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典故

  “典故的精妙之處在於含蓄,在於其濃縮的豐富的背景內容和延伸意義。”小編為大家整理,供大家學習!

  ***一***:商鞅南門立木

  在戰國七雄中,秦國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都比中原各諸侯國落後。貼鄰的魏國就比秦國強,還從秦國奪去了河西一大片地方。

  公元前361年,秦國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他下決心發奮圖強,首先蒐羅人才。他下了一道命令,說:“不論是秦國人或者外來的客人,誰要是能想辦法使秦國富強起來的,就封他做官。”

  秦孝公這樣一號召,果然吸引了不少有才幹的人。有一個衛國的貴族公孫鞅***就是後來的商鞅***,在衛國得不到重用,跑到秦國,託人引見,得到秦孝公的接見。

  商鞅對秦孝公說:“一個國家要富強,必須注意農業,獎勵將士;要打算把國家治好,必須有賞有罰。有賞有罰,朝廷有了威信,一切改革也就容易進行了。”

  秦孝公完全同意商鞅的主張。可是秦國的一些貴族和大臣卻竭力反對。秦孝公一看反對的人這麼多,自己剛剛即位,怕鬧出亂子來,就把改革的事暫時擱了下來。

  過了兩年,秦孝公的君位坐穩了,就拜商鞅為左庶長***秦國的官名***,說:“從今天起,改革制度的事全由左庶長拿主意。”

  商鞅起草了一個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就先叫人在都城的南門豎了一根三丈高的木頭,下命令說:“誰能把這根木頭扛到北門去的,就賞十兩金子。”

  不一會,南門口圍了一大堆人,大家議論紛紛。有的說:“這根木頭誰都拿得動,哪兒用得著十兩賞金?”有的說:“這大概是左庶長成心開玩笑吧。”

  大夥兒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沒有一個敢上去扛木頭的。

  商鞅知道老百姓還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賞金提到五十兩。沒有想到賞金越高,看熱鬧的人越覺得不近情理,仍舊沒人敢去扛。

  正在大夥兒議論紛紛的時候,人群中有一個人跑出來,說:“我來試試。”他說著,真的把木頭扛起來就走,一直搬到北門。

  商鞅立刻派人傳出話來,賞給扛木頭的人五十兩黃澄澄的金子,一分也沒少。

  這件事立即傳了開去,一下子轟動了秦國。老百姓說:

  “左庶長的命令不含糊。”

  商鞅知道,他的命令已經起了作用,就把他起草的新法令公佈了出去。新法令賞罰分明,規定官職的大小和爵位的高低以打仗立功為標準。貴族沒有軍功的就沒有爵位;多生產糧食和布帛的,免除官差;凡是為了做買賣和因為懶惰而貧窮的,連同妻子兒女都罰做官府的奴婢。

  秦國自從商鞅變法以後,農業生產增加了,軍事力量也強大了。不久,秦國進攻魏國的西部,從河西打到河東,把魏國的都城安邑也打了下來。

  ***二***:孟嘗君的門客

  秦昭襄王為了拆散齊楚聯盟,他使用兩種手段。對楚國他用的是硬手段,對齊國他用的是軟手段。他聽說齊國最有勢力的大臣是孟嘗君,就邀請孟嘗君上咸陽來,說是要拜他為丞相。

  孟嘗君是齊國的貴族,名叫田文。他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專門招收人才。凡是投奔到他門下來的,他都收留下來,供養他們。這種人叫做門客,也叫做食客。據說,孟嘗君門下一共養了三千個食客。其中有許多人其實沒有什麼本領,只是混口飯吃。

  孟嘗君上咸陽去的時候,隨身帶了一大幫門客。秦昭襄王親自歡迎他。孟嘗君獻上一件純白的狐狸皮的袍子作見面禮。秦昭襄王知道這是很名貴的銀狐皮,很高興地把它藏在內庫裡。

  秦昭襄王本來打算請孟嘗君當丞相,有人對他說:“田文是齊國的貴族,手下人又多。他當了丞相,一定先替齊國打算,秦國不就危險了嗎?”

  秦昭襄王說:“那麼,還是把他送回去吧。”

  他們說:“他在這兒已經住了不少日子,秦國的情況他差不多全知道,哪兒能輕易放他回去呢?”

  秦昭襄王就把孟嘗君軟禁起來。

  孟嘗君十分著急,他打聽得秦王身邊有個寵愛的妃子,就託人向她求救。那個妃子叫人傳話說:“叫我跟大王說句話並不難,我只要一件銀狐皮袍。”

  孟嘗君和手下的門客商量,說:“我就這麼一件,已經送給秦王了,哪裡還能要得回來呢?”

  其中有個門客說:“我有辦法。”

  當天夜裡,這個門客就摸黑進王宮,找到了內庫,把狐皮袍偷了出來。

  孟嘗君把狐皮袍子送給秦昭襄王的寵妃。那個妃子得了皮袍,就向秦昭襄王勸說把孟嘗君釋放回去。秦昭襄王果然同意了,發下過關文書,讓孟嘗君他們回去。

  孟嘗君得到文書,急急忙忙地往函谷關跑去。他怕秦王反悔,還改名換姓,把文書上的名字也改了。到了關上,正趕上半夜裡。依照秦國的規矩,每天早晨,關上要到雞叫的時候才許放人。大夥兒正在愁眉苦臉盼天亮的時候,忽然有個門客捏著鼻子學起公雞叫來。一聲跟著一聲,附近的公雞全都叫起來了。

  守關的人聽到雞叫,開了城門,驗過過關文書,讓孟嘗君出了關。

  秦昭襄王果然後悔,派人趕到函谷關,孟嘗君已經走遠了。

  孟嘗君回到齊國,當了齊國的相國。他門下的食客就更多了。他把門客分為幾等:頭等的門客出去有車馬,一般的門客吃的有魚肉,至於下等的門客,就只能吃粗菜淡飯了。有個名叫馮驩***一作馮煖***的老頭子,窮苦得活不下去,投到孟嘗君門下來作食客。孟嘗君問管事的:“這個人有什麼本領?”

  避事的回答說:“他說沒有什麼本領。”

  孟嘗君笑著說:“把他留下吧。”

  避事的懂得孟嘗君的意思,就把馮驩當作下等門客對待。過了幾天,馮驩靠著柱子敲敲他的劍哼起歌來:“長劍呀,咱們回去吧,吃飯沒有魚呀!”

  避事的報告孟嘗君,孟嘗君說:“給他魚吃,照一般門客的伙食辦吧!”

  又過了五天,馮驩又敲打他的劍唱起來:“長劍呀,咱們回去吧,出門沒有車呀!”

  孟嘗君聽到這個情況,又跟管事的說:“給他備車,照上等門客一樣對待。”

  又過了五天,孟嘗君又問管事的,那位馮先生還有什麼意見。管事的回答說:“他又在唱歌了,說什麼沒有錢養家呢。”

  孟嘗君問了一下,知道馮驩家裡有個老孃,就派人給他老孃送了些吃的穿的。這一來,馮驩果然不再唱歌了。

  孟嘗君養了這麼多的門客,管吃管住,光靠他的俸祿是遠遠不夠花的。他就在自己的封地薛城***今山東滕縣東南***向老百姓放債收利息,來維持他家的巨大的耗費。

  有一天,孟嘗君派馮驩到薛城去收債。馮驩臨走的時候,向孟嘗君告別,問:“回來的時候,要買點什麼東西來?”

  孟嘗君說:“你瞧著辦吧,看我家缺什麼就買什麼。”

  馮驩到了薛城,把欠債的百姓都召集攏來,叫他們把債券拿出來核對。老百姓正在發愁還不出這些債,馮驩卻當眾假傳孟嘗君的決定:還不出債的,一概免了。

  老百姓聽了將信將疑,馮驩乾脆點起一把火,把債券燒掉。

  馮驩趕回臨淄,把收債的情況原原本本告訴孟嘗君。孟嘗君聽了十分生氣:“你把債券都燒了,我這裡三千人吃什麼!”

  馮驩不慌不忙地說:“我臨走的時候您不是說過,這兒缺什麼就買什麼嗎?我覺得您這兒別的不缺少,缺少的是老百姓的情義,所以我把‘情義’買回來了。”

  孟嘗君很不高興地說:“算了吧!”

  後來,孟嘗君的聲望越來越大。秦昭襄王聽到齊國重用孟嘗君,很擔心,暗中打發人到齊國去散播謠言,說孟嘗君收買民心,眼看就要當上齊王了。齊湣王聽信這些話,認為孟嘗君名聲太大,威脅他的地位,決定收回孟嘗君的相印。孟嘗君被革了職,只好回到他的封地薛城去。

  這時候,三千多門客大都散了,只有馮驩跟著他,替他駕車上薛城。當他的車馬離開薛城還差一百里的時候,只見薛城的百姓,扶老攜幼,都來迎接。

  孟嘗君看到這番情景,十分感觸。對馮驩說:“你過去給我買的‘情義’,我今天才看到了。”

  ***三***:不鳴則已 一鳴驚人

  秦國打敗晉國以後,一連十幾年兩國沒有發生戰事。可是南方的楚國卻一天比一天強大,一心要跟中原的霸主晉國爭奪地位。

  公元前613年,楚成王的孫子楚莊王新即位,做了國君。晉國趁這個機會,把幾個一向歸附楚國的國家又拉了過去,訂立盟約。楚國的大臣們很不服氣,都向楚莊王提出要他出兵爭霸權。

  無奈楚莊王不聽那一套,白天打獵,晚上喝酒,聽音樂,什麼國家大事,全不放在心上,就這樣窩窩囊囊地過了三年。他知道大臣們對他的作為很不滿意,還下了一道命令:誰要是敢勸諫,就判誰的死罪。

  有個名叫伍舉的大臣,實在看不過去,決心去見楚莊王。楚莊王正在那裡尋歡作樂,聽到伍舉要見他,就把伍舉召到面前,問:“你來幹什麼?”

  伍舉說:“有人讓我猜個謎兒,我猜不著。大王是個聰明人,請您猜猜吧。”

  楚莊王聽說要他猜謎兒,覺得怪有意思,就笑著說:“你說出來聽聽。”

  伍舉說:“楚國山上,有一隻大鳥,身披五彩,樣子挺神氣。可是一停三年,不飛也不叫,這是什麼鳥?”

  楚莊王心裡明白伍舉說的是誰。他說:“這可不是普通的鳥。這種鳥,不飛則已,一飛將要衝天;不鳴則已,一鳴將要驚人。你去吧,我已經明白了。”

  過了一段時期,另一個大臣蘇從看看楚莊王沒有動靜,又去勸說楚莊王。

  楚莊王問他:“你難道不知道我下的禁令嗎?”

  蘇從說:“我知道。只要大王能夠聽我的意見,我就是觸犯了禁令,被判了死罪,也是心甘情願的。”

  楚莊王高興地說:“你們都是真心為了國家好,我哪會不明白呢?”

  打這以後,楚莊王決心改革政治,把一批奉承拍馬的人撤了職,把敢於進諫的伍舉、蘇從提拔起來,幫助他處理國家大事;一面製造武器,操練兵馬。當年,就收服了南方許多部落。第六年,打敗了宋國。第八年,又打敗了陸渾***在今河南嵩縣東北***的戎族,一直打到周都洛邑附近。

  為了顯示楚國的兵威,楚莊王在洛邑的郊外舉行一次大檢閱。

  這一來,可把那個掛名的周天子嚇壞了。他派一個大臣王孫滿到郊外去慰勞楚軍。

  楚莊王和王孫滿交談的時候,楚莊王問起周王宮裡藏著的九鼎大小輕重怎麼樣。九鼎是象徵周王室權威的禮器。楚莊王問起九鼎,就是表示他有奪取周天子權力的野心。

  王孫滿是個善於應付的人。他勸說楚莊王:國家的強盛,主要靠德行服人,不必去打聽鼎的輕重。楚莊王自己知道當時還沒有滅掉周朝的條件,也就帶兵回國了。

  以後,楚莊王又請了一位楚國有名的隱士孫叔敖當令尹***楚國的國相***。孫叔敖當了令尹以後,開墾荒地,挖掘河道,獎勵生產。為了免除水災旱災,他還組織楚國人開闢河道,能灌溉成百萬畝莊稼,每年多打了不少糧食。沒幾年工夫,楚國更加強大起來,先後平定了鄭國和陳國的兩次內亂,終於和中原霸主晉國衝突起來。

  公元前597年,楚莊王率領大軍攻打鄭國,晉國派兵救鄭。在邲地***今河南鄭州市東***和楚國發生了一次大戰。晉國從來沒有打過這麼慘的敗仗,人馬死了一半,另一半逃到黃河邊。船少人多,兵士爭著渡河,許多人被擠到水裡去了。掉到水裡的人往船上爬,船上的兵士怕翻船,拿刀把往船上爬的兵士手指頭都砍了下來。

  有人勸楚莊王追上去,把晉軍趕盡殺絕。楚莊王說:“楚國自從城濮失敗以來,一直抬不起頭來。這回打了這麼大的勝仗,總算洗刷了以前的恥辱,何必多殺人呢?”

  說著,立即下令收兵,讓晉國的殘兵逃了回去。

  打那以後,這個一鳴驚人的楚莊王就成了霸主。

  從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到楚莊王,前前後後總共五個霸主。歷史上通常稱他們是“春秋五霸”。

  ***四***:一將功成萬骨枯

  己亥歲二首僖宗廣明元年

  年代:【唐】 作者:【曹鬆】 體裁:【七絕】

  澤國江山入戰圖,生民何計樂樵蘇。

  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

  傳聞一戰百神愁,兩岸強兵過未休。

  誰道滄江總無事,近來長共血爭流。

  此詩題作《己亥歲》,題下注:“僖宗廣明元年。”按“己亥”為廣明前一年即乾符六年的干支,詩大約是在廣明元年追憶去年時事而作。“己亥歲”這個醒目的詩題,就點明瞭詩中所寫的是活生生的社會政治現實。

  安史之亂後,戰爭先在河北,後來蔓延入中原。到唐末又發生大規模農民起義,唐王朝進行窮凶極惡的鎮壓,大江以南也都成了戰場。這就是所謂“澤國江山入戰圖”。詩句不直說戰亂殃及江漢流域***澤國***,而只說這一片河山都已繪入戰圖,表達委婉曲折,讓讀者通過一幅“戰圖”,想象到兵荒馬亂、鐵和血的現實,這是詩人運用形象思維的一個成功例子。

  隨戰亂而來的是生靈塗炭。打柴為“樵”,割草為“蘇”。樵蘇生計本來艱辛,無樂可言。然而,“寧為太平犬,勿為亂世民”,在流離失所、掙扎於生死線上的“生民”心目中,能平平安安打柴割草以度日,也就快樂了。只可惜這種樵蘇之樂,今亦不可復得。用“樂”字反襯“生民”的不堪其苦,耐人尋味。

  迸代戰爭以取首級之數計功,戰爭造成了殘酷的殺戮,人民的大量死亡。這是血淋淋的現實。詩的前兩句雖然筆調輕描淡寫,字裡行間卻有斑斑血淚。這就自然逼出後兩句沉痛的呼告。

  “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這裡“封侯”之事,是有現實針對性的:乾符六年***即“己亥歲”***鎮海節度使高駢就以在淮南鎮壓黃巢起義軍的“功績”,受到封賞,無非“功在殺人多”而已。令人聞之髮指,言之齒冷。無怪詩人閉目搖手道“憑君莫話封侯事”了。一個“憑”字,意在“請”與“求”之間,語調比言“請”更軟,意謂:行行好吧,可別提封侯的話啦。詞苦聲酸,全由此一字推敲得來。

  末句更是一篇之警策:“一將功成萬骨枯”。它詞約而義豐。與“可憐白骨攢孤冢,盡為覓戰功”***張?《吊萬人冢》***之句相比,字數減半而意味倍添。它不僅同樣含有“誇寶劍,功在殺人多”***劉商《行營即事》***的現實內容;還更多一層“士卒塗草莽,空爾為”***李白《戰城南》***的意味,即言封侯是用士卒犧牲的高昂代價換取的。其次,一句之中運用了強烈對比手法:“一”與“萬”、“榮”與“枯”的對照,令人觸目驚心。“骨”字極形象駭目。這裡的對比手法和“骨”字的運用,都很接近“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驚人之句。它們從不同側面揭示了封建社會歷史的本質,具有很強的典型性。前三句只用意三分,詞氣委婉,而此句十分刻意,擲地有聲,相形之下更覺字字千鈞。

  作者簡介

  曹鬆***828——?***,唐代詩人。字夢徵。舒州***今安徽桐城,一今安徽潛山***人。生卒年不詳。早年曾避亂棲居洪都西山,後依建州刺史李頻。李死後,流落江湖,無所遇合。光化四年***901***中進士,年已70餘,特授校書郎***祕書省正字***而卒。

  曹鬆為詩,學賈島苦吟。“平生五字句,一夕滿頭絲”***《崇義裡言懷》***,是其自我寫照。工五言律詩,煉字琢句,取境幽深,也有點接近賈島,但尚未流於怪僻,而自有一種清苦澹宕的風味。“汲水疑山動,揚帆覺岸行”***《秋日送方幹游上元》***、“廢巢侵曉色,荒冢入鋤聲”***《送進士喻坦之遊太原》***,正代表他的這種詩風。題材狹窄,不外乎嘆老嗟卑,旅思離情,很少接觸社會問題,而《己亥歲二首》中的“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卻歷來傳誦不衰。

  有詩1卷,《唐詩百名家全集》收錄時,編作《曹鬆詩集》2卷。《全唐詩補編》補詩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