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交河故城導遊詞範文

  交河故城,位於吐魯番市以西約13公里的亞爾鄉一座島形臺地上,因河水分流繞城下,故稱交河。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交河故城概況導遊詞

  各位旅客朋友們:

  大家好!

  交河故城位於吐魯番市以西13公里的一座島形臺地上。因河水分流繞城下,故稱交河,最早是西域36國之一的“車師前國”的都城。

  交河城址,位於吐魯番市以西約13公里的亞爾鄉,吐魯番市西郊10公里牙爾乃孜溝兩條河交匯處30米高的黃土臺上,長約1650米,兩端窄,中間最寬處約300米,呈柳葉形半島。這裡是古代西域三十六城郭諸國之一的車師前國都城,是該國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中心。

  吐魯番的乾旱少雨,使故城儲存得非常完整,建築全部由夯土版築而成,形制佈局則與唐代長安城相仿。城內市井、官署、佛寺、佛塔、街巷,以及作坊、民居、演兵場、藏兵壕、寺院佛龕中的泥菩薩都還可以找到。寺院佔地5000平方米,有汲水井一口。佛塔群有佛塔101座。從空中俯視,交河故城像一片大柳葉。

  交河故城主要景點導遊詞

  各位旅客朋友們:

  大家好!

  交河故城在歷經數千年的風雨滄桑之後,這座城市建築佈局的主體結構依然奇蹟般的儲存下來。這些都得益於吐魯番得天獨厚的乾燥少雨氣候。交河故城的規模,大體為唐代的建築,建築物主要集中在臺地東南部約1000米的範圍內。古城四央臨崖,在東、西、南側的懸崖峭壁上劈崖而建三座城門。

  交河故城的建築佈局主要由明顯可見的三個部分組成:貫穿南北的一條中心大道把居住區分為東、西兩部分,大道北端是一座規模巨集大的寺院,以它為中心構成了北部的寺院區,這一區的建築面積約為9萬平方米。建築多是長方形院落,院落門向著所臨街巷。從每所院落的平面佈置來看當為寺院,尢其是主室裡都有一個方土柱,應是神壇或塔柱;

  大道東區南部為大型民居區,建築面積約為78000平方米,北部為小型居民區,中部為官署區;大道西區除大部分為民居外,還分佈有許多手工作坊。城中大道兩旁皆是高厚的街牆,臨街不設門窗。大體南北、東西向垂直交叉、縱橫相連的街巷把36萬平方米的建築群分為若干小區,頗似中國內地古代城市的坊、曲。這種建築佈局足以說明,交河故城在唐代曾經進行過一次有規劃的重修改建,而唐代以前舊城痕跡則早已面目全非了。從城市佈局來看,他一方面受到了中原傳統城市建築規制的影響,又獨具地方特徵。以街巷為骨架的交通網路、城門及其它建築,在營建時,無不把軍事防禦作為其建築時的指導思想,整修古城就是一個巨大的軍事堡壘,反映出了歷史上這一地區激烈的民族和社會矛盾。

  另外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建築形式除了沒有城牆外,還有一個明顯的特徵,即整座城市的大部分建築物不論大小基本上是用“減地留牆”的方法,從高聳的臺地表面向下挖出來的。寺院、官署、城門、民舍的牆體基本為生土牆,特別是街巷,狹長而幽深,像蜿蜒曲折的戰壕。可以說,這座城市是一個龐大的古代雕塑,其建築工藝之獨特,不僅國內僅此一家,國外也罕見其例,體現出古代勞動者的聰敏才智和巨大的創造力。

  交河故城的現狀導遊詞

  各位旅客朋友們:

  大家好!

  古城遺址儲存相當完好,古城南北長1600餘米,東西最寬處約300米,分為寺院,民居,官署等部分。古城總面積47萬平方米,現存建築遺蹟36萬平方米。城內建築物大部分是唐代修建的,建築佈局獨具特色。該城保留著宋代以前我國中原城市的建築特點 。[3]

  全城象一個層層設防的大堡壘,人行牆外,像處在深溝之中,無法窺知城垣內情況,而在牆內,則可居高臨下,控制內外動向,城中佈防,也是極為嚴密的。交河故城的佈局大體分為三部份,一條長約350米,寬約10米的南北大道,把居住區分為東、西兩大部分。大道的北端有一座規模巨集大的寺院,並以它為中心構成北部寺院區。城北上還建有一組壯觀的塔群,可能是安葬歷代高僧的的塔林。東南方,有一座巨集偉的地下宅院,頂上有11米見方的天井,天井東面南道,設有四重門柵,天井地面,有一條寬3米,高2米的地道,長60米,與南北大道相通。據考察推測,可能是安西都護府的住所,後為天山縣的官署衙門。

  西部有許多手工作坊。大道兩側是高厚的土垣,垣後是被縱橫交錯的短巷分割的“坊”,臨街不開門。“坊”內有居住遺址和紡織、釀酒、製鞋等手工作坊。東側有軍營、餘為民居。交河城僅有東門和南門兩座城門。由於城建在30米高的懸崖上,不用築城垣,城門亦非正式建築。南門,是古代運送軍需糧草、大軍出入的主要通道。南門地勢險要,有“一人守隘,萬夫莫向”的山崖,東門,巍然屹立在30米高的峭壁上,主要是為城內居民汲引河水的門戶。

  1961年國務院公佈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譽為“世界上最完美的廢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