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改革下中學生應如何備考

  對於大多數家長來說,在孩子讀初中、高中時,還是可以提供一些幫助的,即便不能提供所有科目具體問題的幫助,也可以提供一些方法論,幫助孩子客觀地分析自身學習狀態及學習程度方面的問題。但是對於即將面對中、高考的孩子,複習過程中,能否跟上老師的節奏顯得尤為重要。今天小編要與大家分享的訊息是:新政改革下中學生應該如何備考中考。具體內容如下:
 

  中考、高考改革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著。去年年底,教育部宣佈2016年將進行中、高考改革,而不久前,教育部再一次宣佈2017年將全面實行高考改革。雖然提得比較籠統,但一石激起千層浪,影響巨大。最近一些省市相繼出臺了改革框架方案,面向社會徵求意見。

  拿北京的框架方案來說,改革辦法是逐步推進。這兩年先改革填報志願等規定,到2016年就會有大動作,如,中考語文學科分值從原來的120分調整到150分;英語學科分值調整到100分,其中英語聽力50分;化學學科分值調整到60分,物理、化學考試安排在同一個半天;中考時長縮短為兩天。高考改革成只考語文、數學與文綜理綜。分值分別為語文180,數學150,文綜理綜320。英語改革為社會化考試,一年兩考,滿分100。預計到2017年,就可能不分文理科,只考語文、數學,英語和其他各科改為學業水平考試或社會化等級考試,不再列入高考科目當中。其他省市的方案也和北京大同小異。雖然一些細節仍未有定奪,但路線圖大體出來了,改革的總的思路已非常明確。

  現在大家所關注的,主要還是考試科目的變動,以及招生制度的改革。其實非常要緊的,還有考試內容、形式的改革。可能因為改革的措施來勢洶湧,人們對此還來不及仔細思考。拿語文高考來說,隨著總分的增加,考試的內容、方式會有哪些變化?對教學可能產生什麼影響?備考應當朝哪些方面調整?都應當提到議事日程上來了。

  面對教育改革,學生們的重點方向將做一個180度轉彎。那麼,作為家長,又該如何幫助孩子備考呢?
 

  一、客觀分析改革形勢,並“對症下藥”

  中、高考改革有個異曲同工之處:對於語文的重視度較改革前有明顯提高。可見,作為家長,首先應該做的就是幫助孩子提高對語文這一學科的重視度。

  “態度決定一切”這句話幾乎是每一個渴望獲取成功的人所秉承的“信仰”,做事前,必須要有一個端正的“態度”。所以面對教育的改革,學生們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明確重心,合理“資源配置”。

  對於大多數家長來說,在孩子讀初中、高中時,還是可以提供一些幫助的,即便不能提供所有科目具體問題的幫助,也可以提供一些方法論,幫助孩子客觀地分析自身學習狀態及學習程度方面的問題。但是對於即將面對中、高考的孩子,複習過程中,能否跟上老師的節奏顯得尤為重要。“對症下藥”才能事半功倍,跟上老師進度的同時,家長也應督促孩子根據知識點進行分類、總結。即使家長不能直接幫助孩子,也可以“監督”孩子梳理知識點。

  二、提高“語文”分數,抓緊“重頭戲”

  面對教育新改革,“語文”分數的提高,“英語”分數的降低,勢必為學生“自我改革”提供了可依據的方向。

  現在高考語文命題依賴的材料主要是文學方面的,也就造成了“文學化”有些太過了。這當然也受制於整個語文教學的狀況,我們的中學語文教科書太偏重文學,視野不夠寬,而且文學的教學也並非就是往審美和情感教育方面靠攏。並且侷限於瑣碎的分析,是肯定不利於培養現代人才的。關於出現的這些狀況,一些省市致力於題庫的建設和擴容,廣泛徵集考題。從2013年的全國卷和一些地方捲來看,命題材料覆蓋面就比以往要寬得多,除了文學,還有哲學、歷史、科技、社會、經濟、時政等。

  眾所周知,語文考試中,閱讀理解部分和作文部分是兩個重頭戲。葉開先生也曾這樣建議:提高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沒有捷徑,唯有大量閱讀。顯然,作為家長,應該督促孩子擴大閱讀量與閱讀範圍。
 

  三、“英語”不容忽視

  與“語文”分數提高的現象相反,“英語”分數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

  或許不是每個孩子都報了“興趣班”,但我想,報名“英語班”可能是每一個不願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選擇。而面對如今教育新改革,對“英語”的重視度一定降低了。面對這樣的現象,或許一些家長會說:“英語分數降低了,不需要那麼重視了!”

  其實不然。“英語”分數的降低,並非在告訴大家“英語”不重要,只是為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對“語文”的重視度,所以從直觀數字上是縮減對“英語”的相對重視度。

  在這樣一個“改革環境”之下,家長需要做的就是時不時給孩子“旁敲側擊”或“一語中的”,告訴孩子:英語依然要重視。
 

  建議總結:

  教育改革一出,想必很多學生將出現一段時間的“心態不穩定”狀態。作為家長,需要及時發現、及時“治療”。一個良好的心態正如散文中的“神”:不論“文”如何散,但“神”不容一絲散。

  一個“平穩”的心態,是做每一件事的首要狀態。人們都說:面對“問題”,需要做的就是抓住“問題”所在,採取措施,解決問題。那麼,抓“問題”所在和採取措施之前需要做些什麼呢?那就是需要一顆“平穩”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