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的人物和故事

  司馬遷作《史記》,是用靈魂與命運作鬥爭,用自己的精神作出一部千古流傳的史記。那你知道有哪些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歡迎大家閱讀。

  :曹沫劫桓公

  曹沫是魯國人,他為人勇敢且力大過人。魯莊公喜愛有力氣的人,他就做了莊公的臣子。但在任魯國的期間,他曾多次和強大的齊國作戰,但經常戰敗逃跑。看到接連的失敗魯莊公害怕了,就獻出遂邑地區求和,但還繼續讓曹沫任。

  此後,齊桓公和魯莊公在柯地會見,簽訂割佔魯國土地的不平等條約盟約。桓公和莊公正在盟壇上訂立盟約的時候,曹沫突然手拿匕首,衝上臺去,劫持了齊桓公,桓公的侍衛人員誰也不敢輕舉妄動。桓公心裡很害怕問:“您打算幹什麼?”曹沫回答說:“齊國強大,魯國弱小,強國這麼凌辱弱國也太過分了。如今魯國都城一倒塌就會壓到齊國的邊境了,您要考慮一下這個問題才行,總要給我們留點生存空間吧。”齊桓公不願意把吃到嘴裡的肉吐出來,更不願意死在曹沫手裡,只能退還魯國的土地,於是齊桓公答應全部歸還魯國被侵佔的土地。齊桓公說完,曹沫扔下匕首,走下盟壇,回到面向北的臣子的位置上,面不改色,談吐從容如常,就像什麼事都沒有發生過一樣。桓公很生氣,打算背棄盟約,懲罰魯國如此無禮的舉動。管仲說:“不可以。貪圖小的利益用來求得一時的快意,就會在諸侯面前喪失信用,失去天下人對您的支援,不如歸還他們的失地。”於是,齊桓公就歸還了曹沫多次打仗所丟失的魯國土地。

  曹沫是在敵我力量懸殊,軍事上失利,外交上失勢的情況下,為了保證本國的利益而採取的非常手段。在正當手段不能維護本國利益的時候,曹沫用非常手段挽回了戰場上失去的一切。這是曹沫的勇猛和智謀的綜合體現。

  :太子丹的誓願

  燕國的太子丹,曾在秦國做人質。曾經也這樣生活過的秦王嬴政,每次見到太子丹就容易想起痛苦的往事,所以對太子丹很不友好,經常用言語諷刺他,後來忍無可忍的太子丹帶著怨恨逃歸了燕國。他一回來就尋求報復秦王的辦法,但無奈燕國弱小,力不能及。此後秦國天天向東進兵蠶食東方國家,戰火即將波及燕國,燕國君臣唯恐大禍臨頭,茫然失措。太子丹憂慮萬分,向他的老師鞠武請教。鞠武建議太子丹不要輕易觸怒秦王,招致殺身之禍。

  後來,秦將樊於期得罪了秦王,逃到燕國,太子接納了他。鞠武規勸說:“不行。秦王本來就很凶暴,隨便對燕國發一下怒氣,這就足以叫人擔驚害怕了,又何況他聽到樊住在這裡呢?這是把肉放在餓虎經過的路上啊!即使管仲、晏嬰,也不能為您出謀劃策擺平這件事了。您趕快送樊到匈奴去,既保證了他的安全,又消除了秦國攻打我們的藉口,這不是兩全其美的方法嗎?如果您想借樊的手報仇,還不如您向西與三晉結盟,向南聯絡齊、楚,向北與單于和好,這樣才可以想辦法對付秦國。”太子丹說:“老師的計劃,需要的時間太長了,我心煩意亂報仇心切,恐怕連片刻也等不及了。樊現在已是窮途末路,投奔於我,我總不能因為迫於強秦而拋棄我的朋友吧。把他送到匈奴去就是我生命完結的時刻,屈辱的死還不如轟轟烈烈地死去,贏得尊嚴。希望老師另考慮別的辦法。”鞠武說:“您的行為,就像是選擇冒險的行動卻想自己一點兒事都沒有,自己製造了禍患危險卻還僥倖想它們不要發生,計謀淺薄沒什麼能力卻到處恨這恨那,為了結交一個新朋友,而不顧國家的大禍患,這就是所謂‘資怨而助禍’了。燕國有位田光先生,他這個人智謀深邃、勇敢沉著,您可以和他商量。”鞠武於是拜訪田光,請求他前去拜訪太子。

  :竇太后的故事

  竇太后,是趙國清河觀津人。呂太后當政時期,她以良家女的身份被選入宮中服侍太后。後來,呂太后遣出宮女賞賜給諸侯王,每個王分給了五個美女,竇氏就在這次出宮的行列中。竇氏家在清河,她認為去趙國會離家近一點,她請求主管遣送事宜的宦官把她的名字放到去趙國宮女的行列中。但是,這個宦官卻把這件事忘記了,誤把竇氏的名字放到了去代國宮女的行列中。名冊上奏,呂太后下詔批准。竇氏得知這個訊息以後,痛哭流涕,不願意出發。但是,在朝廷的強制命令下,她只得無奈啟程。

  到了代國,代王劉恆只寵幸竇氏。她生下了一個女兒,名叫嫖,後來又生下了兩個男孩。代王的王后共生有四個王子,但是,王后在代王還沒有繼承帝位的時候就已經去世,而她的四個兒子也壽命不長,在代王繼承帝位以後一個個不幸的死去。朝中的大臣們請求文帝立太子。竇氏的長子劉啟年齡最大,被立為太子,這就是後來的漢景帝,母以子貴,竇氏被封為皇后,女兒嫖受封為長公主。第二年,竇氏的小兒子劉武被封為代王,不久又徙封為樑王,這就是樑孝王。

  竇皇后的雙親早已經去世,被葬在觀津。他們生前身份低微,沒享過什麼福。薄太后為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下詔追尊父親為安成侯,母親為安成夫人,又下令清河地區為其設定園邑二百家,由長丞守護,一切禮儀、供品與靈文園相同。

  竇皇后的哥哥名叫竇長君,弟弟名叫竇廣國,字少君。少君四五歲的時候,被人掠去賣掉,家裡人不知道他被賣到了何處,從此便彼此失去了聯絡。少君被轉賣了十餘家,轉來轉去,最後到了宜陽。少君為買主進山燒炭,日夜勞作。一天晚上,他與百餘名家奴一起在山崖下面休息。半夜十分,山崖突然崩塌,睡在其下面的人都被壓死,唯獨少君倖免於難。少君逃過這次劫難之後,感覺冥冥中有神靈保佑自己,就找人為自己占卜,占卜的人掐指一算,對他說:“你的前途在長安,在那裡你才能得到富貴,過不了幾天,你就可以被封侯。”少君對他的話深信不疑。恰好少君的主人要去長安辦事,他便絞盡腦汁地說服了主人,跟他一塊前往去了長安。到了長安以後,少君聽說朝廷新立了皇后,家在觀津,姓竇。雖然自己被掠賣的時候年紀很小,但是少君還清楚地記得家裡所在的縣名和自己的姓氏,他在心裡盤算:“怎麼這麼巧啊!莫非皇后就是我失散多年的姐姐?”他還記得自己與姐姐採桑葉的時候,自己從樹上摔下來過。少君以此作為證據,上書陳述自己的身世。竇皇后知道後十分高興,趕緊把這件事告訴給文帝。文帝對此事也非常重視。經過周密的安排,很快,少君被文帝、竇皇后召見。他詳細說明了自己的情況,與竇皇后的記憶完全相符。竇皇后為確定無疑,再次問他有還什麼可作為憑證,少君想了想回答說:“姐姐當初離開我西去的時候,與我在驛站的客舍中告別。她要來洗澡的用具為我洗澡,又要來飯給我吃。然後,她才依依不捨地離去。”竇皇后聽後果然是自己的弟弟,一把拉住弟弟,報頭痛哭。涕淚交橫地喊到:“弟弟啊!***你找得好苦啊,今天我們姐弟終於相見了!”左右的侍從被他們遭遇深深的打動,一個個也都趴在地上哭泣,大大增強了皇后姐弟相認的悲哀氣氛。後來,朝廷賞賜給少君很多田地、房屋和金錢,讓他定居在長安。周勃、灌嬰等大臣說:“我們這些人的命運掌握在竇氏兄弟的手中。他們兩人出身微賤,文化水平比較低,這樣對國家的發展不利。應當儘快為他們挑選賢良的師傅和賓客,好好給他們補補課,否則日後,他們又會效法呂氏鬧出大亂的。”文帝得知了大臣們的不安,認為他們的想法有道理。便挑選年齡大、德行好的讀書人,讓他們與竇氏兄弟共處。從此竇氏兄弟經過細心的調教,成為謙遜、恭讓的君子,不敢因為自己的地位尊貴而對別人驕橫、傲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