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大學自然史博物館介紹

  牛津大學自然史博物館***英語:Oxford University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有時簡稱牛津大學博物館***Oxford University Museum***,是牛津大學收集陳列自然史標本的大學博物館,位於英國牛津大學基伯爾學院對面。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牛津大學自然史博物館。歡迎欣賞閱讀。

  一、牛津大學自然史博物館簡介

  牛津大學自然史博物館***英語:Oxford University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有時簡稱牛津大學博物館***Oxford University Museum***,是牛津大學收集陳列自然史標本的大學博物館,位於英國牛津大學基伯爾學院對面。牛津大學自然史博物館為達爾文發表演化論的機構;創館時的館長為地質學家約翰·菲利普斯,為達爾文演化論的主要懷疑者之一。該博物館的講座大廳,曾是1860年牛津演化論大辯論的場址,現時由大學的化學、動物學及數學系所使用。

  牛津大學自然史博物館的成立標誌了牛津大學發展科學及科學園區的歷史意義。

  二、歷史沿革

  1850年牛津大學的自然科學名譽學校***通過參加課程可以獲得名譽學位的機構***建立,但其教學器具、解剖學和自然史標本都散放儲存在散佈於整個城市裡的牛津各個學院中。1855到1860年間,欽定醫學教授亨利·埃克蘭德爵士多次呼籲建立一座博物館,將分散的自然科學標本統一儲存和展示。他在1858年舉辦了一次講座,闡述了建立博物館的重要性,他認為牛津大學過於偏重神學、哲學、經典和歷史等人們學科的研究,需要給學生一個瞭解自然界的機會了,需要"讓學生獲得關於造物主偉大設計的知識,因為我們自身也是其中的一員"。這種將自然視作神的第二本書的想法,在19世紀十分常見。

  1855年博物館工程正式動工。1857年,阿什莫林博物館負責人,地質學家約翰·菲利普斯被任命為首任館長。在他的組織下,牛津的天文、幾何、實驗物理、礦物學、化學、地理學、動物學、解剖學、生理學和醫學諸系相繼搬入此處。1860年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博物館完成後,許多實驗室都在大學博物館建立後,於館址周邊設立,如於1870年建立的,比劍橋大學卡文迪什實驗室成立還來的早的克拉倫登實驗室。

  1885-1886年,博物館的東面增添了一座新建築,由托馬斯·紐曼·迪恩之子托馬斯·曼利·迪恩設計,用於儲存奧古斯圖斯·皮特·裡維斯的種族學標本,即今日的皮特·裡維斯博物館。按照19世紀的思維,神所造之物是自然史研究的範疇,而人所造之物是人類學研究的範疇,區分這兩者十分重要。隨著系的規模越來越大,各個系逐漸都搬到南公園路附近的新址,組成了牛津科學區。最後一個搬出的是昆蟲系,它於1978年搬入動物系樓,但近日在博物館的二層仍有一個昆蟲系的實驗室。1996年博物館的名稱從牛津大學博物館改為牛津大學自然史博物館。

  三、博物館收藏

  博物館的展品主要來自他人捐獻及科學家收集,包括來自阿什莫林博物館的自然史標本。博物館有收有恐龍等化石。收集的館藏含昆蟲學、地質學、礦物學與岩石學及動物學等標本:

  昆蟲標本:在數量和重要性上,牛津大學自然史博物館所收藏的昆蟲標本都位列英國第二,僅次於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儲存有兩萬五千種,五百萬件昆蟲樣品,其中與侯普-伍德沃德收藏最為著名。

  地質學標本:收藏有超過一千四百種,約三十七萬五千件標本,主要藏品有約克郡石炭紀標本等。

  礦物標本:收藏有約三萬件礦物樣品,且從1998年起博物館還負責保管全牛津大學的約五千件岩石樣品。

  動物標本:收藏有超過一千種的二十五萬件標本,其中包括很多已經滅絕動物的標本。最有名的是世界上保留最完整的渡渡鳥標本,還有托馬斯·貝爾和查理·達爾文的私人收藏。

  牛津自然史博物館可以免費參觀,平均每年接待超過三十萬名遊客,其中有約一萬五千名校方組織參觀的學生,但因內部整修,2013年閉館一年。現任博物館館長為保羅·史密斯教授,管理上分為四個部門:地理、礦物、動物和昆蟲,每個部門都有策展人負責,除此之外還有負責教育、網路、圖書館、儲存和技術方面的人員。

 

  看了牛津大學自然史博物館的人還看了:

1.維也納自然史博物館介紹

2.世界上最大的水生恐龍

3.哈佛校園情景對話:哈佛自然歷史博物館

4.上海自然歷史博物館

5.德國柏林自然歷史博物館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