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閱卷評分有哪些潛規則

    高考作文評分的潛規則有很多,如:內容上什麼該寫,什麼不該寫;語言表達嚴禁文白夾雜,嚴禁使用別人看不懂的方言、網路術語;段落最好是五至八段,書寫最好用楷體字等。掌握這些“潛規則”,有助於你避免高考作文不必要的失誤。
    先通過一篇高考作文例子來分析:2009年浙江高考閱卷,一篇題為“朝聖”的作文,引發了較大的爭議。一種意見認為此文可判為56分,因為作者審題恰當,語言功底紮實,結構獨特,全文透露出難得的書卷氣;另一種意見則認為全文語言晦澀,主題不清,邏輯混亂,是典型的“天書型”文章。最後,閱卷組綜合各方意見,此文被判為40分(內容分16分,表達分21分,發展分3分)。
    這到底是怎樣—篇文章呢?為何有這樣大的爭議呢?得分又說明了什麼?
    先看原題:
    四、作文(60)
    26.閱讀下面的歌詞,根據要求作文。(60分)
    不要問我到哪裡去,我的心依著你;
    不要問我到哪裡去,我的情牽著你。
    我是你的一片綠葉,我的根在你的土地 ,
    春風中告別了你,今天這方明天那裡 。
    無論我停在哪片雲彩,我的眼總是投向你,
    如果我在風中歌唱,那歌聲也是為著你 。
    不要問我到哪裡去,我的路上充滿回憶 。
    請你祝福我,我也祝福你
    這是綠葉對根的情意!
    根據歌詞所表達的主旨,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與閱讀積累,寫一篇文章。可以寫自己的經歷、感受和見解,可以講述身邊的故事,也可以發表評論。
   【注意】①角度自選,立意自定,題目自擬。②除詩歌外,文體不限。③不少於800字。④不得抄襲。
    再看原文:
朝聖
    蘸一抹天青,暈開沉睡千年的寂寞;掬一捧清泉,勾起微涼淡漠的回憶。
    我在冰冷潮溼的墳塋裡躺了太久,而此時我醒了,踏上了坎坷的朝聖的旅途——我是一本宋詞,身後是無邊的荒涼。
    一、神於天
    記憶的水路很模糊,可我依然記得你的倔強。記得你輕輕翻開我的內頁,用蒼白的手指摩挲著一個個你曾經以萬丈豪情揮就的字眼。“嘀嗒”,是窗櫺上的雨滴打溼了你的心,也打溼了我的眼。路遇黃葉,是你的不幸還是我之大幸?你沉默。然後靠窗獨面寂寞沙洲冷。還記得小時掌燈讀《四書》,未來驕傲的士大夫,不過只有封妻廕子的小小心願,如今卻被這雨打得支離破碎……
    我知你的愁苦。
    你愛蒼生,所以你不願向小人低頭。而你更愛這一片繁星閃爍的中華文化之天空,所以你用文人的尊嚴捍衛你接近天空的理想。人怕寂寞,而你獨愛它,抓住中華文化之魂,你需要它。
    二、聖於地
    深夜無眠,我躺在狹小的書篋裡渴盼著一雙手把我拉出黑夜。我討厭這狹小的空間和糾結的蛛網。我是一本宋詞啊!曾經是萬千文人的摯愛,而今卻……被人遺忘,厚厚的灰塵說明了一切。千年後的人們,已把我遺忘。
    可是,你來了。拍拍我肩上的塵土。你小心翼翼地把我裝進你隨身攜帶的書箱。你帶我上了船,一艘開往大洋彼岸的船。你是即將遠行的遊子,可我知你深愛著身後的熱土。你喜歡在清晨對著東方將我翻開,用你充滿情感的鄉音一遍遍地呼喚。子瞻、易安、稼軒
    ……你愛它們,就如愛你的祖國。
    你又要遠行了,這一次你將奔赴前線,所以你要和我告別,把我埋在這棵大槐樹下,向著東方的太陽。我又再一次回到了地下……我累了,此時的我是東方的一枚葉子,承載著太多人的神聖理想。此時我只想貼近大地,傾聽她的呼吸,那麼真實自然。
    三、回家
    沒有人知道我的家在哪裡,可我知道來時的路。我不憚其他人把我忘記,因為我是一本宋詞,我是中華文化輝煌的註解。
    但,原諒我的寂寞吧。我離不開故鄉的土,更懷念那曾經浸潤我心的讀書聲。儘管這條朝聖之路那麼艱難,我想回家……帶我回家……
    評析:
    獨特而富有想象力的內容,豐厚而深刻的主題,靈動的語句和高超的敘事方式,說明本文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文章。它一定出自平時作文出類拔萃者之手,而不大可能出自作文水平一般的考生。按理說,這樣的文章應得到高分,最後,它卻被冠以“語言晦澀,主題不清,邏輯混亂,是典型的‘天書型’文章”,被判為二等下的分數,發展分也僅得3分。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評判呢?從這樣的評判中我們可以看出高考作文評分怎樣的潛規則呢?
    1.內容獨特、富有想象力未必就受歡迎
    在套話作文受到抨擊之後,人們開始追捧寫實之作,這種傾向在高考作文中尤為明顯。像2009年浙江卷高考作文(“綠葉對根的情意”新材料作文),絕大部分考生都能扣題,不少考生能從祖國統一,祖國與人民的關係,自己與父母、老師、學校的感人深情或傳統文化的繼承與迷失角度切入。於是,評卷時評卷老師習慣於這方面的內容表達,習慣於在流水線般的閱卷過程中為這方面的作文打分。那些越貼近學生生活,越反映真情實感的內容越受歡迎,而那些超越現實或特別有想象力的文字,往往會被認為是不顧事實的胡編亂造,會給老師留下杜撰的印象。
    像《朝聖》這樣內容獨特的作文,它需要認真解讀,而認真解讀又需要時間,但高考閱卷受時間限制特別明顯。因此,其獨特的內容在某種程度上就等同於深奧,等同於難懂,甚至等同於晦澀。高考作文的這種遊戲規則,其實拒絕了一批不肯從眾、從俗,富有才華的高水平學生。他們超越一般並富有獨特想象力的作文在這裡佔不到半點便宜,相反卻還有可能被打入另類之作,並被判為低分。
    2.立意深刻、意蘊豐厚未必就受肯定
    直接而明確的點題在考場作文中十分重要,主旨的表達最好用明白的語言直接點破,這樣才讓人覺得沒有離題之嫌。但實際情況是,有一部分優秀作文往往將主旨藏在字裡行間,它需要閱讀者認真的感悟或思考,甚至深思或靜思。雖然高考作文鼓勵大家寫得深刻,但過於隱含主題卻很容易招致評卷者的不滿,也可能給人留下“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印象。
    高考閱卷老師的年齡一般在30歲至50歲之間,過於前衛或者個人化色彩過於濃重的文章一般不符合他們的審美習慣和對優秀作文的評判要求。《朝聖》的主旨是寫失落的中華文化的迴歸,擬人化的表達,尤其是結尾的“我想回家”“帶我回家”,應該會讓人明確這就是“綠葉對根的情意”,但結果卻被人認為是“主題不清,邏輯混亂”。可見,高考考場作文主旨的表達,還是明白淺顯些為好。
    3.語意含蓄、思維跳躍性顯著未必就受青睞
    高考作文有散文化的傾向,語言在其中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優美的語言能讓整篇文章上升一個檔次,因此,考生在作文中使用比喻、排比等修辭的現象比較普遍,也較受閱卷者的認同。但如果把思想感情表達得過於深沉細膩,或運用各種旁敲側擊、寓意雙關的筆法,雖能收到含而不露、弦外流音的效果,卻往往讓閱卷者望而卻步或無暇欣賞,原因就在於此時的含蓄差不多就是含糊的同義詞。
    同樣,上下段之間如果思維跳躍性過大,往往會使閱卷者無法把握內容。跳躍性思維可以是橫向跳躍,也可以是縱向跳躍,還可以是不同層面的跳躍。在寫作活動中,若在成文時合理地使用跳躍性思維,可以增加文章的容量和跨度,使文章顯得生動、活潑,富於表現力。但是,這樣的思維如果寫進高考作文,就容易被讀成文思不暢或文氣不順,甚至是人物言行不合情理,事物發展不合邏輯。可以說,《朝聖》正是因為顯著的跳躍性思維,才讓很多人認為這是一篇“天書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