相當聞名,西漢時南陽冶鐵、水利、農業生產又有了進一步發展,《鹽鐵論》稱“宛***南陽***周齊魯,商遍天下,富冠海內”,已成為全國顯赫的最大的商業城市之一。東漢光武帝劉秀髮跡於南陽,二十八宿***劉秀的二十八個主要將領***又多出自南陽一帶,據不完全統計,兩漢時僅分封在南陽的侯王就有47人。這些皇親貴戚、豪族世家、巨戶富商,生時極盡其欲,死更厚葬,競相營造冥宅大墓。這樣,始於西漢的墓內石刻畫像之風,到了東漢就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封建統治階級大講排場,競相厚葬,除在墓中多埋珍寶、偶人、車馬供死人“享受”外,還推出了依照地面建築的“周閣重門”式的大型畫像石墓室,南陽漢畫像石刻,就是依附這種石墓室而誕生、發展起來的一種獨特的石刻藝術品。

  南陽漢畫像石刻涉及的題材非常廣泛,表現的內容也異常豐富。由於南陽漢畫像石刻採用的是以寫實為主的藝術表現手法,因而可以說它是兩漢社會的縮影,為我們研究兩漢社會的政治制度、禮儀風俗、經濟狀況、宗教意識、文學書法、美術、音樂、舞蹈、雜技、武術、戲劇、建築學、天文學、教育學、畜牧獸醫學等,提供了珍貴的直觀圖象資料。這些漢畫像石刻,雕造工巧,內容豐富,有顯示漢代天文學成就的日月星辰圖;有反映漢代歌舞雜技藝術的舞樂百戲圖;也有高門甲第,連車列騎,宴客投壺的漢代統治者奢華生活場面;還有表現漢代統治階級寵通道教、巫術的昇仙圖和神話傳說。

  我們首先進入的是祥瑞廳。漢初統治階段中流行黃老思想,祟通道教、巫術,拜神仙,服仙丹,求長生不老,因此畫像石中有不少表現昇仙思想的畫幅,看這幅“羽人神獸”圖,畫中刻繪有“羽人”、“飛廉”。羽人是為道學仙之人,身生幾寸長的毛羽,能從地上自升到樓臺之上,作飛天狀。飛廉是一種神物,乘上它就可以昇天,所以凡是表現神仙思想的地方,常常刻繪飛廉。南陽漢畫像石中的飛廉,頭似龍而非龍,身似鹿而非鹿,身生兩翼後拖蛇尾,兩隻飛廉,一前一後追逐奔跑,神態生動自然。大家看這幅“神人騎虎射怪獸”圖,能看出它的雕刻技法有什麼與眾不同之處嗎?對,這叫陰線刻,在漢畫像石中是不多見的。南陽漢畫像石的雕刻技法多屬於剔地並施有橫豎紋襯地的淺浮雕,用粗勁的陰線表達畫像的細部。畫像構思大膽巧妙,線條運用剛柔得度,畫像中的各種形象給人以古拙粗放,蒼勁豪邁的感覺。早期的漢畫像石,也有采用平地淺浮雕和陰線刻的雕刻方法,但這種畫像石出土數量不多,因而也就越發顯得珍貴。

  南陽漢畫像石是研究漢代社會史、美術史的重要材料,它數量多,內容豐富,屬於墓門及桅楹的居多。漢代工匠在石刻中充分運用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手法,成功地刻畫出眾多的藝術形象。無論是車馬的賓士,宴樂的喧譁,授經時的肅穆,歌舞時的歡樂,都安排得疏密有致,特別是表現人物、動物的力與速度方面獲得極大的成功。漢代人民的生產勞動、建築藝術、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在畫像石刻中有充分的體現,這是反映耕作場面的,這是在捕魚,這是漢代的獨輪車。當然,最吸引人的還是漢代封建貴族階層的生活情景,這也是南陽漢畫像石刻的主要表現物件。不盡的高樓重閣,對稱豎立的漢闕;駢駕飛馳的戰車;看,在長長的導騎射田獵.......這副鼓樂宴饗圖還採用了上部直視,下部俯視的表現手法,酒杯用陷下去的窩狀來體現,構思可謂奇特。看這些車騎出行圖、田獵圖、鬥雞圖,無一不是他們生前驕奢生活的寫照。作為供墓主人死後繼續奴役的物件,畫像中還刻繪有成群的奴婢侍從,楊柳細腰的高髻侍女,***操戈執盾,守衛在殿堂門闕之外,女婢端燈執奩,侍奉在貴族身邊。此情此景。栩栩如生,使我們步入漢畫館,有一日夢迴千年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