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怎麼造句

  登高是指農曆正月初七和十五日登高的風俗。你們知道登高的造句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供大家閱讀!

  

  1.農曆九月初九,兩陽相重,故叫“重陽”,重陽節又是“老人節”。老人們在這一天或賞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鍛鍊體魄,給桑榆晚景增添了無限樂趣。

  2.登高莫問頂,途中耳目新。

  3.深秋的金殿,參天古樹日漸飄零,但在其茶梅和杜鵑紅山茶精品園中,一種“迷你”的茶花卻嬌豔迎客,吸引市民紛紛登高賞花。

  4.忍忍忍,難難難。身處池畔,自濁自清自安然。若不登高看,怎知海天藍。人到用時仁義少,事無經過不知煩。靜坐思過觀花謝,三省吾身飲清泉。留得五湖明月在,不愁偷笑釣魚船。郭德綱

  5.“行遠自邇,登高自卑”,一個人在道德上的修煉和素養,必須得有一種踐踏實地的姿態和耐心。

  6.馬英九說,“行遠自邇,登高自卑,一步一步來,人的體能是你想像不到的,是可以激發出來”。

  7.“行遠自邇,登高自卑,可大可遠,與世推移。

  8.白馬寺僧人不法,我久經耳有所聞,只因行遠自邇,登高自卑,若不先將這出入宮帷的倖臣,狐假虎威的國戚懲治數人,威名不能遠振,這班鼠輩,也不能畏服。

  9.登高遠眺,看大江東去,提筆遣懷,或賦或歌,為歷代文人墨客所樂此不彼。

  10.成,如朗月照花,深潭微瀾,不論順逆,不論成敗的超然,是揚鞭策馬,登高臨遠的驛站;敗,仍滴水穿石,匯流入海,有窮且益堅,不墜青雲的傲岸,有“將相本無主,男兒當自強”的倔強。

  登高精彩造句

  1. 中國有句古話,叫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邇。

  2. 儒家境界,起步階段是“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邇”。

  3. 在論述國與國之間的關係時,朴槿惠引用《中庸》“君子之道,譬如行遠必自邇,譬如登高必自卑”,說明國家之間的相處需要君子之道。

  4. 中日兩國一衣帶水,一葦可航,中日關係需要登高望遠。

  5. 參觀中,余光中先生說自己有“登高必賦”的感覺,並當場吟誦起即興改編的《登幽州臺歌》:“前有古人,後有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鬚髯而常笑。

  6. 他提出要建設中、美“新型大國關係”,雙方需要“大處著眼、登高望遠,小處著手、積微成著”。

  7. 撫今追昔,意在登高望遠;知往鑑今,重在開創未來。

  8. 大廳內矗立起一座六米高的巨大木柱,稱之為“目標塔”,木柱兩側懸掛摘錄自《中庸》的“行遠必自邇、登高必自卑”的條幅。

  9. 去爬爬山,還有一大好處,就是登高之時,還可以互相拉拉小手,不唐突,卻也可以造成心如鹿撞的效果。

  10. 如遊蓬萊高閣,如登高出雲際的奇嶽,如臨浩瀚無邊的大洋,學海無邊,竟是如此。

  11. 此外,曹操的文學造詣也很深,“御軍三十餘年,手不捨書……登高必賦,及造新詩,被之管絃,皆成樂章”。

  12. 東有天雷山巍然傲立,中有普聳山鶴立雞群,天高雲淡時登高望遠,可南眺貴州天拄縣城;北矚橫阻新晃鎮的滾馬坡。

  13. 表示,建設好中美合作伙伴關係要鏡鑑歷史,登高望遠,互尊互信,互利共贏。

  14. 帥與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帥與之深入諸侯之地而發其機,***焚舟破釜***若驅群羊,驅而往,驅而來,莫知所之。

  15. “既大處著眼、登高望遠,又小處著手、積微成著”。

  16. 她撥開迷霧,進入用筆殿堂後,又越出而登高,苦苦研索結字和體勢的妙諦,業書六十年,風格不斷變化,不斷更新,沒有停止過前進的步伐。

  17. 雙方既要大處著眼、登高望遠,又要小處著手、積微成著。

  18. ***仁民***臺灣“總統”當選人馬英九日前接受《聯合報》專訪時說,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邇。

  19. 只有掌握了科學理論,人們才能登高望遠,洞幽察微,透過現象看本質,撥開迷霧明規律。

  20. 臺灣“總統”當選人馬英九昨天接受聯合報專訪時說,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邇。

  登高經典造句

  1. 撫今追昔,意在登高望遠;知往鑑今,志在開闢未來。

  2. 在論述國與國之間的關係時,朴槿惠引用《中庸》“君子之道,譬如行遠必自邇,譬如登高必自卑”,說國家之間的相處需要君子之道。

  3. 在4年的探索中,涼山有“勇”有“謀”——“勇”在先試先行,務實作為,努力探索;“謀”在借智借腦,外引內聯,借梯登高。

  4. 其內部東西環下安裝設定了4部登高索梯,將上升達到米的高度,增加登高觀光作用;此外,笨豬跳娛樂專案也在論證。

  5. 他鄉故知喜相逢,不論是一盞清茶,還是半壺濁酒,都能嘮到天亮;遙知兄弟亦登高,哪怕是銜幾粒青梅,採一束桃花,也要彼此牽掛。

  6. 登高遠眺,塔里木河在這裡蜿蜒曲折,形成眾多的汊流,汊流間布胡楊林海。

  7. 在談及國與國之間的關係時,朴槿惠說,國家之間相處需要君子之道,就像《中庸》中所說的“君子之道,譬如行遠必自邇,譬如登高必自卑”。

  8. 只要雙方拿出決心和信心,保持耐心和智慧,既大處著眼、登高望遠,又小處著手、積微成著,就一定能夠完成這項事業。

  9. 在談到東北亞國家間的關係時,朴槿惠引用《中庸》“君子之道,譬如行遠必自邇,譬如登高必自卑”一句,認為國家間也需要一種增進互信,共度患難。

  10. 今人也喜歡登高,登珠穆朗瑪,登電視高塔。

  11. 臺灣地區領導人當選人馬英九日前接受媒體採訪時說,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邇。

  12. 但正如所言,雙方必須既登高望遠,又積微成著。

  13. 余光中先生透露,在登臨中原福塔時,自己心中湧動了“登高必賦”的豪情,而杜甫故里、洛陽龍門,也觸動了他的詩情。

  14. 重陽節,在秋高氣爽、漫山紅葉間,攜一二好友,登高望遠,看蒼天廖廓、賞滿地金黃、喝佳釀美酒,放飛希望,抒發情懷。

  15. 平常張老漢就有遛早兒鍛鍊的習慣,6年下半年府君山公園興建後,遂產生“登高望遠”的晨練念頭。

  16. 馬英九說,“行遠自邇,登高自卑,一步一步來,人的體能是你想像不到的,是可以激發出來”。

  17. 《禮記·中庸》有‘君子之道,譬如行遠必自邇,譬如登高必自卑’的名句。

  18. 在箕山看竹,要登高而望,那大片依山勢連綿起伏的竹,彷彿如碧波萬頃的大海,浩淼而蒼茫,神祕而幽深。

  19. “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邇”,一個世紀以來,一代又一代山東農大人實事求是,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求實創新,奮發進取。

  20. 秋天正是爬山的好季節,天高雲淡,登高望遠,不僅能怡神養性,更能強身健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