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問詩詞賞析

  元好問為金末文壇一代領袖,是我國金元之際傑出的文學家和史學家,有“一代宗師”、“一代文化巨匠”、“一代文宗”、“北方文雄”等諸多美譽。元好問的詩詞有哪些呢?今天小編就為大家整理了,希望對你有用!

  篇1:摸魚兒·雁丘詞 / 邁陂塘

  朝代:金朝

  作者:元好問

  原文:

  乙丑歲赴試幷州,道逢捕雁者雲:“今旦獲一雁,殺之矣。其脫網者悲鳴不能去,竟自投於地而死。”予因買得之,葬之汾水之上,壘石為識,號曰“雁丘”。同行者多為賦詩,予亦有《雁丘詞》。舊所作無宮商,今改定之。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

  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痴兒女。

  君應有語:

  渺萬里層雲,千山暮雪,隻影向誰去?

  橫汾路,寂寞當年簫鼓,荒煙依舊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風雨。

  天也妒,未信與,鶯兒燕子俱黃土。

  千秋萬古,為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丘處。

  賞析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大雁的生死至情深深地震撼了作者,他將自己的震驚、同情、感動,化為有力的詰問,問自己、問世人、問蒼天,究竟“情是何物”?起句陡然發問似雷霆萬鈞,破空而來;如熔岩沸騰,奔湧而出。正如後來湯顯祖在《牡丹亭·題詞》中所說:“情之所至,生可以死,死可以復生,生不可以死,死不可以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情至極處,具是何物,竟至於要生死相許?作者的詰問引起讀者深深的思索,引發出對世間生死不渝真情的熱情謳歌。在“生死相許”之前加上“ 直教”二字,更加突出了“情”的力量之奇偉。詞的開篇用問句,突如其來,先聲奪人,猶如盤馬彎弓,為下文描寫雁的殉情蓄足了筆勢,也使大雁殉情的內在意義得以昇華。

  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 這二句寫雁的感人生活情景。大雁秋天南下越冬而春天北歸,雙宿雙飛。作者稱他們為 “雙飛客”,賦予它們的比翼雙飛以世間夫妻相愛的理想色彩。“天南地北” 從空間落筆,“幾回寒暑” 從時間著墨,用高度的藝術概括,寫出了大雁的相依為命、為下文的殉情作了必要的鋪墊。

  歡樂趣,別離苦,是中更有痴兒女—— 是中:於此,在這裡面。這幾句是說大雁長期以來共同生活,既是團聚的快樂,也有離別的酸楚,在平平淡淡的生活中形成了難以割捨的一往深情。長期以來,這對“雙飛客”早已心心相印,痴情熱愛,矢志不渝。“痴兒女”三字包含著詞人的哀婉與同情,也使人聯想到人世間更有許多真心相愛的痴情男女。

  君應有語。渺萬里層雲,千山暮雪,隻影為誰去—— 君:指殉情的大雁。這四句是對大雁殉情前心理活動細緻入微的揣摩描寫。當網羅驚破雙棲夢之後,作者認為孤雁心中必然會進行生與死、殉情與偷生的矛盾鬥爭。但這種猶豫與抉擇的過程並未影響大雁殉情的摯誠。相反,更足以表明以死殉情是大雁深入思索後的理性抉擇,從而揭示了殉情的真正原因:相依相伴,形影不離的情侶已逝,自己形孤影單,前路渺茫,失去一生的至愛,即使荀活下去又有什麼意義呢?於是痛下決心, “自投於地而死”。“萬里”、“千山”寫征途之遙遠,“層雲”、 “暮雪”狀前景之艱難。此四句用烘托的手法,揭示了大雁心理活動的軌跡,交待了殉情的深層原因。

  橫汾路,寂寞當年簫鼓。荒煙依舊平楚—— 這幾句藉助對歷史盛跡的追憶與對眼前自然景物的描繪,渲染了大雁殉情的不朽意義。 “橫汾路”指當年漢武帝巡幸處。“寂寞當年簫鼓”是倒裝句,即當年簫鼓寂寞。楚:即從莽,平楚就是平林。這幾句說的是,在這汾水一帶,當年本是帝王遊幸歡樂的地方,可是現在已經一片荒涼,平林漠漠,荒煙如織。據《史記·封禪書》記載,漢武帝曾率文武百官至汾水邊巡祭后土,武帝做《秋風辭》,其中有“泛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簫鼓鳴兮發棹歌”之句,可見當時是簫鼓喧天,棹歌四起,山鳴谷應,何等熱鬧。而今天卻是四處冷煙衰草,一派蕭條冷落景象。古與今,盛與衰,喧囂與冷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這幾句中,詞人用當年武帝巡幸,炫赫一時,轉瞬間煙消雲散,反襯了真情的萬古長存。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自啼風雨—— 些,句未象聲詞。《楚辭·招魂》句尾均用“些”字,所以稱“楚些”。這句意思是 武帝已死,招魂無濟於事。山鬼自啼風雨——《楚辭·九歌》中有《山鬼》篇,描寫山中女神失戀的悲哀。這裡說的是山鬼枉自悲啼,而死者已矣。以上兩句借《楚辭》之典反襯了殉情大雁真情的永垂不朽。 天也妒。未信與,鶯兒燕子俱黃土—— 大雁生死相許的深情連上天也嫉妒,所以這對殉情的大雁決不會和一般的鶯兒燕子一樣化為黃土。而是“留得生前身後名”,與世長存。這幾句從反面襯托,更加突出了大雁殉情的崇高,為下文尋訪雁丘作好鋪墊。

  千秋萬古。為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丘處—— 這是從正面對大雁的稱讚。詞人展開想象,千秋萬古後,也會有像他和他的朋友們一樣的“鍾於情”的騷人墨客,來尋訪這小小的雁丘,來祭奠這一對愛侶的亡靈。“狂歌痛飲”生動地寫出了人們的感動之深。全詞結尾,寄寓了詞人對殉情者的深切哀思,延伸了全詞的歷史跨度,使主題得以昇華。

  篇2:京都元夕

  朝代:金朝

  作者:元好問

  原文:

  袨服華妝著處逢,六街燈火鬧兒童。

  長衫我亦何為者,也在遊人笑語中。

  賞析

  開頭兩句寫京都元夕的熱鬧場面,"袨服華妝",寫出了遊人們穿著鮮明華麗,”六街燈火“寫出了大街小巷到處在舞弄著花燈的景象,前兩句用元夕日,街上的人們的裝束和舉動反襯了汴京一派繁華、昇平的氣象,也為下文詩人這個穿著長衫的讀書人都外出遊玩,沉醉在遊人的歡聲笑語,抒發情感作鋪墊。

  而三句一轉,用“長衫”對“炫服華妝”,寫到自己竟然也隨遊人追歡逐樂。一個隱晦的發問,包含著辛酸的自嘲,嚴峻的自責,同時也是對前面所鋪敘的場景的否定。表現了詩人對此時金朝的偏安處境的嘲諷,也表達了對繁華背後危機的擔憂。

  此詩展現了遊人在元宵節遊玩的景象,寫出了元夕夜的盛世繁華,手法上,用樂景抒哀憤之情,長衫和炫服華妝的對比,含蓄動人,意味深長。

  篇3:江月晃重山·初到嵩山時作

  朝代:金朝

  作者:元好問

  原文:

  塞上秋風鼓角,城頭落日旌旗。少年鞍馬適相宜。從軍樂,莫問所從誰。

  侯騎才通薊北,先聲已動遼西。歸期猶及柳依依。春閨月,紅袖不須啼。

  賞析

  這是一首描寫從軍之樂的短歌。起首二句先寫邊塞的環境,邊塞之上,秋風蕭瑟,送來鼓角的悲鳴,城頭旌旗飄揚,落日沉沉,開篇先展示了一幅蒼涼悲壯的邊塞圖景,交代時間、地點並點明瞭軍旅生活,兩句呈現六種意象,組合成一個典型的塞上風光和軍營景象,作為人物的背景。“少年”三句,推出主人公,一位瀟灑威武的少年,身跨戰馬,馳騁邊關,在詞人眼中,這熱血少年的颯爽英姿和這粗獷壯美的邊塞相輝相映,少年點綴了邊塞的雄闊,邊塞襯托了少年的英武。他們充滿了報國熱情,洋溢著青春的浪漫氣息,只要能夠從軍馳騁就十分快樂,並不想知道由誰來帶兵。三句表現了少年戰士的愛國激情。

  下片極寫從軍之樂。“侯騎”二句,清快跳脫,意謂偵察的騎兵才通過薊北,而部隊的威名已震動遼西。“才”和“已”二字互相呼應,表現了邊塞部隊威名遠揚,使敵人望風而逃的氣勢。緊接著他樂觀自信地說“歸期猶得柳依依”,打敗了敵人勝利凱旋,還趕得上楊柳依依的春天,還可欣賞春天的美景。從時間上照應上片“秋風”,秋天出征,春天凱旋,部隊的戰鬥力之強顯而易見。最後以“春閨月,紅袖不須啼”作結。在春暖花開之時,那守在閨中的紅袖佳人盼回了丈夫,也就不必為思夫念遠而悲啼了。結尾一反從前閨婦思親的哀怨之情,充滿了勝利的喜悅與期盼。

  全詞襟懷開闊,意氣風發,自始至終洋溢著報國從軍,積極樂觀的豪邁之情,給人以鼓舞和向上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