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軍事家樂毅簡介

  樂毅***yuè yì***,子姓,樂氏,名毅,字永霸。靈壽***屬今河北靈壽***人。魏將樂羊後裔。戰國時代燕國的著名軍事家,輔佐燕昭王;攻下齊國70餘城,封昌國君,又在趙國封望諸君。下面是。

  樂毅,生卒年不詳,中山靈壽***今河北靈壽西北***人,漢族人。戰國後期傑出的軍事家,拜燕上,受封昌國君,輔佐燕昭王振興燕國,報了強燕伐齊之仇。

  樂毅先祖樂羊為魏文侯***魏斯,魏國開國君主***手下的將領。曾率兵攻取中山***參見魏滅中山之戰***,因功被封在靈壽,樂羊死後,葬於靈壽,從此樂氏子孫便世代定居在這裡。中山復國後,又被趙武靈王***?—前295年***所滅***參見趙攻中山之戰***,樂毅也就成了趙國人。

  樂毅少年聰穎,喜好兵法。深得趙人推崇。趙武靈王時,因避沙丘之亂來到魏國都城大梁***今河南開封西北***當了大夫。

  此時,燕昭王因為子之之亂而被齊國打得大敗,燕昭王時刻不忘為燕國雪恥。但燕國弱小又地處僻遠,昭王自忖力量不足以克敵制勝,於是便屈己禮賢,延聘賢能之士相佐。首先禮待郭隗,藉此招攬天下英才。樂毅適於此時替魏出使到燕國,燕昭王用客禮厚待樂毅。樂毅謙辭退讓,最後終於被昭王誠意所動,答應委身為臣,燕昭王封樂毅為亞卿***僅次於上卿的高官***。

  當是齊國非常強大,齊愍王率齊軍南敗楚相唐昧於重丘,西摧三晉的勢力於觀津,接著與三晉攻秦,助趙國滅中山,打敗宋國。擴地千餘里,諸侯各國在強大的齊國面前都表示臣服,齊愍王因此而驕矜自滿。由於齊愍王的驕橫自恣,加上對內欺民而失其信,對外結怨於諸侯,造成齊國政治局勢不穩,形勢惡化。

  燕昭王認為時機成熟,欲興兵伐齊,遂問計於樂毅。樂毅回答說;“齊國系霸主之餘業,地廣人多,根基較深,且熟習兵法,善於攻戰。對於這樣一個大國,雖有內患,僅由我們一國單獨去攻打它,恐怕很難取勝。如果大王一定要去攻伐齊國,必須聯合楚、魏、趙、韓諸國,使齊國陷於孤立的被動地位,方可制勝。”這就是所謂“舉天下而攻之”的伐齊方略。

  燕昭王接受了樂毅的建議,便派樂毅去趙同惠王盟約攻齊,並請趙國以伐齊之利誘說秦國,予以援助。又派劇辛為使又分別到楚國和魏國進行聯絡。當時各國都因厭惡齊愍王驕暴,聽說聯兵伐齊,均表贊同。

  樂毅返燕後,燕昭王在公元前284年派樂毅為上,同時趙惠王也把相印交予樂毅,樂毅率全國之兵會同趙、楚、韓、魏、燕五國之軍興師伐齊。齊愍王聞報,親率齊軍主力迎於濟水***在今山東省濟南西北***之西。兩軍相遇,樂毅親臨前敵,率五國聯軍向齊軍發起猛攻。齊愍王大敗,率殘軍逃回齊國都城臨淄***參見濟西之戰***。樂毅遣還遠道參戰的各諸侯軍隊,擬親率燕軍直搗臨淄,一舉滅齊。謀士劇辛認為燕軍不能獨立滅齊,反對長驅直入。樂毅則認為齊軍精銳已失,國內紛亂,燕弱齊強形勢已經逆轉,堅持率燕軍乘勝追擊。

  樂毅率燕軍乘勝追擊齊軍至齊都臨淄。齊愍王見都城臨淄孤城難守,遂率少數臣僚逃往莒城***今山東省莒縣***固守。樂毅用連續進攻,分路出擊的戰法,陷城奪地,攻入齊都臨淄後,盡收齊國珍寶、財物、祭器運往燕國。燕昭王大為欣喜,親自到濟水前來犒賞、宴饗士兵,為酬謝樂毅的功勞,將昌國***在今山東省淄川縣東南***城封給樂毅,號昌國君。

  樂毅率燕軍半年內連下齊國70餘城,僅剩聊城、莒城、即墨***今山東省平度縣東南***3城仍頑強抵抗,久攻不下。其餘全部併入燕的版圖,燕前所未有的強盛起來。樂毅認為單靠武力,破其城而不能服其心,民心不服,就是全部佔領了齊國,也無法鞏固。所以他對莒城、即墨採取了圍而不攻的方針,對已攻佔的地區實行減賦稅,廢苛政,尊重當地風俗習慣,保護齊國的固有文化,優待地方名流等收服人心的政策,欲從根本上瓦解齊國。樂毅攻燕齊五年,攻齊70餘城,皆為燕地,唯獨莒﹑即墨未攻下。前278年,燕昭王死,太子樂資即位,稱燕惠王。燕惠王作太子時,就與樂毅有隙,所以當他即位以後,對樂毅用而不信。齊國大將田單探知此種情況,乘機進行反間,派人到燕國散佈說;“除莒城和即墨兩處之外,齊國大片土地全在燕國軍隊手裡。樂毅能在短時攻下齊國70餘城,難道用幾年工夫還打不下莒城與即墨嗎?其實他是想用恩德收服齊人之心,為他叛燕自立做準備。”燕惠王本來就猜疑樂毅,聽了這些話信以為真,於是下令派騎劫為大將去齊接替樂毅。樂毅深知燕惠王收回他的兵權,意味著聽信謠言,欲加罪於自己。他認為“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終”,決定拒絕回燕而西向去趙。趙惠王見樂毅歸趙,隆重地接待了他,並封他為望觀津***在今河南省商丘東***,號望諸君。趙王這樣尊寵樂毅,是藉以警惕燕、齊,使他們不敢輕舉妄動。

  騎劫寡思少謀而又驕狂自大。樂毅奔趙後,他來到齊國,一反樂毅原來的戰略部署和爭取齊人的正確政策,而施之以殘暴,激起了齊國軍民的強烈反抗。田單設謀誑騙燕軍,在即墨城用火牛陣大破燕軍,殺死騎劫,轉而追殲燕軍到黃河邊上,收復齊國所失之城邑,將燕軍逐出齊境,從莒迎齊襄王***愍王死,襄王立於莒***歸臨淄。

  惠王后悔派騎劫代替樂毅,以致軍隊被打敗,被殺死,曾經佔領的齊國土地又丟失了,但又怨恨樂毅奔趙、恐怕趙用樂毅乘燕吃了敗仗的時候進攻燕國。於是惠王派人責難樂毅,而且向他道歉說:“先王曾以舉國之兵託付,為燕大敗齊軍,報先王之仇,天下人為之震動,我也時刻記看你的功績。可是剛逢先王去世,我又初立,聽信於左右而誤國。我之所以派騎劫代替,為的是經年累月的暴露於荒郊野外,怕你太辛苦,所以請你回來調息,並想同你共議國事。卻誤聽傳言,和我產生怨隙,棄燕降趙。為自己打算,這樣做是合宜的,可你如何報先王的知遇之恩呢?”於是樂毅慷慨地寫下了著名的《報燕惠王書》,書中針對惠王的無理指責和虛偽粉飾,表明自己對先王的一片忠心,與先王之間的相知相得,駁斥惠王對自己的種種責難、誤解,抒發功敗垂成的憤慨,並以伍子胥“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終”的歷史教訓申明自己不為昏主效愚忠,不學冤鬼屈死,故而出走的抗爭精神。這才打消了燕惠王對樂毅的某些偏見,便封樂毅之子樂間為昌國君。

  儘管樂毅受到不公,但樂毅也並不因個人得失而說趙伐燕,以洩私恨,而是居趙、燕兩國客卿的位置,往來通好,樂毅最後卒於趙國。

  點評:史書上雖沒有記載樂毅在軍事理論上有什麼建樹,但他指揮燕趙聯軍,連克齊國七十餘城的不凡業績,證明他是一位有傑出才能的軍事家。他在《報燕惠王書》中提出的國君用人的思想,對封建帝王在用人問題上提出了要求,他與燕昭王在興燕破齊的事業中建立的君臣情誼,為封建社會的賢人志士所向往。

  樂毅者,其先祖曰樂羊。樂羊為魏文侯將,伐取中山,魏文侯封樂羊以靈壽。樂羊死,葬於靈壽,其後子孫因家焉。中山復國,至趙武靈王時覆滅中山,而樂氏後有樂毅。

  人物評價

  司馬遷:“始齊之蒯通及主父偃讀樂毅之報燕王書,未嘗不廢書而泣也。樂臣公學黃帝、老子,其本師號曰河上丈人,不知其所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樂瑕公,樂瑕公教樂臣公,樂臣公教蓋公。蓋公教於齊高密、膠西,為曹相國師。”

  賈誼:“齊明、周最、陳軫、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之徒通其意。”

  曹操:“昔樂毅走趙,趙王欲與之圖燕。樂毅伏而垂泣,對曰:‘臣事昭王,猶事大王;臣若獲戾,放在他國,沒世然後已,不忍謀趙之徒隸,況燕後嗣乎!’胡亥之殺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孫,積信於秦三世矣;今臣將兵三十餘萬,其勢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孤每讀此二人書,未嘗不愴然流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