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黃的毒副作用

  大黃是一種很常見的藥材,質堅實,有的中心稍鬆軟,斷面淡紅棕色或黃棕色,顯顆粒性,那麼你知道嗎?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的相關內容,希望對你有用!

  

  大黃一般被認為毒性較低,臨床應用比較安全。但服用過量可引起中毒,尤其是後下大黃毒性較大,可起噁心、嘔吐、頭昏、腹絞痛、黃疸等。曾有報道,30名受試者每日服大黃3次,每次3g,共5日,所有受試者均產生一系列胃腸反應,主要表現為腹瀉、腹痛、嘔吐、噁心、腸鳴,其中3例因嚴重腹瀉、腹痛、嘔吐而被迫臥床休息,經對症處理後緩解。

  另外,服用大黃後,其色素會從小便或汗腺中排洩,故小便、汗液可以出現黃色。此外,哺乳婦女服用後,嬰兒吮食乳汁,可能引起腹瀉,因此授乳婦女不宜服用。由於本品又能活血行瘀,故婦女胎前產後及月經期間也必須慎用。

  大黃的功效與作用

  大黃是很常見的一種中藥材。大黃的功效與作用是很突出的。

  1、大黃具有很強的抗感染作用、抗衰老抗氧化作用、能夠調節免疫、抗炎、解熱作用、抗病原微生物作用、降血脂、止血作用、抗胃及十二指腸潰瘍、促進胰液分泌、抑制胰酶活性、利膽、保肝、瀉下作用。

  2、大黃有抗感染作用,對多種革蘭氏陽性和陰性細菌均有抑制作用,其中最敏感的為葡萄球菌和鏈球菌,其次為白喉桿菌、傷寒和副傷寒桿菌、肺炎雙球菌、痢疾桿菌等。

  3、大黃能增加腸蠕動,抑制腸內水分吸收,促進排便。

  4、還有止血、保肝、降壓、降低血清膽固醇等作用。

  5、生大黃能夠夠瀉熱通腸,逐瘀通經,涼血解毒。用於瘀血經閉,跌打損傷,溼熱黃疸,血熱吐衄,實熱便祕,積滯腹痛,腸癰腹痛,瀉痢不爽,目赤,咽腫,癰腫疔瘡,外治水火燙傷;上消化道出血。大黃炭涼血化瘀止血。用於血熱有瘀出血者。

  大黃的藥用附方

  1、治大便祕結:大黃二兩,牽牛頭末五錢。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有厥冷,用酒調三錢,無厥冷而手足煩熱者,蜜湯調下,食後微利為度。***《素問病機保命集》大黃牽牛丸***

  2、治洩痢久不愈,膿血稠粘,裡急後重,日夜無度,久不愈者:大黃一兩,細銼,好酒二大盞,同浸半日許,再同煎至一盞半,去大黃不用,將酒分為二服,頓服之,痢止。一服如未止,再服,以利為度,服芍藥湯和之,痢止,再服黃芩湯和之,以徹其毒也。***《素問病機保命集》大黃湯***

  3、治產後惡血衝心,或胎衣不下,腹中血塊等:錦紋大黃一兩,杵羅為末,用頭醋半升,同熬成膏,丸如梧桐子大,用溫醋化五丸服之,良久下。亦治馬墜內損。***《千金方》***

  4、治久患腹內積聚,大小便不通,氣上搶心,腹中脹滿,逆害飲食:大黃、芍藥各二兩。上二味末之,蜜丸,服如梧桐子四丸,日三,不知,可加至六、七丸,以知為度。***《千金方》神明度命丸***

  5、治時行頭痛壯熱一二日:桂心、甘草、大黃各二兩,麻黃四兩。上四味,治下篩,患者以生熱湯浴訖,以暖水服方寸匕,日三,覆取汗,或利便瘥。丁強人服二方寸匕。***《千金方》水解散***

  6、治眼暴熱痛,眥頭腫起:大黃***銼,炒***、枳殼***去瓤,麩炒***、芍藥各三兩,山梔子仁、黃芩***去黑心***各二兩。上五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食後臨臥服。***《聖濟總錄》大黃湯***

  7、治心氣不足,吐血衄血:大黃二兩,黃連、黃芩各一兩。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金匱要略》瀉心湯***

  8、治虛勞吐血:生地黃汁半升,川大黃末一方寸匕。上二味,溫地黃汁一沸,納人黃***末***攪之,空腹頓服,日三,瘥。***《千金方》***

  9、治奶癰:川大黃、粉草各一兩。上為細末,以好酒熬成膏,傾在盞中放冷,攤紙上貼痛處,仰面臥至五更。貼時先用溫酒調***服***一大匙,明日取下惡物,相度強弱用藥,羸弱不宜服。***《婦人良方》金黃散***

  10、治癰腫振焮不可觸:大黃搗篩,以苦酒和貼腫上,燥易,不過三,即瘥減不復作,膿自消除。***《補缺肘後方》***

  11、治口瘡糜爛:大黃、枯礬等分。為末以擦之,吐涎。***《聖惠方》***

  12、治凍瘡面板破爛,痛不可忍:川大黃為末,新汲水調,搽凍破瘡上。***《衛生寶鑑》如神散***

  大黃的配伍應用

  1、配芒硝,芒硝鹹寒,軟堅潤燥,而瀉下通便。二者相須為用,攻下之力增強。如《本草崇原》“與芒硝同用,所以承在上之火熱,而調其腸胃,使之下洩也。”

  2、配枳實,一苦寒,一辛寒,二藥相伍,瀉下行氣並舉,相得益彰。瀉下輔助行氣,行氣輔助瀉下,如《醫方集解》載:“去實熱用大黃,無枳實不通。”

  3、配厚朴,厚朴辛苦溫,辛能行氣,苦能洩實滿,溫能化溼,合用可行氣寬中,疏導腸胃,使中焦得舒,胃腸得暢,瀉實除滿。

  4、配附子,取附子辛熱溫裡扶陽,二藥相伍,大黃走洩,附子取其散寒,可溫下寒實積滯。

  5、配生地,生地甘寒,主清主潤,涼血生津,二藥相伍為用,可治於心胃火熾,氣火升騰,挾血上逆之吐衄。可收火降血寧之效,有增水行舟之功。

  6、配甘草,甘草甘平,和補中焦,調和藥性,二藥合用,可壯其功而杜其弊。《王氏醫存》:“大黃與甘草同用能利小便。”

  7、配丹皮,丹皮辛苦微寒,入血分,有清熱涼血,活血散瘀之功。相使配對,辛以行之,苦以降之,相輔相成,有通降下行,瀉火散瘀之效。

  8、配桃仁,桃仁苦甘而平,性柔潤,本血分之品,最善破血行瘀,又可潤燥滑腸。二藥配伍,剛柔相宜,大黃專入血分,破血積,下瘀熱,桃仁得大黃,專長氣分,潤腸燥,通積滯。用治產後腰痛,太陽、陽明蓄血證,痛閉經經等。


猜你喜歡: