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開學教師講話稿

  老師如海,寬容做舟方知海之寬闊;老師如山,寬容為徑,方知山之高大,方知心之高尚。下面小編為你整理了幾篇範文,希望對你有幫助。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在這金秋時節,我們大一新生為了心中的理想走進了大慶石油學院的大門。大慶石油學院是一所悠久歷史的學校。現在全中國50歲以上的人,都知道大慶石油工人的“鐵人”精神,這種不怕苦、不怕累、無私奉獻的精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新增大慶石油學校的概貌〕……

  在大學的日子剛剛開頭,但是我覺得長大了許多。在這裡,學校領導和老師如親人一般,對我們關愛備至,無時無刻不在關心照料我們的學習和生活。同學之間如同兄弟姐妹,互幫互助,共同進步。這一切都讓我有一種回家的感覺,溫馨融洽。此外,緊張地學習,激烈的競爭也讓我感受很深。

  在今年的高考中,同學們的成績令人驕傲。12年寒窗苦讀,終於實現了自己的理想,同時大學的學習和生活也對我們大一新生提出了一個嚴峻的挑戰。我們唯有從現在做起,刻苦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站穩腳跟,為學校和班級爭得更高的榮譽!

  作為大一新生,我們一定從以下幾方面努力:

  首先,我們一定要做一個合格的大慶人。古人說過:“莫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作為大慶的一份子,我們應該時刻告誡自己,以“鐵人”的精神時刻激勵自己,嚴格要求自己,嚴格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和道德規範,做一個合格的大慶人。

  其次,我們應該明確來大慶的目的,並且時刻銘記在心。我們要端正學習態度,明確學習目標,因為大學四年轉瞬即逝。雖然我們現在剛剛踏入大學的校門,但是為了自己的將來,從現在起就要專心致志地學習。

  只有將自己置身於學習之中,將其他繁雜事務置之度外,才能學有所成。同學之間不要為一些小事斤斤計較,在生活上不要相互攀比,而要在學習中比高低,在品德上論英雄。

  “今天我以大慶為榮,明天大慶以我為榮。”同學們,我們是祖國的棟樑,民族的未來,新的歷史將由我們來書寫。歷史的重任在肩,我們責無旁貸。我們一定會勇敢地挑起肩上的責任,雖然前方會有巨浪滔天,但是也會有彩虹貫日。

  拿出你“吹盡狂沙始到金”的毅力,拿出你“直掛雲帆濟滄海”的勇氣,去迎接人生中的風風雨雨!“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我堅信一分耕耘,一份收穫,學習的根是苦的,學習的果子是甜的。我們奮發努力、勇往直前,一定會迎來收穫的那一天。

  在這豐收的季節,我們走進了大慶,希望四年後的今天,能夠再次收穫我們辛勤勞作換來的累累碩果。同學們,今天讓我們在一起定下四年之約,20XX年的金秋,希望我們重聚大慶校園,為他帶來豐收的喜悅。同學們,大家一起努力吧!

  二

  各位領導,老師,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我是植物病理專業XX級碩士新生,我叫袁月。很榮幸能作為研究生新生代表在這裡發言。

  在這個驕陽似火的九月,我們相聚在華南農業大學的校園,用火一樣的熱情去迎接即將來臨的新挑戰。請同學們環視下自己身邊的人,他們就是在考研大戰中與你並肩作戰的戰友。回首往事,那個蟬鳴聒噪的午後,堅守在書桌旁伏案苦讀的我們;那個月明星稀的夜晚,獨自走在回宿舍路上的我們;那個寒風凜冽的清晨,斷然鑽出溫暖被窩的我們……***此處摘抄自豐華同志發言稿***考研磨練了我們的意志,堅定了我們的信念,讓我們對人生有了新的感悟。

  曾經我們還在考場為自己的理想而拼搏,現在我們為了實現夢想聚在一起。來到了華南農業大學,來到了資源環境學院。這裡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濃郁的學術氛圍,有一位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也有一批批年輕有為的青年教師,更有如家人般溫暖的老師和同學。多年來學院在學術科研上碩果累累,向社會各界輸送了大批的優秀人才。三年的研究生生活轉瞬即逝,我們一定要好好珍惜這良好的學習氛圍,無論嚴寒或酷暑任何的困難都不停歇我們求知的腳步。

  20XX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XX年華誕,中華崛起,祖國富強,讓我們倍感驕傲。也讓我感受到青年人肩負的社會責任。親愛的同學們雖然我們來自五湖四海,但現在我們有了一個共同的名字——華農人。讓我們在這裡,和睦相處,認真學習,刻苦鑽研,自立自強。讓我們發揚華農人“篤學明德、躬行踐履、建業自強、求精圖新”的丁穎精神,成長為有知識有擔當的青年,一同承擔起振興中華的重任。

  研究生的學習生活是艱苦的,嚴謹的,也不乏快樂。我們要正確樹立人生目標,戒驕戒躁,腳踏實地,勞逸結合。以我們的實際行動為即將到來的華南農業大學百年校慶獻禮。

  最後,以一首歌詞與大家共勉“你是不是像我在太陽下低頭,流著汗水默默辛苦的工作,我知道我的未來不是夢”,我們的未來不是夢,祝願大家都能擁有三年充實而無悔的研究生生活!祝願我們的資環我們的華農,明天更加美好。謝謝大家。

  三

  親愛的新同學,老師們、同志們:

  上午好!今天的風雨真不小。此風此雨,給了我們不同尋常的體驗。這彷彿是為同學們邁入大學、踏上人生的新高地,進行一次精神沐浴和心靈洗滌;也似乎在表明,不管任何風雨都抵擋不了同學們立志成才、報效祖國的信心和堅毅。我代表學校對來自15個省區的近6000名新同學加入湛師大家庭表示熱烈的歡迎!對風雨中堅持開會的同學們表示崇高的敬意!

  這是一個偉大的時代,也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年度。你們在我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關鍵時期,在我國著力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我校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關鍵之年,考上大學,來我校深造,真是值得慶賀。你們的加入,將給湛師帶來新的活力、激情和智慧。

  一、大學是人類文明的高地

  進入大學,首先要追問大學是什麼樣的地方?具體而言,大學是:

  ***一***責任高地。大學肩負著為經濟社會發展培養人才、創新知識和服務社會的重要責任。大學是人類文明的高地,也是人類近現代文明的發源地。義大利在文藝復興之前有博羅尼亞大學;英國先有牛津、劍橋,後才有其崛起;德國19世紀末20世紀初能夠成為世界科技文化的中心,跟柏林大學的建立有很大的關係;美國是先有哈佛,後有國家。美國之所以有今天,我們表面上看到是它強大的經濟、軍事、政治,實際上支撐它的是大學,是它強大的教育系統。我國提出“科教興國”的發展戰略。溫在今年7月召開的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提出:強國先強教,強國必強教。蔡元培則早就說過,要看明日之社會,先看今天之校園。

  大學的主要責任,也是教師的天職:就是培養人才,培養最後超過老師的人才。教師的職責,就是引導和幫助學生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承前啟後,繼往開來,超越自己,實現文化的傳承、創新和發展。只有這樣,大學才能卓爾不群,長盛不衰,不斷為經濟社會發展培養人才、建樹新風。

  大學生的天職就是學習,就是努力成為超越老師的學生,更好地服務國家需要和民族偉大復興。

  ***二***人才高地。大學者,囊括大典,網羅眾家。大學是人才最為密集的地方,也是人才成長的搖籃。哥倫比亞大學校園裡有不少雕塑,其中有一尊雕塑,給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這尊雕塑就是哥大賴文森廣場***RevsonPlaza***的“鋼絲上的行走者”***TightropeWalker***。這個雕塑有兩個人,其中一個人走在鋼絲上,另一個人站在他肩上。我覺得,如果把下面那個人看作教師,上面那個人當作學生,那麼這個雕塑便體現了大學教育的理想:培養超越老師的學生。

  培養超越老師的學生,其實也是中國大學的理想和傳統。由魯迅親自設計的北京大學校徽與哥大的上述雕塑有異曲同工之義。它主要由“北大”這兩個字用篆書構成,下面一個“大”字,像一個人,表示教師;上面是“北”字,像兩個人,表示學生。兩個學生背靠背,表示他們是和而不同的君子,具有獨立人格,只追求真理,不互相依附,不拉關係;他們站在教師肩膀上,表示學生在老師的無私教導和幫助下站得更高,看得更遠,更有作為;這三個人還構成了一種多元對話的格局,體現了一種教學相長的師生關係。所以,北大校徽是最能體現大學理想和教育精神的。孔子早在二千多年前就曾發出“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的感嘆,認為年輕學子是值得敬畏的,怎能斷定他們將來趕不上老師呢?韓愈在《師說》中講到,“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陶行知則說:“教師的成功是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樂,是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學生。”這都實際上寄託了培育超過教師的學生的教育理想。

  令人欣慰的是,在湛江師範學院漫長的發展歷史當中,曾經湧現眾多卓越人才,他們都是以天下為己任的傑出代表。如學校前身——雷陽書院,曾為廣東六大書院之一。它的三位著名山長***古時稱校長為山長***:陳璸、陳昌齊、陳喬森。也就是我們說的“三陳”。陳璸、陳昌齊均為進士;陳喬森為咸豐年間舉人,被譽為“嶺南才子”。他們做官清正廉潔,勤政愛民,功勳卓著;做學問則勤謹篤實,以身垂範,學者楷模。還有譚平山,曾任雷州中學校長,是廣東黨組織最早創始人,時有“南譚北李***李大釗***中陳***陳獨秀***”之譽。還有廣東農民運動著名領導人黃學增、南路優秀女共產黨員歐汝穎、粵桂邊區縱隊副司令員唐才猷等傑出代表。

  湛師培育過不少超過老師的優秀學生。如今天坐在主席臺的一些教授,就畢業於本校的前身雷州師專,當時學校一個教授也沒有。不少畢業生考上北大、復旦、人大、南大、北師大、中大等名校的研究生。僅今年就有137名畢業生考上研究生。

  ***三***精神高地。樑英書記說過,大學不僅要有大樓、大樹,還要有大師、大氣。從最高境界上來說,真正的大學,是無形的大學,是精神的大學,是能凝聚和產生大師的大學。有了高遠的精神境界,有了一流的教師,哪怕沒有高樓大廈,也可能成為一所高水平大學。所以,大學首先要有高遠的精神境界,成為精神高地。才能使大學不僅僅停留在“形”和“體”的層面,而進入“神”和“靈”的境界。在這一精神高地上,我們探索人類精神生產、傳承和創新的祕密,與人類最傑出的大腦和最高尚動人的靈魂相遇,爭取那熠熠光輝,照亮自己的人生,然後把這些祕密和光輝與他人分享,傳承發揚下去。

  同學們考上湛師,不必自卑。家庭經濟貧困,也不必自卑。大學是追求真理、崇尚學術的精神高地。在這裡,不是比官大,也不是比錢多,而是比誰的志氣大、用功多、學問高。在這裡,過的需要艱苦付出的寂寞生活。洪堡說過,寂寞是大學精神的特質之一。易卜生則認為:“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人是最孤獨的人。”在大學高地上,可以瞭望世界,展望未來,通過與高人接觸,知彼而知己,確立自己的人生使命,為做最好的自己奠基鋪路。這是很幸運的。正如奧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所說:“一個人生命中最大的幸運,莫過於在他人生中途,即年富力強時發現自己生活的使命。”站在這一高地上的人們,可以讓一切都變得意義非凡。甚至連貧窮都擁有珍貴的價值。與青春和智慧相比,金錢、地位、美酒、佳餚都微不足道。在這一高地上,即使身無分文,也可以孕育希望!

  二、立足大學高地,努力成為超過老師的學生

  如何努力成為超過老師的學生?我以為,樹立“責任以行,能力為重,創新是魂”的理念,並付諸於行動是關鍵所在。

  ***一***責任以行

  社會學家戴維斯就曾說過,“放棄了自己的責任,就意味著放棄了自身在這個社會中更好的生存機會。”我站在這個講臺,最真切的感受,除了迎新的喜悅,更多的是一種責任。面對眾多渴望求知、立志成才的學生,我深感作為一名校長的責任之重。同學們上大學,要學的東西很多,首先應該學會負責,成為一名負責任的人。每個人都要對自己和親朋負責、對工作和單位負責、對國家和民族負責。責任以行,就是永不放棄自己做人、做事、做學問的責任。

  責任以行,也意味著寬容和擔當。同學們從今天起就成為湛師大家庭的正式一員。對學校的平安和諧、創新發展都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有責任和義務協助學校克服各種困難,共同推動學校發展。我曾邀請全國勞模、韶鋼首席技術專家羅東元給大學生作講座,他說,“上蒼安排每個人都有一次做人的機會,就要盡心地體驗做人的責任,享受其過程。要熱愛工作、享受工作。我在工作中遇到太多問題,有時逼得走投無路,但我認為,這時候離問題解決就不遠了。什麼叫成功?成功在於堅持,成功就是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儘自己最大的責任,積累能量,然後集中釋放出來。”

  我校師生中也有很多“責任以行”的榜樣。1935年,雷州省立師範學校時期的吳炳宋校長,就把教育事業與國家命運聯絡起來,明確指出“民族之興亡,基於教育之盛衰”,希望“師範教育普及高雷,澤流所被,漫衍全粵”。我前天在新生接待現場,遇到送兒子來報到的一家人,爺爺、父母和兒子四人。爺爺、父母親都是中小學的教師,父親還是校長。爺爺、父親都曾是湛師的學生,現在兒子也成為湛師的學生。我認為這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看作是這個家庭對湛師的一種情懷和對教育的一份責任。法政學院的龐天佑教授,大年三十也一如平日,堅持讀書搞研究;化學院的高利軍博士,20XX年來校工作以來,不曾回過家鄉,不論寒暑假還是星期六日,幾乎天天待在實驗室搞研究,32歲就拿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還有鄭光華老教師、譚笑老教師,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他們在校園裡與學生交談輔導的身影,無私地把自己的時間、生命智慧奉獻給學生。還有今天作為校友代表發言的附中黨總支書記、特級教師樑哲同志,等等。正是有這些對事業、對學生高度負責的老師,湛師才能培養出許多優秀的學子。

  ***二***能力為重

  一個人要真正有所擔當,真正能負起責任,就必須有能力,即要有豐富的知識和過硬的本領。這裡的“能力”,是一個建立在紮實的知識基礎上的“能力群”。包含學習能力、思考能力、實踐能力、組織能力和創新能力等。不同的行業所要求的能力是不一樣的,不同的專業培養的能力規格也有所不同。同學們進入大學,最重要的是不能放鬆學習、不能放鬆思考、不能放鬆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