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暑是出伏的意思嗎

  古人說,“土俗以處暑後,天氣猶暄,約再歷十八日而始涼”。意思是,處暑後還要經歷大約十八天的大汗淋漓的日子。但處暑被認為是代表天氣由熱到冷交替的轉折點。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洩趨向收斂,人體內陰陽之氣的盛衰也隨之轉換。那麼處暑處暑是出伏嗎?下面由小編帶領大家簡單瞭解一下吧。

   處暑是出伏嗎 :不是

    處暑節氣。處***chǔ***,去也,暑氣至此而止矣,表示炎熱即將過去。從這個時段起,中國大部分地區氣溫逐漸下降,由炎熱向寒冷過渡。《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記載上說:“處,去也,暑氣至此而止矣。”就是說,處暑意味著酷熱的天氣結束了。處暑”,這就表明一年當中最熱的時間已經過去了。不過,按照以往經驗,走出“三伏天”後一時還難以享受到真正的涼爽,晴熱高溫天氣至少將持續到9月上旬。

   處暑節氣怎樣養生

   “處暑”期間,氣侯逐漸乾燥,要多吃些滋陰潤燥的食物,避免燥邪傷害。少攝取辛辣、多增加酸性食物,以加強肝臟功能。同時像西瓜這類大寒的瓜果,則要少吃和不吃了,就多吃一些蘋果、梨、葡萄之類滋陰的水果。處暑節氣宜食清熱安神的食物,如銀耳、百合、蓮子、蜂蜜、黃魚、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類及奶類。適當的煮些綠豆湯也是不錯的選擇。

  多數蔬菜和水果性寒涼,有生津潤燥、清熱通便的功效,且含大量水分,果蔬還富含維生素C、維生素B及無機鹽、纖維素,可以改善燥氣對人體造成的不良影響。另外,胃弱者要多喝粥,如紅棗糯米粥、百合粥、蓮子粥等。同時,注意調節生活節奏和生活環境,防止過度疲勞和無節制的夜生活。

  處暑養生重點

  1、起居:通風透氣,早晚添衣

  處暑時節,正值初秋,暑熱尚未退盡,此時不宜過多過早地新增衣服,以自身感覺不過寒為準,以提高機體對低溫環境的適應能力。當然,‘秋凍’還要因人而異,老人和孩子的抵抗力弱,代謝功能下降,血液迴圈減慢,既怕冷又怕熱,對天氣變化非常敏感,更應及時增減衣服。

  一定要確保室內通風,白天只要室內溫度不高就不宜開空調,可開窗使空氣流動,讓秋風滌盪暑期熱潮留在房內的溼濁之氣。睡覺時腹部蓋薄被,以防脾胃受涼。同時,室內可養些植物,如盆栽柑橘、吊蘭、文竹等綠色植物,可以調節室內空氣,增加含氧量。可在床頭擺放散發香氣的水果,能起到促進睡眠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入睡之前莫貪涼,最好把窗戶關上,以防寒溼之邪侵入人體。

  2、飲食:減辛增酸,理性進補

  處暑時節,雖然早晚涼爽,但白天天氣依然很熱,這時更要遵循養生原則進補,養陰、多酸、潤燥、補肺是處暑飲食養生的八字訣。除了蜂蜜,葡萄、蓮藕、杏仁也都是處暑時節最佳的養生美食。動物性食物無疑是補品中的良劑,它不僅有較高的營養而且味美可口。但肉類不易消化吸收,若久服多服,對胃腸功能已減退的老年人來說,常常不堪重負,而肉類消化過程中的某些‘副產品’,如過多的脂類、糖類等物質,又往往是心腦血管病、癌症等老年常見病、多發病的病因,處暑進補的主要任務就是潤肺去燥,新鮮水果和蔬菜含有的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是人體必不可少的營養物質,市民應根據秋令氣候特點和人體的反應,多吃新鮮瓜果蔬菜。

  3、運動:量力而行,精神調養

  處暑過後,炎熱天氣仍會持續十多天,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秋老虎,毒如虎’的說法,此時應量力而行,避免過量運動。特別是對於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如果在早上晨跑時活動過量,會使血壓升高,血流變緩,極易導致心肌梗塞等疾病的發生。

  不宜太激烈,不要流過多汗,避免增加心臟負擔,可採取散步或慢跑的形式,適量做些運動,加快新陳代謝。運動時應注意保護陽氣,否則容易感到睏乏。同時,要根據自身體質,多做一些登山、慢跑、郊遊等戶外運動。處暑應重視精神調養。秋意越來越明顯,大自然逐漸出現一片肅殺的景象,此時人們容易產生悲傷的情緒,不利於人體健康,因此,在精神調養上,處暑時節要注重收斂神氣,使神志安寧,使情緒安靜,切忌情緒大起大落,平常可多聽音樂、練習書法、釣魚等安神定志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