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吉他可以當木吉他用嗎

  有的時候想要彈奏木吉他時,這個時候卻只有電吉他在手,可以當成普通的木吉他來用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閱!

  

  電吉他不能當普通吉他使用。

  普通木吉他是靠自身的音箱擴大音量,所發出的聲音為琴絃震動的原始聲音;電吉他本身發聲原理是電吉他上的多個拾音器,再借助音響擴大音量,兩者的音色有本質的區別。

  演奏木吉他發出的聲音很暖,聽起來很舒服;電吉他的聲音更接近搖滾和重金屬風格,在演奏型別和演奏方法上都有很大區別。

  電吉他除錯的正確方法

  每一把貨真價實的吉他從製造、組裝、封裝出廠一直到專業零售的樂器商店,在這一過程中都會出現一些難以預料的問題,由於地域的南北差異、氣候不同和運輸當中的顛簸,或多或少都會給吉他的各個方面帶來一些影響,此時便需要重新細緻的除錯一番,也只有將吉他除錯到各個方面都處於最佳狀態,吉他的手感、音色、音準與共振才會表現出這把吉他設計的音色特點,不打折扣的將每一把樣式不同的吉他特點真實地表現出來。今天就來說一下電吉他正確的維修與除錯知識,同時也想從根源上糾正一些不正確的傳統觀念與說法。

  琴頸在裝好弦調準音時到底應該是什麼狀態?有人會說:應該是稍微彎一點兒的。也有人會說:琴頸調直後有打品現象。其實這些說法都過於片面,除錯好一把琴不是簡單的降低弦距或是調直琴頸就可以的,要多方面分析。那麼在除錯時有哪幾方面需要我們特別注意呢?通過我對無數把精緻做工、高階品牌吉他錄音前除錯的經驗,總結出3點:

  1、琴頸在儘可能直的情況下,音準才是最出色的。

  2、有些機制琴,包括手工琴琴頸調直後空絃聲音不乾淨是因為琴前枕稍微有一絲高度不足。

  確定琴頸沒有非正常的變形調直後會在固定的某幾個位置上有打品現象,那麼你需要看一下那幾個地方的品絲是不是已經彈出了小坑與推平的品絲傷口,如果是,那麼就需要修整翻新品絲了。

  通過以上的說明,我們可以看出除錯電吉他的音準及音色要從這幾個方面入手,保持琴頸儘可能直是最基礎的標準,在此基礎上再做其他除錯。

  琴頸調好後,進棚錄音時的弦高是什麼狀態?與人會說:高一點兒好。也有人會說:只要不打品,越低越好。其實這些說法都不太負責任。

  1、實心電吉他低音E弦即使需要較大力度的掃奏,在最後一品品絲表面與弦之間的距離也不得大於2.5mm 。

  1、2、3弦高度的正確說法應該是:在推起一個半音或一個全音都有舒適、輕鬆、飽滿感覺前提下,再儘可能地向琴絃低、琴絃好摁程度除錯,過低的弦距在推絃時不可能有很好的感覺與效果。

  八度問題

  [我們在日常的練習與演奏中經常會遇到琴頸已經調直,弦高與弦長都處於標準的狀態,但為什麼八度音還是不準呢?其實這就是琴絃本身過於老化的問題。為什麼很多專業的樂手在錄音時都會換琴絃特別的勤,就是這個道理。老化弦或是使用時間較長且很舊的琴絃對八度的準確性影響很大。這時有人會說:弦鈕是做什麼的?不就是調節音準用的嗎?說的沒錯,但是琴絃不理想,弦鈕再怎麼除錯也無濟於事,即使是調準了,彈到12品與高把位也不準了。

  1、發現八度不準時先確定吉他的整體手感狀態,如無大誤,再確定琴絃的真偽與新舊程度,很多吉他只需把弦換成新的真弦,八度問題就輕鬆解決了。切記,一定不能弦很舊時就直接調整八度音準。

  由於樂器鑲嵌品絲時音程、音準都是根據直線而定,所以當琴頸沒調到科學允許的很直的情況下就去調八度確屬無用功。

  什麼是打品?什麼是必須存在的弦拍打品絲聲?

  一把標準的錄音前準備好的無問題電吉他,用撥片以剛剛好能輕輕撥實每個品絲上的每根絃音的力度,全部檢查後應無雜音。

  在不插音箱時用力彈奏重音和絃,必須有“啪、啪”的鋼聲才能證明吉他現在的狀態各個方面震動都是對的,包括琴頸是否調對,琴絃高度是否標準和琴絃是否夠新可以錄音。此時可以將耳朵貼在琴體上仔細聽聽琴絃與品絲表面的震動是否均勻。檢查有沒有毛病時的右手力度,一般等同與電琴用薄撥片錄製幹琴時的力度。更形象的說,可以用對調音表時的力度,用這樣的力度檢查沒有雜音就可以。當演奏重搖滾與重金屬時,你的撥片到2.0厚都沒有問題,只要你錄出來的聲音力度正確聲音不是破的大,這時就需要你用狂野的**去演奏,把音箱關掉,就必須得出來“嘭嘭啪”的鋼音,如果琴調的不對或琴絃舊了,這種聲音就沒有了,這時不是很多人說的“沒問題,磨合開了”,而是需要換上真的新弦還把琴調到演奏強力和絃時,有最新的金屬與金屬碰撞的聲音的狀態。這種新弦的鋼音,是用效果器及音箱的高音鈕補不上去的正確高頻。

  希望自己有許多調琴經驗的朋友都來檢查一下你調好的吉他能不能達到以上所說的使用狀態及標準;但自己從來沒有調琴經驗的朋友一定不要拿自己的愛琴當作實驗品去亂調,一定要請教專業行家進行修整與除錯,更不要輕信“江湖郎中”的不準下藥與錯誤診斷。

  吉他彈奏速度練習

  夠慢的慢練

  在慢動作下,您才能準確精確的掌握演奏技巧。要明白,基本的撥絃按弦準確精確了,在這個前提下,才談得上速度。從一般的規律來說,欲快先慢.慢速足夠充分,自然就快了.比如輪指,如果對現在的速度不滿意,可以慢一倍或更慢試試,慢到不成輪指的程度,然後PAMI每個手指,特別是AMI的每個手指,都有明確的"觸弦\發力\撥絃\弦在手指作用下的位移\離弦"過程.練習速度越慢,這個過程越清晰,手感的越清晰,越可以達到快速流暢,足夠的慢練決定了以後所能達到的速度,欲快先慢,慢就是快!

  足夠時間的慢練

  慢練時間的長短,決定了您今後可能達到的速度極限。足夠時間的慢練可以養成正確的動作定型,形成良好的條件反射,肌肉動作與心理調控有著良好的結合。

  提速要慢

  從生理學上講,條件反射的形成是長期的,緩慢的,慢慢提速,有利於這個過程的形成。

  從極慢的速度,比如從臨界速度的1/3開始提速度

  有些朋友快速演奏時感覺在臨界值上很好,過了1就感覺問題超乎想像的大。其實關鍵就出在這裡了。原因是什麼?慢練不夠!假如你的臨界值是200,長期大量的在199、200上訓練,希望儘快突破201或更高,這是一般人最常見的努力方式。其實,在200時已經完全發揮了自己的潛能,想突破201,關鍵不在於手指動的更快,而在於潛能的提高。從70這個您實在慢地彈不下去的速度開始吧。別忘了,這是祕訣!

  要樹立一個心情:速度一點也不重要,永遠不要追求速度

  如果可以把吉他技巧分成單個的指標的話,速度是最不重要的,是最後要求達到的。有朋友可能會對“永遠”二字有疑問:永遠?是的,永遠!永遠不要追求速度!。當能力不及時,追求也沒用。當能力達到時,不追求也自然而然地達到了,何需追求?在不追求速度的心理下,才有可能落實“慢就是快”練習方式。天下事往往欲求欲遠,欲離欲近。

  僅僅慢還不夠。還需要在慢的同時,體會、養成正確準確的技術體系

  “開始的慢練決定了以後所能達到以的速度”,“慢練不夠”,不是指慢練本身,而是指在慢練中獲得高度的潛能,養成心對與弦絕對的親密、控制能力。能力決定了以後能達到的速度極值。到了極值後,再從速度本身考慮怎麼也練不上去。所以,開始時足夠慢下這種練習越充分,以後可以達到的極值就越高。達到極值後,突破的關鍵仍是潛能,而不是速度本身,只從速度上找原因,降一點點而後苦練,效果很差的,因為在相對高速下,不可能獲得這種潛能。心手弦的反饋合一,要在近似電影裡的慢動作中才能最快的體會、建議、鞏固。

  要明白一個理論:速度的關鍵在於潛能

  響鈴不用重錘,很多東西也就一句話的事,多說也是廢話。但鑑於速度的重要性,還是多說一些廢話:潛能是什麼?心-手-弦的複合控制能力,心對手完全控制,手對弦完全控制,弦對手的反作用力,手可以完全感覺到並與“心”既時反饋。這種複合控制能力越高,潛能就越好,也就好達到更高的速度。而這種控制力潛能的高,在高速度訓練下是不易獲得的,它主要取決於足夠的慢練***當然,慢只是表面,關鍵是慢的前提下,需要達到一些要求***。

  如果以前慢練不夠的話,到達某一臨界時,問題就會放大,突破也尤為困難。而且還會有一個問題:沒到臨界時,有時也容易出現一些問題,只是不感覺嚴重而已。從控制力的形成機制來說,出現了臨界這個問題,解決的辦法不是退10,而的確應該退至一半甚至1/3。——這麼慢,練什麼?主要是“心-手-弦”三維合一的能力。比如,在極度放慢的過程中,體會手指“手指不發力的軟起動-觸弦-彈性發力-把弦撥動一個位移-放弦-放弦後手指的順勢動作控制並轉到下一個軟起動位置”,這個過程中,手指是有彈性的,手指的動作,發力的過程,也都是有彈性的,比如速度、力量,有一個從弱漸強再漸弱的過程。同時還練習體會手指對弦反作用力的反饋,並將這種觸覺反饋到“心裡面”,而心對整個過程是完全控制的,並根據有關反饋進行調節。

  這非極端的慢練不可達到。這些潛能提高了,再去作速度訓練就事半功倍,提速也是水到渠成的事了。速度能達到多少?就取決於這個潛能,當速度達到臨界值時,不應該是一下子全亂了的感覺,而應該是極端提高注意力時,仍可初步達到,只是更困難,更不易持久而已。如果超過臨界1個值就感覺全亂的話,其實原來的臨界值是假的臨界值,也就是說,在那個臨界值上,似乎完成的很好,但其實潛能是不夠達到這個速度的,是勉強達到的,可能很多指標都很勉強,只是還能聽而已。想提高速度,關鍵不是速度。降10個就完全可以了,這還是從速度本身來考慮問題。如果從控制形成機制的角度考慮,有可能降一半還不夠呢。所謂“欲快先慢”,大家都會說,但他的精髓,其實與速度無關。

  

看過的人還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